国家宝藏1观后感(精选20篇)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李晨、王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刘涛等担任国宝守护人。以下是整理的国家宝藏1观后感,欢迎阅读。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
在《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里看到科技和历史的结合,高精尖的技术和舞美(舞台美感)应用在文物和历史上感觉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请明星来演绎前世故事,去守护文物是一种既吸引流量又与时俱进的做法。公众人物的影响就是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引导。 这个节目需要沉下心,需要感慨和自豪。
如今的观众已经慢慢地不在意流量,开始在意实力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包括《明星大侦探》。现在能看到一档档用了心的节目,说实话,我愿意等,只要你值得等。
以前对一些专业的东西(比如:演技)没有认知,当你见过真正的好东西,你的“品味”自动就会上去了。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2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3
利用电视媒体讲传统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条,好节目一般会把生动故事和声画语言作为赢得观众的两大法宝,如能将二者互渗互糅便更加难能可贵。《国家宝藏》表面上是说文物、讲历史,实质上是通过与国宝相关的古今故事来继续民族文脉,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首期节目中选择的三件藏品不但件件堪称国家级珍宝,且在文化、艺术、物质几个领域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见节目在素材选择过程中的匠心所在。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节目通过舞台小戏的形式别开生面地还原了一个个动人的国宝故事,其间最沁人心脾的不是“物”而是“人”,以及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魂、历史风貌、文化担当与人格魅力。在演绎过程中,还原历史与表达当下的融合虽还偶显生硬,但基本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动。可以说,节目组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如果对文化类节目做些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希望可以跨越时空,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和灵魂对话,使那些遥远的文化意象在当代“活起来”。当然,这不是要牵强地生拉硬拽,而是用情怀、智慧和技艺在精神层面实现古今的无缝链接。《国家宝藏》在每一件文物的叙述单元里都做了“前世今生”的创意设计,所谓“今生”便志在于此。《千里江山*》卷之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各种釉彩大瓶之于故宫志愿者团队,石鼓之于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金生,分别存在着某种独具特色的传承关系,而节目对于每一种关系的解锁和升华,则令观众或叹为观止、或动容感佩。主创团队有心的寻找、有力的表述、有情的抒发、有理的感悟,让每一件珍贵器物在无形中宛如一根文化红线贯穿历史、吞吐古今,焕发出生生不息、灼灼其华的时代气息,并富有生命力地绵延向远。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4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5
前几天,我好好欣赏了一番《国家宝藏》。里面呈现的一些珍宝,样样都令人惊叹不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到唐宋元明清,再到现代,历经多少个春秋,多少次战乱,又留下了多少奇珍异宝,这是人人都为中国之伟大而骄傲的原因之一。九大博物馆陈列的二十七件国宝,也是精品中的极品。
前两集所展示的国宝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和石鼓。喜虽是一小小官吏,在官场尽心尽力,得不到赞赏与奖励,但正需要这小人儿们的努力,才造就了伟大的秦国。大多数人终生只是像喜那样的普通人,干不成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六国的大事,兴许他们只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而且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未曾出现;兴许不会被世人记住,也成不了英雄。但只要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把它做到极致,你,就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中的一员。
石鼓的前世故事也让人感动,司马池为了不让后世被欺骗,宁可自己去认罪,也不愿以假乱真。司马光虽然悲痛,但也应该非常敬佩他吧,因为他为了中国的文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虽然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但司马池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守护律法初心,守护中国文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虽然对于我这样的小学生守护文脉和律法初心有点困难,毕竟还没有深入接触过,但我相信,每个人生命都有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信仰即可,就像老师常说的“每个人都要有所信仰”。我相信,世上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一定能发出最美的独一无二的光芒。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6
春节期间,我看到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南三个推荐的古代文物,上海与故宫第一季国宝。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宫《千里江山*》《千里江山*》是北宋徽宗时期18岁的王锡盟完成的。是宋代绿色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画展示了宋代的壮丽景色。王锡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方法,绘画中使用的颜料是一些非常珍贵和稀有的宝石和矿物,如孔雀石、赭石、黄铜矿,河南省博物馆还收藏了商鞅方生、莲塘奶鸭的照片。商鞅防盛是战国商鞅变法时期用来称量小麦的量器。如果装满了小麦,那时候是一公升。方生的碑文很多。一个是秦始皇时期,一个是商鞅变法时期。《荷塘*鸭*》是明代朱刚用氪丝织成的一幅画。画中的鸭子栩栩如生,鸭子旁边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石头上有一个外深内浅的渐变。也有一些鸟是单身,所以有人怀疑现有的*片只是整个*片的一部分。就像两颗豌豆一样,这幅画是最美妙的。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来看,这是同一种模式。
这些国宝看似冷清,实则蕴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从国宝的细腻中,我也能看到工匠的执着和大师的厚爱。还有许多国宝等着我们去发掘。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7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8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经过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个个璀璨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而在这些宝贝的背后,也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它不像一般的文化传承节目,它不只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放在屏幕上。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宝物真正的价值,了解它的珍贵。
节目中一件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国流传至令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天文学在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藏着的奥秘。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
其实有许多人在观看节目之前,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奇,看完就抛之脑后,不会再回想。
