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逆袭方法
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和一起来看中考逆袭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中考逆袭方法1
1、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2、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3、知识的运用。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通过反复复习,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两三遍才算完成。
6、基础,还是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四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7、要“死”去“活”来。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记忆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8、“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
“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力的,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9、“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
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
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
相反相成是一切唯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10、“中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
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11、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
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考试中一定要注意心理的调整,保持一颗平常心,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试卷中去就好,说服自己就当是平常模拟考试吧。
12、“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
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项科目里不要有“水分”,弱项科目里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13、“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
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14、“该记的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
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
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
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
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
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5、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
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6、“题不二错”。
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7、要掌握考试技能。
“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
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8、“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
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9、“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
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20、“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
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21、最关键是培养兴趣。
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比如政治,因为它的理论性比较强,很枯燥,所以就多培养些对政治的兴趣。平时多关注些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遇到问题时,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公务员,想象公务员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样政治就生动起来了,其实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22、喜欢做笔记,把笔记整理得工整、全面。
知识体系的把握、知识脉络的梳理和回顾非常重要,有了笔记就可以经常做有重点的复习,温故而知新。
23、“别把中考想像得可怕”。
初三要有好感觉,不痛苦,很充实。不要紧张,只要从现在开始都不得及,努力做出,一定是有回报的。
24、善于总结,不断探索。
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支总结,探索新方法;并还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25、合理安排时间。
早做准备,后期就不会觉得紧张。各科要平衡用力,略有侧重,不要抓了这科,丢了那科,杜绝弱科的产生。
26、保持好心情。
不管生活有多复杂,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好心情,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相互欣赏,不要把同学看成对手,与同学良性竞争。
学习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这句话请大家记住,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用的是学习方法,大家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兴趣爱好也请不要放弃,体育锻炼请坚持。
中考逆袭方法2
一、整合试卷,让每次都会对的题拥有它的价值
你需要做一件事,把近期所做的5张以上的考卷整合到一起,如果你丢了,那么请你花上一些时间完完整整地做出三套试卷,让老师帮助批改。请你找出试卷上这样得一些题:
首先是10次考试从来没有错过的题目,要善于找到这些题型的满分特点,给自己找自信!要知道每个题目的设置都有雷区和陷阱,更有严格的扣分点,既然这类题目你可以做得正确,就证明你有针对这题的避开扣分点的方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考背诵默写的这10分,看似很简单,但是若要此次拿满分,你必须要注意这些点:书写的认真规范,这里的规范不光指写得正确,还应当写得到位,比如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字,那个点你出头了么?比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寐字,撇上的那一个横你又出头没?再比如给出上句的古诗你可以痛快地写出下一句,那么给出下一句古诗你还能顺利地写出上一句么?你看,这些雷区若是你都可以巧妙地避开,起码你可以从中总结出关于文字类的题目的相关答题注意事项,以后你的每一份试卷有关书写和文字规范性上你都会做得比其他人好,这就是你胜出的一个小砝码。
再比如你可以把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做得心应手,每次都可以拿到满分,那么你要留意了,这里的价值更大。感悟类的题目常常会考到我们对待某件事情的看法,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给予分析,这个题目可以拿满分的同学一定是可以充分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并知道作者用了哪些具体内容印证了自己的某种观点和感受的。
在你回答认同或否认作者的观点而后又能清晰地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证实自己得观点并结合自身实际有相应看法,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回答主观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就是你能够精准地把握每一个题目最细微的考查方向,你可以把以后的每一张试卷的考点把握准确,并能根据分值合理分配得分点,这样的优势不仅是语文,其他学科也一样适用哦。这只是我所列举的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小伙伴们想一想,你的考卷上是不是有很多你常常作对的却没有找到它的价值的题目呢,赶快拿出试卷找找值钱的地方吧。
二、整合试卷,让不一定每次都对的题变成正确率100%的题
不多扯了,这个小标题是啥意思呢。我以古诗文背诵为例子来讲吧,是不是还有些小伙伴10张试卷上,总有那么六七次被扣那么一两分的呢,有人说这个分值不大,没有关系,但问题是,刚开始做就卡壳,不会影响心情么?不会认为接下来的题目会有点难么?所以默写题拿满分的我价值并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分数。怎么办?怎么让这样的题型一定拿满分?
