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下面和一起来看绍兴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旧时绍兴人称正月初一为“三朝”。意思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在绍兴人传统的春节习俗里,正月初一清早开门便放炮仗,名为“开门炮仗”。一般须连放三响,取意“连升三级”,“早生早发”。
由于放炮仗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度曾在市区禁燃烟花爆竹。近年,改为指定地区可以燃放。随着时代的发展,炮仗品种花样繁多,炮仗也大多改成烟火,数量也不限于三个,已改作九十九发、一百零八发等等。也不*什么连升几级,企求的是节日热闹欢乐的气氛。
绍兴习俗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信仰,认为来年家属的兴旺,承蒙天地菩萨和祖宗的佑护。据记载,正月初一清早,先是祭拜“天地菩萨”,供上三茶、六洒、枝、圆、桃、枣(荔枝、桂圆、胡桃、枣子)焚纸(一般都用纸糊的锡箔元宝)之后,立即调转桌子,朝内祭祀祖先。不供肴馔,只供数盅而已,同时祭拜灶司。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便有:“正月元旦,壬申……蚤起接神……拜曾王考妣,王考妣,张太太,先君子像”的记载。自这天起至正月十八,祖宗神像前须每天点烛一对。豪门其烛如橡,整天不灭,贫家只点一对小蜡烛,名曰“三科蜡烛”,喻其瞬间即烬。
现时这种习俗在绍兴乡下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不过也有些改变。如祭拜“天地菩萨”,时间大多选在新年零点开始,供品逐渐简化,主要是四色水果、年糕、棕子和糯米做的小圆子及焚纸。一般是边看春节文艺晚会边祭拜,祭毕放炮仗,把关门炮仗和新年的开门炮仗合到了一起。
旧时绍兴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全家人都吃祭拜过的汤圆。主妇在煮汤圆时,往往煮些年糕丁进去,称为“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吃罢汤圆,便开始“拜岁”。一家之中长幼有序依次向家中最长者罗拜(现多行鞠躬礼,或口称几句吉词而代行礼)。受拜者必须连称:“恭禧,恭禧!”“同禧,同禧!”即便对最幼小的拜岁者,也须祝以“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吉词。即便走在路上,遇见长辈也须作辑拜岁,否则会被指斥为“缺少爹娘诫训”。豪门望族,还大开祠堂门,燃香点烛祭拜列祖列宗,再逐一向族长拜岁之俗。《越缦堂日记》:“正月元旦壬申……赴家庙拜列祖”即是指此。
绍兴旧时正月初一早晨还有举家出门散步的习俗,称“走喜神方”。早在年内,家长就从新历书上查定正月初一迎喜神的方位,比如历史上说“大利东南方向走去算是去迎喜神。其实从另一方面看,绍兴人重养生,“三十夜的吃”,够撑胃了,正月初一起来,出门散散步也是需要的。
旧时春节,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以撮泡茶一杯,俗称“元宝茶”。并在茶中放入青果(橄榄)或金桔两枚,表示新春吉祥,祝愿客人事事如意,财源茂盛。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已改作手机、电脑发短信、贺卡等方式。
正月初一未及黄昏,家家都已睡静,绍兴人叫“赶鸡睡”。意即赶鸡入笼之时,人们便须关门安憩。究其缘故,一是大人们为了过年已连日连夜地忙了十余天,这天又起得特别的早,小孩子们又尽情地玩了一整天,人人劳累疲惫至极;其二,从初二起或则要去作客,或则有客人要来,也须及早休息。
另据史料记载,绍兴旧时的官绅人家还有在正月初一日省视祖坟的习俗,名为“展墓”,俗呼“上年坟”。上年坟如同清明一样,也要供以肴馔,焚纸。清代绍兴有位学者为此写过一节竹枝词:“纸灰飞蛱蝶,佳节似清明。此祭宁非古,空山亦贺正。”明季乡贤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曾记述崇祯九年的正旦去桐山及梅里展墓之事,足见元旦展墓上年坟之俗由来甚早。《礼·檀乡下》已有:“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的记载。然则普通人家并不袭此。随着现代人“飘族”的增加,平时外出工作,趁年底回乡过年,到亲人墓前祭奠的逐渐成风,也许这也是绍兴人传统习俗的另一种延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