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教案(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
一、明晓目标,检查预习
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 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
草屦(jù) 长镵(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
蹲踞(jù) 迸(bèng)落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
②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
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重要词语和句式:
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下,进入,关入;朝夕,名作状,从早到晚;“朝夕”后省略动词“守候”)
③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动词,完,完毕;昧,不明;支拄,支撑;者,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二、解题辨体,走进文本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1-2节,思考问题:课文围绕左公共写了哪几件事?
2、师生讨论并概括:①左公识才惜才选才 ②左公责才护才勖才
概括提示:两段文字都说明,在左公眼里,史可法是可当大任、可承袭自己遗志的人才,围绕“左公”和“才”两个信息展开思考;精读课文,读出段内层次,分别找出识---惜---选,责---护---勖的层次意识。
3、资料链接,补充介绍:方苞与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天下文章出桐城”,则是对桐城派散文历史地位形象概括。
创始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义”与“法”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思考:在《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义”和“法”是如何体现的?
4、抓准文眼,理解“忠毅”在文章选材和内容上的总领作用。
左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朝桐城人,因弹劾大宦官魏忠贤而下狱并死在狱中。弘光时(距左光斗辞世约20年)xx。
忠毅,左光斗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归纳和核心提示:
①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遗直公逸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忠毅”是何意?“忠”体现在哪里?“毅”体现在哪里?
“忠毅”是朝廷对左公一生行事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忠:识才惜才选才(第一段文字)
毅:责才护才勖才(第二段文字)
②文章如何表现左公的“忠”和“毅”的?你认为“忠”和“毅”是什么关系?
“忠”集中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表现在左公识才惜才选才上。文章主要用细节描写法来展现。如“阅毕---解貂---覆生---掩户---叩之寺僧”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虽是写左公对史可法个人的关爱,但这也正是他为国选才,求贤若渴的爱国忠君情怀的体现。再如,“掩户”的“掩”,意思为关闭,合上,但表示的动作轻柔,如掩卷沉思,掩面而泣。此处若改为“关门”就不能体现左公为国选才、爱才志虑之深沉。
“毅”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表现在左公责才护才勖才上。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如“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直接体现左公身受非人残害而坚贞不屈;史可法“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也是对左公“毅”的直接赞美。此外,“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一句,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左公和内心焦虑、神情激愤的左公对比,表现左公宁死不屈的坚毅品格;再有,“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等语句通过侧面紧张环境氛围的渲染来表现左公的处境以及宁折不弯的刚毅之志。
就“忠”“毅”关系而言,从本质上说,“毅”还是“忠”的体现,或者说是寓“忠”于“毅”。所以朝廷给左公的谥号是“忠毅”而不是“毅忠”。
③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忠毅公遗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逸事”可信吗?
逸事,指散失的,不见于正式记载、鲜为人知却又有重大意义的事迹。
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方显材料新鲜珍贵,教育意义显著。若拾人牙慧,选取尽人皆知的材料,则在表现力上有损。
但“逸事”也常易使人生疑,故而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女婿“余宗老涂山”亲自得之史可法,“余宗老涂山”又“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结尾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④课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何要单写史可法的事迹?
围绕史可法写了两件事:治军、请安。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采用的是也侧面烘托法。
写史可法统兵作战时忠于职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为现实,说明他识别人才的卓识与为国选才的成效。史可法忠于职守是因为“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可见左公当年期待对他的影响之深。写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另外,史可法向人涕泣谈及左公狱中事,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既是对左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的策励。由此可见,写史即所以写左,史的言行实际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辉的折射,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使彼此相得益彰。
5、总结:
义:围绕写作中心“忠毅”选材,主线明确,意义深刻,翔实可靠。
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将一位可敬可爱的爱国志士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拓展阅读,课堂实践
结合本课所学“义法说”的体会,给下面一篇散文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老人已经失明了。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转身走了,听说她照料着好几位老人。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桃树。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北方的冬季太漫长。在枝叶干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长白的大葱。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不时有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老爷子,有几个儿女呀?
