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勤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勤学意思是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王守仁《勤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
①确:确实,踏实。
②侪(chái)辈:同辈。
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
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馀姚(今属浙江)人。因曾在阳明书院讲学,世称阳明先生。1499年(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上疏救戴铣等官员,得罪权臣刘瑾,受廷杖,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起用为庐陵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镇压农民起义与平定宗室朱宸濠叛乱,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代表人物。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为文主张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畅达,自成一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透逸有致”。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守仁在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作《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则,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里所选的是《勤学》一则。文章不是从正面来劝学,而是通过正反对照,让学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富有启发性。全篇文字简洁,句式整齐,仅用二个对比反诘,就把问题说清楚了,颇有启示后学的作用。
主要成就
军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阳明先生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 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29]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王守仁勤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