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经典散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整理的在他乡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他乡经典散文 篇1
“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就在你的面前”。那还是母亲还是我此时这般年纪的时候,我却不大记得自己彼时的年纪,大概《外来妹》火热于我家的时候,也正是我记忆朦胧的伊始。
我不记得外来妹结局时那个因手残疾而在故乡狐疑眺望赵小芸带着新的一批姐妹进城打工的那个胖女孩叫做什么名字了——谁又能责怪一个看世界都是睡眼惺忪的小孩子的模糊记忆力呢?目下再想起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复隐现的角色们,一个疑问乍然而现:
对于那个饱受生活疾苦的胖胖打工妹而言,她的眼中究竟有着如何讳莫如深的眺望?
前几日我问一同授课的同事们他们眼中理想的薪酬待遇是多少,窃以为,对于这些相对于外来妹而言,文化水平颇高的他们,对着这薪资该有着不同一般的见解。
“我觉得我们做老师的月薪怎么说也得一万人民币啊!”小张嗫嚅道。
“非得一万?九千就不行吗?”我嬉皮笑脸地问道。
“九千也可以啊!”
“那八千呢?”
“这……无所谓了!八千就八千!”
我端过板凳,正襟危坐地复言道:
“七千呢?七千可以吗?”
“你这厮,是在消遣我吗?我不想同你讨论这般无聊的问题!”自惭受愧的小张无心与我继而“消遣”,揣着刚发的三十来张百元大钞薪水回家向老婆交差了。
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想要月薪一万。九千也可以,八千也能接受,为何就是不能接受七千的工资呢?导致小张触怒的,莫非就是这区区一千块钱的悬殊?这区区一千元钱,就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全然不同的嗔痴?为何这一点点的悬殊,所招致的反应竟同一百万之于一千块的悬殊所招致的反应一大样?
是一千块钱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态度,而又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态度呢?
我想,那个在家乡的山岗上抽泣着的胖女孩,她同我妈妈,同我都有着万般相似的命运——我们少小离家的生活态度,都该是受我们的根的影响而改变其他的吧!
为了我们的根——家人。我们像一颗蒲公英种子一样随风而逝。
为了这个家,我们离开了家,希望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更为喜人的金钱,来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口中的方言,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外地言。我不知道那个山岗上的胖女孩,她的那几年是如何一日一夜地熬过来的,我儿时的记忆也不允许我记得母亲离家多日重返时溢于言表的辛酸痛楚。如今,岁月让我登上了母亲当年的年岁阶梯,染上了母亲彼时的'白鬓,灌起了母亲喝过的苦酒。在这个山山水水又不止于只隔住了山山水水的世界,我分然感觉不着空气中母亲一丝量的气息,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一丁点儿金钱的趋势之下,我就非得要远离我百里之外的母亲。
蒲公英种子为了家族的希望而离家,却永远地失去了家。这是一个叫我自己都身处尴尬的问题——我明明是为了这个家而离家的,为何我却永远地失去了家?
为何我会与我的根弗之甚远呢?
我想了很长时间,总算是理出了一个清晰的头绪:
打从中国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贯以下,中国每朝每代都有着自家一言,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叫人过目不忘!而今之人,明明只长了一双脚,一辈子下来却得换上无数双的鞋子,我们从来都不会注重自己受之父母的双脚,反而一辈子奔波于鞋面的驽钝之下,所有人都南辕北辙地奔跑着,却也没有谁会梦醒黄粱地惊呼些什么。这和下雨又是一个道理:天上有雨,地上也有雨,人们却都说是天上在下雨,不管对错,没有人怀疑过雨是否是地上下的。在没有看清是非以前,便以为朦胧中跟着人群走便是对的,所以自古以来,只有“天上下雨”一说,而无“地上下雨”之疑。
我们的根亦复如此,我们自以为有着“天上下雨”一说的千古经典,便趋炎附势地认为同大潮一起言道“天上在下雨”才是做人处事的根本,看见别人都出门“寻根”了,自己也踏上了迷途之路。
或许我与母亲都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相对于那个山岗上的胖女孩来说,有着健全的肢体。而此刻我却分外羡慕那个可以就此一辈子留在那个生养她的山岗之上的胖女孩。我想,她肯定看到了远方的高楼大厦,也看见了这些高楼大厦的主人死后紧紧一室的坟坑,她还有机会可以成为她母亲生前最后一个握住她的手及她母亲死后第一个抱着她母亲的人,也许,多年之后,她还有幸代替她母亲的这个角色!
