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好词
《目送》是出自作家龙应台笔下的一本书,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目送》好词,希望能帮到大家!
目送好词
1 .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 . 残酷:残忍冷酷
3 . 闸门:引水、泄水或阻水的装置。
4 . 奔腾:跳跃着奔跑。
5 . 朦胧:看不清,勉强看得见。
6 .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7 . 迟疑:犹豫不决。
8 .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9 . 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
10 . 深邃:深的;幽深。
11 . 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 . 混沌: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13 . 怅然不已。
14 . 物走星移。
目送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羌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龙应台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穷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些许遗憾也在这一刻消散了吧。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她离开的父亲。父亲说奶奶的遗言是“该上学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儿时总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学。也许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当年,也许让父亲辍学也是她一生的遗憾与愧疚。最终,任凭父亲感伤与哭泣,奶奶还是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世界。
二
父亲将我送到了模拟考试的考场外,在我即将踏入那扇冰冷狭窄的铁门时叫住了我。他只说了“东西”两个字,瞧我不耐烦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亲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担心着我却又害怕影响我的心情而将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它有一丝一毫的泄露。最终,父亲将平时严肃的面庞挤成了一张笑脸,故作轻松地说:“考完试又能放几天假了。”可他指间快要燃刭指缝的香烟,那长长的灰烬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我也向他报以微笑,而后转身离开。父亲以为一向能使我高兴的假期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后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亲担忧而又期许的`目光,尾随着我直至我的消失。但我只能离去。
三
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想象过父亲送我上大学的场景。父亲—定也会等待女儿给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总是不回头,一次也不。就像不会告诉他我模考获得了高分一样,我害怕他期望过高。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来高兴地和他描述沿途的风景。这是一次—个人的探险,父亲目送我奔赴的是—个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会渐渐成长。因此我不会回头,不会让父亲看到我眼中对未来的迷惘和惶恐,我只会留下一个笔直的故作坚强的背影,离开他的视线单飞,告诉他不必追,我会过得很好。
龙应台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无法挽留。”我想我们能做的是把一个个逝去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目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3.通过教师引导,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拳拳爱意并懂得珍惜,感悟生离死别的自然规律并豁达面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了解作者
1.请学生齐读《目送》中的一段经典语句,谈谈感受,教师引入。
对于人生最珍贵的亲情,她为什么会如此解读,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感悟一她对人生别离的独特又深刻的思考与态度。
2.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
3.介绍著作《目送》
二、一读文章,寻找“目送”之踪
学生听朗读,勾画出文中写目送的语句,思考并概括:
1.谁目送谁?
2.分别写了哪几次目送?
明确:
1.“我”目送儿子远去的背影,“我”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
2.华安上小学时,我目送他走进教室远去的背影;
华安去美国游学时,我目送他走进机场安检门远去的背影;
华安读大学时,我目送他登上公交车远去的背影;
父亲送我到工作单位时,我目送他开车远去的背影;
父亲病重时,我目送他坐在轮椅上远去的背影;
父亲去世时,我目送他在棺木中远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