老人答:两个,都在南方呢。我去过,那地方又热又闷,受不了,空调吹,又得病。南方的饭也不行,甜里吧叽的。不如回咱北方老家来。
老人常常这般问一答十。
有小猫小狗跑过来,偎在老人的膝旁。老人从衣袋里摸出吃食,小猫小狗吃过,便伸出舌头在老人的手掌上舔,让老人脸上闪现出片刻的惬意。遛狗人说:老爷子,也养只小东西吧,正好给你做伴。老人说:老喽,腿脚不行了,哪还追得上!以前也养过……
搭话人不白问,离去时,时不时地顺手从树杈上扯下大葱,或一棵,或两棵,带回家去做葱花。好在老人看不见,从不过问。
有时,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喊:老爷爷,我拿棵葱行吗?我妈妈让我去买,可我还要写作业呢。老人脸上的核桃纹立刻绽放成九月的菊花,高兴地答:拿吧拿吧,挑那长的,硬实的,扶着点树干,别摔了。你学习好不好啊?我那孙子去年还得了奖状呢……
有一天,一位中年人窜到了树下,蹑手蹑脚的,一下抓进手里好几棵葱,转身欲去时,身后的老人说话了,冷冷地,颇为不悦:不管拿多拿少,总不差两句话吧!中年人怔了怔,尴尬一笑说:哟,我以为老爷子睡着了呢。老人用手背往外挥了挥,说:走吧走吧,怎么还不如个孩子呢?
这一幕被当时在附近唠闲嗑的几个女人看到了,于是,人们便知道,老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却精灵,那脚步声和大葱离树的窸窣,是躲不过老人的耳朵的。
几天后的星期天,一位女士提着马扎,坐在了老人身旁,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直到太阳偏西,钟点工来接老人回去。老人说,树上有葱,是我备下的,随便拿。女士眼圈红了,说以后有时间,我还来陪大伯说话,把我没来得及说给我爸我妈的话都说给你老人家听。
(取自《羊城晚报》)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这篇取自《羊城晚报》的散文的标题为《老人与葱》。
四、作业巩固,课后延伸
课后阅读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85页),比较《左》《段》两文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段太尉逸事状》围绕段秀实“人视之,儒者也”一句展开选材和构思,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事件体现的段太尉的特征指向都是“儒者”一词,这与本文围绕“忠毅”一词展开叙述颇为相似。但在表现手法上,《段太尉逸事状》在叙述顺序安排、详略安排以及篇末点题策略上(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辩诬)又与《左忠毅公逸事》的处理大不相同。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智能: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理解本文摄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用简练文字生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对具体词语的感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体会并学习左光斗中正不阿、体会并学习他中正不阿、敢于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弘扬正义、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二、课时要求: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1)“左忠毅公逸事”题解: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
“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2)、方苞与桐城学派简介: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
“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
“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语言风格追求“雅洁”。写作技巧上有可供借鉴之处,但内容一般是宣传封建礼教,鼓吹程朱理学。
2、整体感知左忠毅公: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徽桐城人,他生于1575年,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颇为兴盛,名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
刚毅的性格。
3、诵读第一段:
(1)、文本字词分析:先君子(尊称死去的父亲),视学(担任学政,考察,视察),从数骑出(从:使……跟从,直译:率领,带着;骑:一人一马),微行(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国君或官员穿着平民的服装出行),为(介词,替,给),户(门),则(原来是),瞿然(吃惊的样子),面署第一(署:书写,写下名字),碌碌(平庸无能)。
注:分析到“视学京畿”时,扩展左光斗的为政,为人:左光斗三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于中书舍人的官职,不久就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他的漫漫仕途。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左光斗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体恤下士,提拔贤才,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东林*简介:
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以及东林*趣闻简介:现在在苏州的苏家弄这条街里,有一座小学校,叫“东林小学”。
这里原来是明朝末年东林*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过去贴着一副
特别出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是东林*的领袖顾宪成写的。
注:分析到“及试”时扩展“童生试”: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是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教师补充: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得第一,称会元;殿试得第一,称状元;三项第一即连中三元。
(2)、整体翻译参考:我已去世的父亲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有一天,风雪严寒,(他)带领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庙。廊庑之下有一个年轻人伏案而卧,(桌上有一篇)文章刚起好草稿。左公看完文章,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盖在年轻人身上,(并且)替他掩上了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年轻人是史可法。到考试的时候,小吏喊名字喊到史可法,左公吃惊地(向他)注视,(等他)呈上卷子,(左公)就当面定(他)为第一名。(还把他)召进家中,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平庸得很,将来能继承我的事业的,只有这个青年啊。”
(3)、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画左光斗的性格的。
分析: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所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诵读第二段:
(1)、文本字词分析:字音重点:炮烙、屦、镵、眦、俟、构陷、噤
且(将,将近),久之(之,音节助词),焉(语气助词,了;也可以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哪里),手(名词做动词,手拿),为(伪,假装成),微(悄悄的,暗暗的),席(意动用法,以地为席),目光如炬(形容发怒时的神色,愤怒地注视着),已(停止,完了——《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轻身),俟(等候),因(于是),趋(小步快走,古代“走”是现代的“跑”,古代的“行”是现代的“走”),语(告诉)。