这个节目,让更多人对我国的宝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来传承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9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在1929年,后来1986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突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现在又发现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国宝活起来吧!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0
回看第三季,有很多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居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风,开启中国大统一。二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会为我们拥有如此烂漫的文化感到自豪,但对于“自家宝贝”我们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回忆起我们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时,往往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却总是不求甚解。更多的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认为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而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能跨越了无尽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之事。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1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2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千里江山*》是宋徽宗时期的王希孟所作,宋徽宗赵佶欣赏十八岁的王希孟的画作,王希孟用青金石,赭石,孔雀石,砗磲等宝石作画五次才做出这幅千年不褪色的传世画卷。把石头变成作画用的粉末工序繁杂,原材料寥寥可数。技艺之精湛,材料之难得,为这幅传世名画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各种釉彩大瓶》又名瓷母,十七种釉彩都集中在一个瓶子上,包括珐琅彩,青花等,纹饰精美,烧制过程复杂,难度很高。温度很难把控。成功烧制率0.23%,守护人王凯演技精湛,志愿者张珄解说全面完整。
《石鼓》上面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把中国人连接在一起。梁家辉守护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忘记国家的文字。还有守护国宝的梁家,梁家保护石鼓南迁和亲人分离,多年之后才得以相见。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3
最近兴起了一档叫做《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共10期,每期90分钟,每集节目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据说,展览将会以非常特别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现,光从这个形式来看,就吊起了无数观众的好奇心。
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这是文博类题材第一次在“综艺界”如此大张旗鼓,从强大的明星阵容到华丽的舞台效果,都让我们觉得这个节目不一样。
演员张国立作为文物的001号讲解员,他推掉了其他的节目,一心驻扎在《国家宝藏》中,他屡次强调这档节目无法拒绝,理由有三:“第一节目要让文物活起来,第二文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第三节目的宗旨是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在看了节目之后,我认为它确实做到了。和《鉴宝》等“收藏”层面的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提升到了整个文博领域。节目目的也不在于讨论文物的真假物质价值,而是为了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脉勾连。节目说,“这些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买回家,它们也不会被明码标价,但是你可以为他背后的故事叹为观止,你可以感慨我们老祖先的东西有多么的无与伦比,然后来惊叹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值得人骄傲。”当听到这样的自白之后,我内心的震撼久久无法平息——为节目组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为我深爱的祖国。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古代与现代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希望有这样“新意”的节目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4
最近,《国家宝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文物,真的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了。
《国家宝藏》堪称综艺节目的教科书,足以秒杀一切明星真人秀!节目打破以往文物节目中的枯燥乏味,以归纳史书人物和情景还原的方法去展示国家宝藏。新潮的方法,让大家理解中华文化;创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也真正体会到了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在我看来,节目真正做到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国家文物、民族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实感,但当我们走进一段历史,了解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时,总能感受到国宝之美和历史之厚重。我觉得,我们很需要这样有历史厚度的节目来滋养,来告诉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第一次感觉能在电视节目中这么直观的接触中国历史,接触中国文化,我感觉特别的新奇。其中的《千里江山*》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博物馆里好好地参观一下这些国宝,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5
最近,一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瞬间刷屏。新颖的原创模式,豪华的嘉宾阵容,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众人纷纷为其打CALL。节目不但有高颜值,还非常有内涵,且知识性特别强,有人总结这个节目是话剧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版《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期节目主打故宫博物院推荐的三件国宝:千里江山*、各种彩釉大瓶和石鼓。每一件国宝都是那样的引人眼球,背后又有那么多曲折的故事。在请来的国宝守护人的讲述下,让我们既了解了国宝的知识,又看到基于历史合理虚构的国宝故事。有的故事风趣幽默,有的故事发人深省,除了那些明星国宝守护人,还有耗时四个月复制千里江山*的美院教授,有不怕繁琐,不畏艰辛的国画颜料制作人,有如数家珍的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有世代守护国宝的守护者。
从千里江山*我看到了专注,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细节。临摹绘画工艺就有五项,层层叠加,细心涂染,才能达到如此精美效果。而颜料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原来珍稀的宝石如绿松石、孔雀石、千年贝母化石,是拿来做颜料的,还必须要顶级的才可以,制作工艺更是耗时耗力。也正是这样,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从各种彩釉大瓶中我看到了创新。集各朝各代十七种名贵釉彩于一身,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历代大成于一体,群英荟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作品。一反当时素雅,简单的观念,这就是一种创新。而烧制这件瓷器成功的概率仅有0.23%,由此可见景德镇工匠的专注与耐心。志愿者如数家珍的解说,不也是一种专注与敬业吗?
