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示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示众》读后感 篇1
“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这是《示众》中的一句话,也是瞬间使我“懂了点儿什么”的一句话。
整篇文章好似只描绘了一个情景,却让我看到了一座城,看到了一种社会现状。
盛夏的威力巨大,烤炙着西城一条马路的一个门店口,那儿显得出奇的热,闷得人无精打采。车夫为了生计无声地前行,店口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毫无生气地叫卖着冷冰冰的馒头包子。不一会儿,店口对面站定了两人,一巡警,一犯人。犯人的神秘与稀奇古怪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圈又一圈的人墙很快把二人围了起来。
鲁迅在后来的描写中,除了几句疑问或因占地而争的吵嚷,再无其他声响。好似是一场故意渲染的哑剧。但从那眉飞色舞的面部表情上,就看透了每个看客的内心世界。有体型魁梧的壮汉,有个头矮却生生从裤缝中挤的孩子,有伸长脖子的秃子……
后来,巡警抬了下脚,人们的眼神随即跟了上去,全神贯注地盯着两人,忘了炎热酷暑,甚至忘了自己该干什么。
故事就集中在这一圈人中,可鲁迅的所谓“示众”,示的是什么众?依我看,一是示犯人于众,二是向我们(即读者)示那围成四五圈儿看戏的“大众”。
那个社会,个个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循规蹈矩地前行着,却没人知道该干什么。创造新事物的开发者不知在何处藏匿着,爱凑热闹的芸芸众生却四处寻找“新鲜玩意”。
聚众,热火朝天;谈论,商议着些己见,一旦被牵扯进去,却又想着法子挣脱,终成了流水的看客。
文末,镜头转向另一个路口,只因人群听到了异于平常的动静,于是又一哄而散,各又“寄生”在不同的人墙圈子里。
一堆散去,一堆又起,何时混出来个所以然?
不过是甘于混迹在浊流中,看点儿丑闻轶事的丑陋过客罢了。
《示众》读后感 篇2
《示众》写于1925年3月18日,作者鲁迅把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京作为故事背景,示众读后感。该短篇小说《示众》看似是以一名巡警用绳子绑住犯人游街示众而得名,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以及作者所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行为,而是一个双向的。
文中 "看热闹的人"实际上一面被人看,但另一面又在被别人看,形成了一个看与被看得对立结构,而这种极具代表的看客形象,并不是初次出现在鲁迅的文学中,相反,这是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主题。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大门外立着一伙人……都探头探脑的挨近来看疯子"开始,到后来《药》中许多人像被无形受捏住了鸭子似的.看杀***者,以及看阿Q死刑的游众们麻木地看戏,这一系列看客形象的描写,都竭力与揭发中国群众的麻木从众心理。在《示众》中改类看客的形象更是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鲁迅在小说开头就写到炎热的天气,火热的太阳让人不愿在阳光下多呆一分钟,但犯人示众的出现竟让那些看客忽视了那炎热的太阳,这无疑也是对看客的一个讽刺,读后感《示众读后感》。比起这,更为讽刺的是他们对"犯人"其实没有丝毫的关心,围观只是为了寻找"乐趣",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一个工人似的粗人询问秃头老头子时,竟然遭到众人像犯人审视样的视线,而导致其落荒而逃。围观的人群见不到同情,被示众者亦不见悲痛,这是一种怎样的丑态,真是"无一句贬词,而情伪毕露。"
小说中采用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淡化了时间流程,整篇小说基本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上的连缀和并置。在同一时间平台上,聚集了难以计数认为,他们没具体的名字,却有明显的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区别,作者对这群看客神态的描写却细腻传神,无一不实行着一个共同的动作----那就是看。却同时又被承载着被看的这一动作。显然,《示众》中的群众代表的只是全体中国人的代号,他们代表中国东南西北各个角落的人们,这表示了看客这一个病态心理是中国人民所共有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心态。作者通过对中国人深层的揭露,来讽刺和剖析,以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
在《示众》中,最令作者感到痛心的就是揭露未来一代幼小心灵被腐蚀毒害的现象。早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就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到了《示众》里,更是用着重的笔墨刻画了这些无辜幼小的心灵是如何被精神腐蚀的。文中总共描写了四个小孩,而其中对胖孩子和小学生的描写,其围观的姿态,都以"似反弹起来的皮球一般"的飞奔速度加人了围观大潮。其中最令人感到可悲的一幕是被老妈子抱在怀中的幼小孩子,当孩子想要回去时,老妈子却把他抱着转过身来,面对着被示众者的白背心说道:"啊,啊!看呀!多么好看哪!······"老妈子的这句话共有九个字,是小说除去卖包子呦喝声中最长的台词,她竟然将这无聊的示众做为一件"好看"的事,灌输在小孩的脑海中,这无疑是对小孩的最大毒害。
在《示众》中,我们无疑看到的是一个示众者和被示众者。看与被看的一个历史悲剧。昏庸麻木的"看客"的一幕幕群像,作者以这样的画面在读者前"示众",为的是可以使读者们"自省",不要做一个麻木不仁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