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儿童文学理论要点分析与思考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当前儿童文学理论要点分析与思考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文学现象研究的几个要点
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而理论批评则相对滞后,这是一个急需引起理论界重视并尽快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
(一)本土文学精神的提炼与凝聚
本土原创文学的发展必然深深植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内,因为我们主流儿童文学的创作,是用汉语言文字写作生长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孩子,中国人的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因此,无论是现实文学世界,还是幻想文学世界,无论它所体现的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无论作者的视野在乡村,还是在展现都市,文学世界的主体意蕴必然始终是中国的。因此,从逻辑推理上讲,一种属于中国式的本土儿童文学的精神应该是可以被提炼与凝聚出来的。虽然不同作家的写作路数与文学风格千差万别,但文学精神的脉络应该是贯通的。
中国儿童文学精神的凸显会促进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因为它会增进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切实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孩子的生存生活现状去进行创作。这样的精神也会建构到我们评价判断作品的价值标准中去。儿童文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自然渗透在文本中,现代文化在不断的建构发展中,依然需要作家理论家去思考,诠释,表现。新时期以来,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文本中儿童性、文学性,以及二者结合后的儿童文学性的内涵表述越来越现代,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来越体现出我们现代中国孩子的健康生命姿态,语言与审美思想的呈现也愈益呈现现代中国的精神特征。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文化理想正在被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用心地表述着,建构着。这切实需要理论界从宏观的视野高屋建瓴地概括出来,凝聚出来。本土儿童文学立足本国与走向世界都要依靠其本土特质。在本土儿童文学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世界人民藉由文本想了解的,应该是中国的孩子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内容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气质是怎样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怎样的。外国的小朋友想认识中国的孩子,外国的大人想藉由中国的孩子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未来。当然,他们最直接的还是想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那种感受必然是非西方的,令他们感到陌生新异的,所以,那只能是中国的。
新时期以来,我国已有一批作家获得了重要的创作成就,他们的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代表作家如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杨红樱等。对这些作家,更要进行深度的总结研究,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创作理路的发展演变,文学创作的文化、社会、思想资源,作品中语言表达、人物塑造、审美意象、意境、思想意涵的独创性与中国特征。以文化输出的视野来看,中国内涵的析出更是非常关键。因为这一方面有助于确立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文化品牌,形成连锁的文化产业效应。另一方面可以促成本国与世界人民对作品的理性认知,深刻理解作品。也有助于典型性地凝聚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文化向心力,使我们在面对国际市场时,以统一的中国人的面貌出现。
(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
在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视野之后,还要注意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中国版*辽阔,民族众多,东西部差异,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城乡差异,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电子时代信息和影像产品的多媒体化,网络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等,这些都使得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前沿学术问题。它在儿童文学、儿童文化中的投射力与影响力同样关键。因为孩子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他们的文化个性,以及他们拥有文化差异和对立的程度等,都关涉影响到“今后他们对自己文化的态度,也影响了对其他文化的态度。从很大程度上说,它关乎着接纳和拒绝,容忍和偏执,热爱和平或是钟情战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们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孩子会愈益置身于一种多元文化的生活空间中,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也势必会愈益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与表现。近年来我们的学者在这方面已有很敏锐的关注。接下来我们的研究要有意识地发现、概括文化多样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态。要关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地区的作家的创作。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汉语言儿童文学,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儿童文学也应该逐渐被纳入关注视野。
(三)细读文本是增进理论问题意识、研究儿童文学文学性的可靠手段
儿童文学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学科属性,可以从各种学科立场与学术视野去展开具体研究。但是一些基本儿童文学理论问题的形成与儿童文学文学性的研究,还是得从细读文本入手。这样一种思路能使我们牢牢握定研究对象,真正切实地面对研究对象,具体细致地掌握与理解研究对象。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研究其根本路径是审美感受与价值体验,这奠定了其主观性的基本特质,这与自然科学“客观”、“物质”的特性有本质的差异。但我们依然要向自然科学学习,学习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做科学实验时的态度与方法,科学研究的姿态与工作状态,对对象的无穷逼近、解剖,对真理的不懈探求等。文学理论批评如果能就作品内部的世界分析出具体的东西,就这一个作家的创作概括出具体的理论问题,并以此形成与作家的交流对话,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创作的作用。总之,文学现象的研究不能泛泛而论,无的放矢,文学成绩与经验的总结,问题与不足的反思是一个由个别而整体的过程。要能以学理性的结论去向社会敞开原创儿童文学的成绩,促使作家去认识反思自己的创作,要增进他们对文学资源与个体优势的自觉认识,要帮助他们逐渐走上个性的原创道路,不跟风,不随波,增进自我原创的信心与可能性。对新人新作要有及时的跟踪把脉,展开趋向性的分析研究,以鼓励为主,有问题适时纠偏,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功能。从当前儿童文学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的现状看,中国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是创作主导的表现领域,在此基础上作家以文学性的理想途径干预现实的、超越现实的意识也要自觉加强。这些方面都亟需理论界对创作的引领。
(四)理论研究与少儿出版状况的对接
少儿出版是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的第一平台,这一功能越来越显著。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滞后于出版状况。理论研究还没有有效地和出版界获得嫁接与联通,甚至,在面对大量的出版现象与文学现象时,搞研究的一下还跟不上这个节拍,搞出版的可能更显示出是行家里手。当然,二者的研究视野、兴趣、结论会各有倾向,纯粹的理论批评研究是任何其他角度的研究所无法替代的。但我们现在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落实一种机构,使理论界和出版界对接,使研究者能在更及时、畅通的渠道下掌握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面貌,跟踪进行分析研究。
二、理论研究资源的获取,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在笔者自己从事批评的'过程中,总感觉到理论资源、理论储备的不足。很多时候还是依赖审美感受,结合自我的童年体验,与对童年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等,进行了一些概括性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作品内部世界的理解而获得一些理论话题。也就是说,是作品赋予了笔者理论的活力与阐释的激情,进而上升到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笔者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是对我国早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成绩的梳理与总结,限于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性,研究成果还很不全面,也不是很满意。但就是通过这个研究,从我们国家最早的儿童文学理论的拓荒者们那里,继承了很多理论思想资源,并内化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研究能力。这个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笔者帮助很大。为了给早期成果定位,研究中还阅读了一些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尽管很粗浅,但感觉受益匪浅。在阅读英文原文的过程中,总是很新鲜很兴奋,著作有理论的魅力吸引你读下去,并能获得很具体丰富的感悟与认识,能和自己实际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做上述工作的过程中,笔者非常遗憾与不满意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时间与经历的限制,只涉猎了这么两部分资源,对建国以后我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状况,尤其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导致了自己对20世纪下半叶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资源的学习、借鉴不足,这是一种“瘸腿”的状况,所以希望自己尽快把这个缺憾补上。
年轻一代的学者尤其得在此方面下大力气,这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跻身于他们的行列。只有通过那样的平台,我们才能知道国际儿童文学学界在干什么,都有哪些知名的机构,他们已积累的学术资源与当下的学术理路,最关心的前沿学术问题等。实际上,可能一次会议的议题对我们就是很深刻的刺激,从中可以学习到非常新鲜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结束语
总之,儿童文学国际交流的空间很大。自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文学实力与研究实力的加强与夯实,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界与文化各界的努力。本土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与走向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交流的意识越早,行动越快,可能我们就越不被动。对研究,对创作,这都是一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