(2)、整体翻译参考: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有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还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3)、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评点:“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摸地刑械作投击势”,评点: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
第二课时
5、诵读第三段:
(1)、文本字词分析: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的.年号,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起源于汉代,汉武帝即位,开始用年号纪年,称建元元年),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以:凭借……的身份/官职),辄(总是,常常),幄幕(军用的帐幕),漏鼓移则番代(漏:沙漏,古代计时工具;鼓:敲鼓以提醒;漏鼓:古代代指时间;番代:轮流替换),以(用,拿……这件事,这些话劝说),少(稍稍,稍微)。
(2)、整体翻译参考:崇帧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可法这时任凤庐道,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当有了警报,(他)总是一连几月不安寝,叫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下,自己背靠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轮流替换。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一抖衣裳,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3)提问1: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答案: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提问2: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答案:左忠毅公逸事。
提问3: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
分析: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6、诵读第四段:
(1)、文本字词分析:躬造(亲自造访,亲自到),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解释为“在”),侯……起居(向……问安好)。
(2)、整体翻译参考:史可法带兵期间,来往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大母,到堂上拜见夫人。
(3)、既然是记左光斗的逸事,为什么还要记史可法的逸事?写史可法与写左光斗有什么关系?
分析:文中写史可法的逸事有三处。一是写左光斗被陷,史可法入监探视。左光斗蒙冤下狱后,史可法朝夕徘徊狱门外,以*一见。终因魏阉防范森严未能如愿。后闻左光斗旦夕将受极刑,又用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冒死前往狱中探视。这里看来是写史可法当时对左光斗情深,但实际上是写左光斗平素待史可法的义重。不是平时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倚重、扶持,又何来此时史可法的舍身探监,以报知遇之恩?二是写史可法的勤于军务。写他忠于职守,常存戒备之心;写他爱护部下,身先士卒;写他刻苦耐劳,寒夜防守,衣不解甲。史可法所以能如此这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可见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誓当成就一番功业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教诲,左光斗的言传和身教对史可法的影响之大。三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
综上所述,作者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而史可法的勤于职守,忠于朝廷,既证实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更显示了左光斗“惟念国事”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左光斗史可法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诵读第五段:
(1)、文本字词分析:宗老(家属中的前辈,德高望重的前辈),与……善(与……关系交好,友好)。
(2)、整体翻译参考:我的同族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
(3)、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8、巩固重点:
1)、一词多义:
草:文方起草——敝衣草屦(初稿,草稿——草,草鞋)
微:微行入古寺——微指左公处(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班人的衣服)
更:使史更敝衣——使将士更休(改变,更换——轮流)
第:即面署第一——必躬造左公第(表次序的词头——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语:述其事以语人——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告诉——言论,话)
2)。本文行文严谨,请找出既能表现文章的题旨,又能表现文章内在联系前后相互呼应的一组句子()
A、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B、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C、他日继吾志事——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8、文章特色掌握:
四、板书设计: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为国选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继吾志事
史公探监,左公责以大义——刚毅之气沛乎于天地之间。爱国精神
史公两则逸事——左光斗言传身教,史可法受之影响之深。言传身教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刻划左光斗的性格。
教学难点:句子中“于”、“之”的省略。
教具:小黑板一块(供出示“巩固练习”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提示:“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
2、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左光斗的两件逸事。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的事迹。从而衬托左光斗。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逸事的来源,强调了真实性。
二、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己口译,圈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3、师生共同讨论并强调一些词、句:
从数骑出:从,使……跟从
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4、指名口译
5、依次讨论以下各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划左光斗的。
提示: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右分为四个环节: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风雪严寒”左光斗四出奔波,
觅才“从数骑出”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在“公
惜才“为掩护”阅毕”后出现,左光斗怜才之意一目了然
“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
选才“面署第一”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他日继吾志事者,两相对比,可见左光斗把史可法视
誉才唯此生耳”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
“吾诸儿碌碌”反映了左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③左光斗被诬下狱,史可法前往探监,左光斗对此态度如何?他为何如此做?
