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楚囚南冠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中华典故楚囚南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楚囚南冠
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春秋时,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将这个俘虏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又附楚疏晋,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以往对晋亲近,如今又反目为仇,晋侯十分感叹。他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钟仪对晋侯的宽宏大量十分感激,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他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它事,只会奏乐。”
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其声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不作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很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何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友好出力呢?”
晋侯果然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后人用“楚囚南冠”的典故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南冠楚囚,汉语成语,拼音是nán guān chǔ qiú,意思是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出自《左传·成公九年》。
出处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成语用法
作宾语;泛指囚犯或战俘
示例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唐·赵嘏《长安秋望》诗)[1]
夜半呻吟杂啸歌,南冠何幸近名词。(民国·田汉《南京狱中·赠陈同生》)
成语典故
原文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译文
晋侯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普侯说:“能演奏音乐吗?”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南方的'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事奉着他,他每天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了。”晋侯将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说:“楚囚是君子啊,说话时举出先人的官职,这是不背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理事情,用信来保守它,用忠来成就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对钟仪重加礼遇,让他回国去促成两国友好。
选自《左传·成公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