在他乡经典散文 篇2
又是一年除夕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似乎闻到了家乡浓浓的年味,闻到了饭桌上团圆饭弥漫的芳香,似乎感受到了亲人们团聚的欢乐,似乎看到了亲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
虽然已是人到中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年,可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来说,奔波了一年,唯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和一家老小团聚一起,平时各忙各的,为了自己的小家打拼,兄弟姐妹各自散落天涯,一年到头也难得相聚。唯有这一年一度的春节,才是我们期待团圆的日子,也是大家久别重逢后欢聚的时候。
其实,长大后过了那么多的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岁相同。”除了吃就是喝,除了电脑手机就是。没有人会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急切的盼望过年,也没有人会再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为了来年能穿上新衣服而虔诚的守夜。感觉社会发展了,年变了,年味也变了,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纯朴的年味,再也找不到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对于七零后的我们来说,因为当时物质的匮乏,所以格外珍惜那时候能够拥有的一切东西。包括过年时能够穿上的新衣服,有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盼望了一整年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年的除夕夜格外难忘。那时候的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吧?暑假的时候去姥姥家,看到小姨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小小的心里很是羡慕,也很是向往拥有。小姨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回家的时候,就送了四尺布给我,让我带回家让妈妈找人帮我做一条裙子。那是一块印有孔雀*案的花布,咖啡色,适合做裙子。
可是我拿回家以后,妈妈左看右看然后说:“这么漂亮的布拿去做裙子可惜了,还是留到过年给你做件新棉袄吧?”我虽然很想穿裙子,可妈妈这样说,我也只好答应了。
那一年除夕,晚饭后,哥哥们早早跑出去玩了,我和姐姐帮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们边包饺子边聊天,妈妈说:“今晚谁守夜,来年就有新棉祅穿。”
在我们老家的习俗里,除夕夜是要烧大大的树蔸子火的,说是谁家的树蔸子烧的越大,来年喂的年猪就长得越大。所以那时候,每年秋天,大家都会在漫山遍野寻找大树蔸子,把它挖回家,等到除夕夜烧大火。这也许有点迷信,但是最多的应该还是代表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而且除夕、初一、初二这三个夜晚,要烧整夜的香。从天开始黑烧到第二天天明,大约十二个小时。而且这香不能让它烧熄了再点燃,否则便是“断头香”不吉利。灯也要整夜通明,说是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来了。因为烧香要守夜,祖先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个盼头,于是便有了“守棉袄”之说。而且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也是当时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所以当妈妈问谁今晚愿意“守棉祆”时,为了来年依旧能够穿上新棉祆,我便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于是我便点燃自制的纸灯笼,去隔壁找来堂弟,又和堂弟一起去堂哥家,将两个堂侄叫来我家边打扑克边“守棉袄。”现在想来不免有些可笑,可是那时候的我却是认认真真的。我以一颗小小的虔诚的心去“守棉祆,”却守了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
犹记得妈妈装了很多炒熟的花生、葵花籽、板栗给我们吃,另外每人给了几颗糖。好像那时候水果很少,记忆中没有水果的成份。
于是爸爸便去堂屋教我如何上香,他教我将十柱香一齐点燃,擎起来揖三揖,然后先插中间香炉的三柱香,完了在插左右两边香炉的。为了防止烧“断头香,”所以点香时同时点燃十柱香,留下一柱看时间,差不多了可以去上香。我一一记在心里,在爸爸的注视下上完第一遍香,爸爸看我像模像样的,十二点放完鞭炮接了新年之后,就放心地去睡了。
我和堂弟堂侄边打扑克边吃零食,将糖放在火上烤软,扯成长长的糖丝吃。开始几个小时很新鲜,边玩边吃,乐此不疲。后来便犯困了,毕竟我们还是孩子,又没有熬通宵夜的习惯。所以到了鸡叫的时候,我们一个个困得东倒西歪,扑克也不打了,零食也不吃了,有的倒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来。我也不敢叫他们回家,因为他们若是走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守夜会害怕。于是我强打精神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突然我发现窗台上放着几盒达炮(一种用纸卷起来的手工炮,死劲扔在地上或者墙上会响,没有杀伤力)。那是堂姐夫年前送堂弟玩时,顺便送给我的几盒达炮,我没舍得放,现在看到了,便心痒痒的想放。于是我便叫他们起来放炮,他们一听,立即爬起来了。于是我们走到院子里,你一颗我一颗的扔了起来,将睡在牛栏里的狗吓得飞起来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瞌睡虫也吓跑了。
我们继续玩了一会儿,天渐渐亮起来了,堂弟堂侄他们便告辞回家,说是回家换新衣服然后去各家各户拜年。我也迫不及待地穿上那件有孔雀*案的新棉祆,换上新鞋,随他们去了。
这是我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一次除夕之夜“守棉祅,”也不知道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我是否穿上了新棉袄?但是那一夜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却不料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当年陪我“守棉祆”的堂弟,如今远在广州,功成名就,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当年陪我“守棉祆”的两个堂侄,一个“远嫁”陕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英年早逝,抛下了白发***和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远在天堂。而我,为了生存,又漂泊在异国他乡。
时光荏苒,岁月绵长。我记忆中再没有在除夕夜通霄“守棉祅”的印象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年年守下去?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希望回到从前,在每一年的除夕夜,我都会陪爸爸妈妈“守棉祆,”陪他们慢慢变老。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够陪着我的孩子“守棉祆,”告诉他们这些传统的习俗,其实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因为现在的我深深知道,我们拼命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也深深懂得,孩子失去的母爱,也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真希望时光能缓,真希望岁月能慢,让我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还能够多陪他们在每年的除夕夜“守棉祆,”去守一份孝心,去守一份温暖,让我能幸福快乐地陪他们,慢慢走向时光深处。也让我能够陪着我的孩子,让他们的母爱没有缺失,让他们将这些优良的民俗继续传承下去,让年味在时光的隧道里,依旧越来越浓……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王维的散文你在他乡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