从石鼓中我看到了传承。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得名,上面一共有600多个大篆,也被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中国方言众多,正是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各民族,各个地方都能顺利沟通,让中国文化、文明得以传承。而守护者不仅世代守护着故宫的文物,年近七十的他还在故宫做着守护故宫文物的工作,1860000件文物就是被他用了七年的时间一件一件数出来的,不光是简单数数,还要登记诸多信息,这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完成这件工程的信念来自于前世的传承,今生的守护,文化传承的责任。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流传千古。
这责任、传承、敬业、专注、创新,不正是我们正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吗?只有拥有这种工匠精神,才能创造出国之瑰宝。同样,只要我们秉承着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光谷机电的一名料账员,我的工作就是负责公司自制成品与半成品入库和外购物料入库账务的处理以及不合格品移库账务处理,在工作中做到准确及时录入单据,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性,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将这些运用到每天的工作中,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就是我对于这种精神的最好理解和诠释。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6
《国家宝藏》的热播,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很多年轻人也为节目“疯狂盖章”。当一档文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大格局、大历史、大情怀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年轻人的参与感,那么这档节目就年轻了很多。
正如第一期节目开场时张国立所说: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没错,节目“年轻”了,观众自然也就年轻了。
绘画、瓷器、书法、石鼓、编钟......文物不再是橱柜里的一件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文物的文化脉搏。感受了古代工匠之技艺精湛,感叹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鼎盛王朝的海纳百川,国力昌盛的文化自信。
说到文物,第一反应就是安静和神秘,曾经去博物馆也只是静静地端详橱窗中那些价值连城的“神物”!以前关于文物宝藏类的节目,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来没有想过电视节目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讲文物故事。惊叹于文化节目的创意新颖,自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
关注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傲;守护璀璨历史,守护国之瑰宝!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7
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印象最深刻。《千里江山*》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画中表现了宋朝江山的壮丽美景。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而作画所用的颜料则是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石、矿石,比如孔雀石、赭石、蓝铜矿。
还有河南博物院里的商鞅方升和莲塘*鸭*。商鞅方升是战国商鞅变法时用来称麦子的计量容器。如果里面装满麦子的话,就是那时的一升。方升里面刻满了铭文,一段铭文讲述的是秦始皇那段时期的,另一段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莲塘*鸭*是明朝朱刚用氪丝织出来的一幅*。*上的鸭子栩栩如生,而且鸭子旁边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上是外深里浅的渐变色。还有一些鸟是单只的,所以有人猜想也许现存的这幅*只是整幅*的一部分。这幅*最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正看或是反看,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案,即正反一样。
这些国宝虽然看似冷冰冰的,其实它们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我还能从国宝中的精细看出工匠们的坚持和主人的爱惜。还有很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8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过。我站在当今眺望,通过《国家宝藏》品其典雅。苏州古典园林,印象颇深。
两千五百年前,伍子胥相天法地,根据天上的星斗遍考地理水文,修成了一座阖闾大城,这座城头枕古运河而眠,永远都在做一个水汽氛氲的梦。自此,天上的星辰不变,它不变,变的唯有时光,哪怕战火覆盖焦土之后重来,它仍然风流富贵冠绝江南。
苏州处处皆是梦,处处有惊喜,就像步移景异的苏州园林,更像是古为今用的苏州博物馆。白墙、飞檐、小桥、庭院,一切由传统而来,又得以现代化完美演绎,也许走进来,便穿越回过去。你想遇见谁?唐伯虎又或文徵明?又或还是奶娘怀中的林黛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吴中大地,水润物阜文冗鼎盛,艺匠天工,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它构天人之和于市井之内,纳古今之恒于方寸之间。走入苏州园林你才能叩响千年姑苏的门环。
苏州的古典园林就如同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长挂挂,孕育了江南文化的气脉,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廊一柱一窗一门都凝着独属于园林的荣耀,并在大地上镌刻悠长的岁月章回。
守护历史,守护文物,守护襟怀清气。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19
悠悠中华文化,漫漫历史长河,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精神。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先生担任001讲解员。第三季的国家宝藏携手了九座文明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期是——2200年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具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作。在这期节目中,节目组请到了一位特别的人物——赵震。他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人,特别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故事。
他讲述到,每次一进一号坑,他都会沐浴更衣,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敬畏,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创下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文物,他们何能不让我们心中怀有敬佩之心。大屏幕上闪现了他在一号坑中拍摄的照片,当余晖透过厚重的玻璃洒在兵马俑上,冰冷的他们仿佛被赐予了温度,一排排站立端正的士兵,气势磅礴,穿越历史的长河浮现在我们眼前。
“拍着拍着我一抬头,我......我发现了兵马俑的脸上有指纹,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那是多么的惊奇,放大的*片上,在嘴角的方向,有一个清晰无比的指纹,在这一刻我早已红了眼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就像是2200年前的景象仿佛在眼前。
“在太阳的余晖下,那就是那个帝国的影子。”那是文化伫立的五千年。那是跨越千年的轮回。那是只属于中国的——宝藏。
国家宝藏1观后感 篇20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非常的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而是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国家宝藏第一集观后感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