提示:对史可法前来探监,左光斗严声怒斥,将史可法逐走,具体表现在:
“乃奋臂以指拨,目光如炬”——肖像描写
“庸奴!如何地也……即今扑杀汝”——语言描写(由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各句)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动作描写
史可法冒死前往狱中探望,左光斗理该感动和高兴,可是文章却以重笔描写了左光斗严声怒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这正是表现了左光斗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困境中,仍然不忘为国爱才,惜才,表现了左光斗希望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以国事为重的殷切期望。左光斗由气急而怒骂,态度愈严厉,愈能反映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之深,期望之厚。
④对本文两则逸事中反映出来的左光斗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该怎样认识?
提示:左光斗的第一则逸事,写他身居要职时,不是趋奉权贵,高高在上,而是冒着风雪严寒,微行出访,为国求才,这在封建官吏中,实为难能可贵;第二则逸事,写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也值得称道。
当然,左光斗等力*剪除魏阉奸*,其目的仍不外乎要巩固封建统治,不过,这些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不应该苛求古人。
6、齐读这两段课文
三、小结
典型事件,是指“所载之事,必以其人之规模相称”,左光斗一生中的事迹必然很多,然而作者只选择其中两件不见正式记载的逸事(包括几个细节),因为作者认为,只有这两件事,才最能体现左光斗“忠”和“毅”的特点,文中没有一句主观的评论,而我们读了这两则事迹后,左光斗身上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令人肃然起敬。文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分不开的。
四、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
1、解释句中的加点字,并说明其词性的变化
①从数骑出
②即面署第一
③虽家仆不得近
④左公被炮烙
⑤卒感焉
⑥则席地倚墙而坐
⑦手长鑱
⑧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2、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万分:
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③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④召入,使拜夫人
⑤史朝夕狱门外
五、布置作业(可任选一题)
1、笔译这两段文章,要求字字落实,语句流畅
2、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脏私,忠贤暨其*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选遣妻子南还。忠贤之(xiòng,刺探)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脏二万。忠贤万矫旨,仍令显纯五月一追比……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①解释加点字:
劾(),发(),次()妻子()削籍()
狱(),冀(),坐()矫()追比()
②从文中找出一个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③从文中找出两个被动句:
④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
⑤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
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
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
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近(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
【焉】
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盘盘焉,囷(qun)囷焉(地。形容词词尾,助词)
2.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3.难句解析
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从”“使……跟从”,使动用法。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已”完了。“轻身”,轻视身体(生命)。“昧”看不清。“支拄者”支撑的人。合句译作:(我这个)老头子就要死了,(如果)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不明大义,(那么)天下事谁能来支撑呢?
③叩之寺僧
“叩”问,打听。“之”,代当时伏案卧的“生”。“寺僧”前省略“于(向)”全句译作:(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那个伏案卧的年青的读书人是谁)。
④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史可法挑选了十名健壮的士兵,让他们两人一组,一更鼓的时间轮换一组。这一组的两个人蹲在地上,史可法用背靠着他们坐在军帐外。
【内容主旨】
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3段:写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第4段:写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第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使我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光斗在京畿视学(督导、检查或当监考官)时,在风雪严寒中微行,表现出他体察民情,不愿惊动地方的工作作风。他看到的史可法的文章仅仅是“方成草”,表现出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立即“解貂覆生”又为他“掩户”表现他爱才。而“面署第一”表现他大胆地选拔人才。总之左光斗识才,爱才,大胆选拔人才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
身陷囹圄的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貌因受酷刑已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但是一听到史可法在哭,立即“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出受尽酷刑的左光斗精神上毫不颓唐,意志弥坚。他奋力地去“摸地上刑械”,把史可法“打”出去,是不愿史可法也无辜地牺牲,他说的是:“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表现出左光斗濒临死亡,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这一段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的形象。
【解题指导】
一、1.①B②A③B
2.①C②A③B
二、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于:被。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与:跟,和。
7.“为文惠君”在句中做“解牛”的状语。为:替,给。
8.“为巡船所……”“为……所……”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为:被。“从鱼腹”做“死”的状语。从:按某种方式如何。
9.“为(之)”在句中做“掩”的状语。为:替,给。
三、翻译第二段
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拔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縻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述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资料窗】
关于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予了其事;另,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羽罗织罪各(谓其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感受左光斗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3.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言知识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事先同学们没有预习,现在请大家结合文后注释阅读课文一至二遍,试着解决幻灯上红体字的意思。
幻灯投影: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使……跟从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乃奋臂以指拨眦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二)师提醒:
第一,不要孤立地解释某个词的含义,可以将词放在句子中来根据语境理解,这样可能就更容易、更准确了。比如:从数骑出,是使动用法。
第二,文言文学习重在对文言知识的归纳、积累。在这里老师做一下示范。像“从”“席”这样的词类活用、像“更”“以”等重要的多义词,要到本子上。多义词也可以联想自己学过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比如“焉”,我们刚学的《劝学》《师说》就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归纳。
(三)请大家再一次阅读全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马上提问。
二、文意理解
(一)请看文题:“左忠毅公逸事”题目向我们了哪些信息?
