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展现出了无穷的美感与魅力。
一、围龙屋建造和结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内在结构上,围龙屋大多以木构架为主,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属于中原汉族建筑技术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采用墙体承重,整个结构非常严谨合理,常见的构造有两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一围或二围等,围数多的可以达五六围,一般的围龙屋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面积大概在8-10亩左右,有个别大的围龙屋甚至达到30亩,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同居一屋,让人惊叹不已。
首先,整个围龙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视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二、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统一大小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首先是把客家人的思想外化于建筑本身,如前文所述,围龙屋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此外前备半圆池塘,后设半圆围龙,前后结合为圆形,而主体屋建成方形,则寄寓圆地方思想。
其次,借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区分,强化了其教育和民系凝聚的.空间效应,凝聚着客家人的精神,体现了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充分反映了离开故土之后的客家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达到彰显民系宗法社会的巨大功效,与客家民系的社会人文环境极为和谐。
三、围龙屋的审美思考
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其中,“水”——也就是位于围龙屋前,半月形的池塘——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池塘的实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对于整个围龙屋的审美价值意义同样不能忽视,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不管建筑有多大,它们都以水面为中线而对称而且沿纵向“延伸”。
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客家人将实用的结构和装饰的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装饰的立意取向以及造型结构概括中都显示出了客家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创造出了高雅精美,具有独特客家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宁新安. 粤东北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探究[J].艺术教育.2008(01)
[2] 江金波. 围龙屋——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筑文化景观[J].岭南文史.2004(S1)
[3] 李泽厚. 美学四讲[D].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童趣乡情围龙屋优美散文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生我养我的是这块土地。
20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往日懵懂少儿已渐渐长大,坐在青春列车里看世界,窗外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风景;人生之梦也开始有了颜色,变得五彩斑斓,不再虚幻。然而,心灵深处埋藏的永远是儿时的故乡,那小河流水,暮色人家;那鸡鸣虫啾,苍翠农田,更有那围龙屋上的燕子。
童年的时候,我最爱看家乡的燕子,看它们筑巢、捕虫、育雏,看它们展翅、梳羽,围龙屋下一窝窝的燕子在生存、繁殖。客家的围龙屋,早已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其结构之巧妙让人叹服,形如半个面包圈,中有洁白色鹅卵石铺砌成晒坪农家常在其间晒生菜、瓜果、庄稼。平时孩子们常在那弹石子、摔跤、捕鸟雀……前面是一亩水塘,水色碧绿,上面常浮有开紫色小花的浮萍。夏初,顽童伏于池边浓荫下,钓上一、两尾鲫鱼,捧回家里恳求奶奶煲一钵鲫鱼粥,那个美味呀,一辈子也忘不了!
孩子们的世界里少不了吃的玩的。所有能吃的都吃,野甘蔗、草莓、番薯、玉米……逢年过节还有燕麦团、糯米糕、甜饼、酿苦瓜、酿豆腐。酿豆腐倒是客家人的拿手好菜,选上几斤上好的五花肉,剁成肉丁,拌上香菇末、精盐、味精,这就是馅儿;再把自家磨的豆腐切成一块块小长方体,用筷子把肉馅塞进豆腐的中间这就叫“酿豆腐”。烧铁锅,加上几勺香油,用恰到好处的火候把豆腐的一面煎得黄澄澄的,然后加水煮热,撒上韭菜末,几大盘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酿豆腐就大功告成了。热情好客的客家人常用它来招待贵客。这是不可多得的佳肴,客人们吃得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然而,孩子们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那钵鲫鱼粥。清晨做个美梦醒来,便喝一碗甜甜的粥,粉红色的小舌头把碗舔得干干净净,接着露出一脸阳光般的笑容。
鱼是白天捕来的,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特别香甜。池塘里有的是鱼,放钩钓,张网捞,总也捕不完。随便拿段蚯蚓穿在鱼钩上,甩进那一汪碧水中。在等待鱼儿上钩的时候,拾片草叶放在嘴边脆脆地吹。远处几只燕子在飞,尖尖的翼翅梢偶尔掠过水面,一圈圈波纹荡漾开来……这份悠闲劲儿呀,在高楼林立、嘈杂繁闹的大都市是绝对找不到的。
除了捕鱼,孩子们还喜欢捉小鸟。田野、河畔中有的是麻雀、斑***、翠鸟……把它们装进笼子里,每天喂几粒米,或找昆虫、捕鱼虾,喂它玩得乐此不疲。但,绝对不捉家燕。老人们说,捉了燕子手会肿痛。老人们还说,燕子在自家大门旁安窝是吉祥富裕的好光头。客家的父老乡亲总是那么善良、朴实。
在我们这一地区,燕子属冬候鸟。每年冬去春来的时候,一对对燕子从南方陆续飞回来,寻找隔年住的泥巢,这是乡情。就像流浪他乡的游子夜夜梦回桑梓,就像百年梦圆香港九七回归……这,是一种本性,千头万结易解,唯有故乡情结难解。
我越来越觉得,我就是家乡那围龙屋下的燕子,忘不掉的是故乡。家乡的小山养育了我。家乡的围龙屋,家乡的鱼汁粥,家乡的一草一木……哪一样能让我不动容?就如埋藏已久的玉器,拿出来,拭去尘土,依然是不变的光泽!夜深人静时,满耳是故乡的风吹芦苇、雨过蔗林;满眼是故乡的影子,故乡的亲人,心里一遍又一遍咀嚼那份浓浓的乡思……
我越来越觉得,我就是家乡那围龙屋下的燕子,无论以后的日子里我飞得多高、多远,无论飞到何时、何地,永远不变的是这家乡情!因为—生我养我的是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