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吹竽的故事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以下是整理的南郭吹竽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时,齐宣王很爱听吹竽。(竽是古代的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多管乐器,类似笙。)但是,他不爱听独奏,认为许多人在一起吹奏出来的乐曲才优美动听。所以,每回都要三百个乐师齐奏,他听起来才过瘾。
齐宣王的这个嗜好很快传到百姓当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他到处冒充能手,夸耀自己。当他听到齐宣王喜欢听齐奏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心想:
“我可以混到王宫中为大王吹竽,不会被人察觉。可以享受优厚待遇,又不费力气,何乐而不为?”
于是,南郭先生来到宫殿见齐宣王。他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说:
“听说大王喜爱听吹竽,我愿为大王效力。我吹的竽美妙动听,大王一定会满意的。”
齐宣王听后很高兴,让他加入吹竽的.乐队中,给他的待遇同数百人一样。
从此以后,南郭先生便混迹于三百人的乐队之中,每回都参加演奏。演奏时,他装模作样,双手捧着竽,嘴唇微微地动。别人看来,他好像在吹,其实并没有吹出声来。这个冒充的乐师,就这样混了许多年,而且同其他乐师一样享受很高的待遇。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就是齐湣王。这个新任的国君,也爱听吹竽。但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爱听独奏,不喜欢听合奏。每次总是让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演奏。
真正有演奏技能的乐师们独奏时,镇定自若,奏出优美的乐曲,受到国君的赞赏。而此时的南郭先生开始心虚害怕了。他浑身瑟瑟发抖,心里七上八下。他想:
“这下可不好了。湣王好听独奏,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吹竽。若叫到我,岂不要露马脚?我本来就不会吹竽呀!以前可以哄骗齐湣王,现在恐怕无法蒙混过关了。一旦大王发现我不会吹竽,定会惩罚我的。不如趁早溜之大吉。”
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没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悄悄榴走了。
后来,“南郭吹竽”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不称其职;或用来形容以次充好,假冒充数。
拓展:南郭吹竽的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韩非子 ·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 (悦) 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释义用法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笙。齐宣王好听竽,要三百人齐奏,南郭处士也混在中间吹,后湣王即位,要听一个个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后以此典形容没有真实才学,混在行家当中充数; 或以次充好。
用典形式
【齐竽】 唐·刘禹锡:“铨材秉秦镜,典乐去齐竽。”唐·韩偓:“满世可能无默识? 未知谁拟试齐竽。”清·归庄:“雅操无人赏伯牙,齐竽声价倍增加。”
【吹竽】 明 ·徐渭:“抱玉已怜非楚璞,吹竽那识动齐王。”
【滥吹】 南朝梁·江淹:“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
【滥竽】 宋·王令:“死马偶能逢市骨,滥竽常恐负知音。”
【滥吁竽】 唐·温庭筠:“对虽希鼓瑟,名亦滥吁竽。”
【伎同南郭】 明 ·高启:“伎同南郭知应滥,俸比东方愧已多。”
【众里笙竽】 宋·苏轼:“平生学问只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吹竽混真】 唐·韩愈:“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齐竽取次吹】 唐·罗隐:“坛场客散香街暝,惆怅齐竽取次吹。”
【窃吹等齐竽】 唐·蔡文恭:“窃吹等齐竽,何用承恩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南郭吹竽的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