(二)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三)大家视野再宽些,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逸事”是紧扣“忠毅”来选材成文的。)(学生答不上来,直接问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左光斗怎样的品质?)
(四)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是如何体现“忠毅”的?
1左光斗提拔史可法。 微行出访,为国求才。(忠)
2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 受尽酷刑不屈服。(毅)以国事为念,保全人才。(忠)
左光斗几经酷刑,身陷绝境,能与史可法相见,当有许多肺腑之言需要倾吐,然而他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唯以国事为念,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是何等刚毅的性格!
(五)第三段写的是史可法,又不是左先生,这是不是没有扣题呢?
写史可法勤于军务,忠于职守。其实就是史可法继承左光斗“忠毅”的志向(对应第一段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侧面烘托与1、2段的正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师:作为一写人叙事的散文。紧紧扣住“忠毅”这一人物的特点来选材、叙事,文章显得环环相接,井井有条。这也是的一大特色,在写记叙文时,同学们值得借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先请回答这个问题。同桌或前后之间可以朗读交流。
三、特点。
(一)你认为中刻画人物精彩之处是哪里?为什么精彩?
第一段:几个动词。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改为“关门”是否可行?)。
第二段: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呜咽,沉痛)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⑿,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⒀,吾今即扑杀汝!”(深怕史可法看望他被奸人所害,怒赶史可法。语调要高亢、愤怒。)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此处请学生朗读。
第三段:动作、外貌、语言。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⒄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⒅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谥号:忠烈。对应第一段“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二)师:精彩的共同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家从肖像、语言、行为的正侧两面描写上,品到了真味,大家真感动了。面对黑暗势力绝不低头的铮铮铁骨,以国事为念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的碧血丹心,左公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诵其中的部分。(生齐诵“一日……皆铁石所铸造也”。高亢激昂)
课堂结束。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侧结合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文人的人格追求以及“忠毅”精神的文化传承。
教学重点:
把握左忠毅公和史可法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正侧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古代文化的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本课程为第2课时,在疏通文意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其文化意义的探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范文正公、欧阳文忠公、岳武穆、忠武侯四个谥号,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名人(范仲淹、欧阳修、岳飞、诸葛亮),引出谥号的概念,并导入课文标题。
谥号: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除了*给予的谥号,还有“私谥”,如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给他取的谥号为“靖节征士”。
根据对死者生平的评价不同,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1.课文标题《左忠毅公逸事》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忠毅”是左光斗的什么称呼?这种称呼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这是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依据死者生平行为而追加的称号。点出主人公左光斗“对国家忠诚”、“为人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
资料链接:
左忠毅公——左光斗(1575-1625),明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字遗直、共之,号浮丘。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泰昌元年(1620年)与杨涟等迫光宗选侍李氏移宫。天启三年(1623年)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后与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五年,被魏忠贤构陷下诏狱,酷刑拷讯致死。
作者方苞(1668~1749) ,字灵皋,号望溪,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
“逸事”一词是何意?