比如对于我自己的学生,我采取背诵神器的训练方式,把所有古诗文默写必备53篇目全部整合在一起,第一遍挖掉第二句留下第一句形成第一遍默写工作,第二遍是挖掉第一句留下第二句,让孩子们默写第二句完成第二遍默写工作,这样一遍下来,所有的错别字一目了然,哪一句不会的更是一目连然,然后花一个小时时间把错过的字单独记忆。
这样,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定是100%的正确率啦。以下便是《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背诵神器》的其中一页,供老师和家长们参考,正确率100%哦,试试吧!其他的题目也是一样的道理,针对其他题型的方法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我就不罗嗦了。
三、还是整合试卷,让那些每次都错,而且错得离谱的题目找到出路
那些试卷上你老是扣很多分数的题目一定都是有原因的,不要说是因为你不聪明,据我观察,就一张中考试卷来看,考查大家细心和用心的态度的分数远远高于需要大家智商的分数,这也是语文复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只要你态度认真,有去努力,试卷上总是能够有所体现。比如你说你阅读理解这道答题永远都做不好,都是扣分在8分左右,其实我们可以将这个分值缩小在3分左右,问题是要给自己的阅读找到出路,换句话说不要再按照之前你做阅读题遗留下来的答题套路了,请找找其他的突破口。
比如,我以前凭感觉来整合文章中的句子做答案,却发现有些题目答案真的不在原文中,而且你每次做得得心应手的题目往往都考不到,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将自己做得得心应手的题型应用到那些你不擅长的题目中,把难题晦涩题转化为你熟悉的题目。
小伙伴你们还记得这个题目么,质检考题中有一题外公吃了外婆做的太阳蛋先是夸赞,之后却做出很夸张的动作,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那时你会问,那这个要怎么办呢,我以前可从来没遇到这种题,但是不要紧,题目的意思是外公前后动作有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转化为:外公吃了外婆做的太阳蛋先是夸赞,之后却做出很夸张的动作,请问这前后矛盾么?为什么?
你看,一样的题目我却转化成不同的问法,自然而然地就会让你得思考轻松一些,想到我们之前解答过类似矛盾与不矛盾类题目的回答方法,那么这样的题目你就会找到出路,从而让你的分数蹭蹭的在上一层楼喽,方法有很多。其他的题目也是一样的道理吆,小伙伴们自己再找找看。
四、整理知识点,将每一个题目概括出一个必考点
为什么要把每个题目都概括出必考点呢,因为在大家做一张中考卷时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有一些题目大家不知道它设置在那里的意义,就会出现凭感觉写答案这么其妙的事情,不信你仔细想想,你有多少语文题目是写出来就好,格子写满就好的态度写上去的?你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到阅卷老师那怎么可能就变成全对呢?
所以,当你把每个题目都找到一个你心里的必考时点,你在回答的时候就一定不是漫无目的,这样的答题方式对于整张语文试卷上的语言的通畅性分数上会有很大的优势,比如第二篇文学类文本阅读,它每次的试题一定围绕这几个必考点:标题类、描写类、赏析类、概括类、感悟类,若你懂得归纳概括,这样的必考点会让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信心满满,不信你试试看。
五、整理的最后一步,学会写重复的卷子,订正到满分为止
话不多说,若你能将每一份试卷的每一个考题不断的订正,直到能和正确答案相差无几,你也一定会渐渐明白出卷的方向和正确答案的方向,还能迅速把握考点,这确实是个枯燥的过程,可是若能坚持订正5份试卷,比你做20套新试卷的好处要出很多倍。
当我们对旧的试卷进行了归类整理,并能够将每一题的正确答案熟读成诵时,自然会总结出一些不容易搞定的题目,我们尽量不要统一称它们为难题。而是在脑海里分门别类,这样做题时方向性会更强。比如有些是不熟悉题,因为你老是在那里出现问题;有些是不稳定题,因为你总是会因为粗心少写了一些答题要点;有些是难理解题,你有时会找不到它的突破口
这个时候你再看旧试卷就没有太多的效果了,你需要习题来巩固,或者在新题中寻找灵感。但是这个时候的题目我们不能深做,咱们不钻牛角尖,这个时候你如果死扣,会引起一类题目的思维混乱,你只要浅浅地做题,去做那些你在旧试卷中存在问题得题型,想想再做做,做做再想想,边思考边总结,遇到不会的再去向老师请教,做到每一个题目都有每个题目的效果,千万不要怒刷几百题,结果该错的还是错,这样与你并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