明确:“逸事”一词是散失的鲜为人知的事件。它提示我们本文主要通过记叙事件而展现人物“忠、毅”的品格,表达作者对左忠毅公的敬仰之情。
小结:从文章的题目,我们首先可以得到关于文章的内容概况,作者的思想倾向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朗读课文(齐读)
读完课文后点同学翻译几句重点文句,并点出其中文言知识点(对上节课的回顾)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初步感知
1.课文叙述了左公的几件逸事?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为国选才,慧眼识才
狱中斥生,仗义护才
2.这两件逸事是扣哪两个字展开的?(忠、毅)
3.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忠?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毅?哪些内容即表现了忠又表现了毅?请同学们读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两件事:选才(板书)
护才——忠毅(板书)
细节如:忠——忠于职守:(动作)风雪微行——觅才
解貂覆生(动作)——爱才
使拜夫人——识才(语言)“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怒斥门生——护才(神态、语言、动作)
毅——刚毅不屈:面额焦烂、筋骨尽脱(肖像)——身残志存
毅——刚毅不屈:(侧面)——意志坚强
重点语句分析
左公选才体现了忠,因为他的选才标准是?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如读出左光斗的报效国家的志向,读出找到人才得欣慰,对史可法的期望。
2.“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读出左光斗对史可法以身犯险的痛心和想护住这个能继承其志向的人才的迫切,身体即使到了崩溃边缘依然心系国家社稷的情怀!
追问:左忠毅公如此对待来探望他的史公是否不近人情?
史来探监,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但危险性极大;左光斗深切责备,是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作投击势”是催他迅速离去,以免被“奸人构陷”。这说明左光斗至死仍唯国事是念。
选才标准:继吾志事 支拄天下(板书)
3.“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可见史可法坚定的报国志向和对恩师感念,说明他的言行和自我要求都是深受恩师的影响。
五、探究释疑
1.本文的主人公是左忠毅公,但3、4三段的记叙对象却是左忠毅公的学生史可法。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3、4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这两段叙述了史可法的哪些事?
两件事验才:奉檄守御,尽职守夜(尽职)——衬托(板书)【以史衬左】识才(知人善任)
感念师恩,躬造公第(感恩)——照应(板书)
小结:史公的行事标准:不负朝廷、不愧吾师(照应左公选才标准——识才)
正如史公所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可法果然不负恩师厚望,为国事勤苦辛劳,达到“废寝”的程度,他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与首段左公言“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相照应。由此可见左公目光敏锐,具有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
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勤职守,正是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爱国精神和忠毅品格的传承。
侧面衬托、照应上文
2.小结:本文写了两个人,4件事,但丝毫不会觉得选材杂乱。因为本文两个人、4件事均和“才”有关,写史可法也是为侧面衬托出左公的性格。作者选取左公“慧眼识英才”“仗义斥门生”两件逸事,结合史可法忠诚为国的事情,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展现出左公光斗的“忠、毅”,足以看出作者选材上的匠心。
课文是以“才”贯穿全篇:选才——识才——护才——验才
延伸:
你想知道史可法之后的故事吗?
链接:史可法;生于开封,死于扬州。明末抗清英雄。清兵入关时,史可法由于魏忠贤馀*的迫害,被迫离开南京到扬州督师。史可法到扬州,平日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广大的军民尊敬和爱戴。经过一番整顿,江北的军事形势有了明显改观。
不久,清兵由多铎率领至少十万人马攻打扬州,扬州明军不足两万人。多铎多次诱降史可法,史可法皆将来书投入水中。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攻城。史可法日夜组织军民坚守,然终于寡不敌众,清军占领全城。史可法对清军大呼:「史可法在此!」被俘后,多铎仍不断劝降史可法,史可法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志不可屈!」从容就义。
清兵自入关以来,从未遇过这样顽强的抵抗,多铎为了泄恨,竟疯狂下令屠城十日。在这次血腥的大屠杀中,共有数十万人丧生,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扬州十日』后,尸横遍地,史可法的忠骸也无从找寻。后来,史可法的家人把他穿的衣服和笏板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供人们凭吊。
扬州融资100万在梅花岭建成史可法纪念馆。
提问:当时明朝已亡,史可法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投降呢?你会做何选择?
那是士的选择,从史可法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英雄人物的身影。
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阶层(士),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的标志之一——气节。
请同学们举例你认为古代有哪些文人可以称之为“士”?(多媒体展示苏轼、辛弃疾、海瑞、戚继光、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谥号)以及“士大夫精神”的的名言: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6.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列女传·楚接舆妻》)
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六、课外思考与作业
请同学们说说古代文人的这种人格追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呢?要求形成一篇评述短文。
如:爱国精神——忠、义
敬业精神——忠、勤
诚信精神——信、毅
责任意识——忠、毅
一句话小结:
如果说信念是一个人精神强大的源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加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