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读后感6篇
【篇一:《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继承德国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建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
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科学中的***和批判加以绝对化,把整个科学及其历史发展归结为这样的局部方面和环节。这样,科学发展中的规律性就不见了。沿着这条路,他在社会领域中必然走向历史唯心主义。所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和所谓‘批判’,是根本错误的。波普尔早年一度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始终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在社会哲学上又把他在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上的错误极端的加以发挥,终于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事实上,波普尔以后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力*克服他的科学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歪曲,也就不攻自破了。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再次显示出了不可战胜的理论力量。”
最近大体看了看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本书,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对哲学的看法改变了很多,有些东西是我以前就模模糊糊有过的念头,但却一直并不清晰,通过这本书觉得有些东西一下子清晰了许多。而有些观点则是以前所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的,通过这本书对这些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以前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虽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也没有在细节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过这本书和我所查找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思考和关于波普尔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在这里不仅了解了波普尔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思想,还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从这里我改变了对传统的看法,对我们一直所接触的和学习的主流科学与哲学有了另外的较为理性的思考;另外从这里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关于理性和感性,其中有些观点我并不能完全明白。
【篇二:《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该书集中体现了波普尔思想的精华,它吸收了西方多种文化的精华;颇具辩证法大师的谦逊风度;深刻地掌握了逻辑分析与各领域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哲学思考;创新跃迁的科学态度与对人类的深情之爱完善结合。
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提示出中国学术改造的当务之急——辩证法本质的还原,此书用重笔刻画这个问题。波普尔真诚地发问,辩证法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是试探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他猛烈抨击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辩证法,批判黑格尔滥用“斗争”、“矛盾”之类的隐喻,批评其排斥了逻辑思维的不矛盾律。波普尔甚至主张不要再用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这个词,可以用“试错法”取而代之。另一方面波普尔高度赞扬了苏格拉底和柏拉*以对话、提问、讨论、反驳把知识和真理推陈出新的原初意义上的辩证法。,苏格拉底概念辩证法实质就是要打破任何人对真理的惟一性独断,用提问和反例来打破偏见以达到净化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讲,一问一答即为哲学。波普尔实质是要求用猜想与反驳法来复兴古代柏拉*意义上的辩证法—要求辩证法的本质还原。
如果,缺失了怀疑和批判的规范,理论学术和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假货横溢,万屋倾复。当代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原始阶段,物质产品假冒伪劣甚多,精神产品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承认中国理论学术中也存在假冒伪劣,就必须看到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哲学领域的情况这样严峻了。哲学本来就是自由思维的学术,没有确定的对象、性质和方法。在别的学术中混不来的人却都可以到哲学中钻哲学软约束的空子,现在有了一大批不读而博,不学而论,只埋头构造自己的一、二、三,不管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两汉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形成的专言独断。任何对权威与传统的怀疑和批判都被看成是对****政权最大威胁而加以取缔。新中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斯大林搞了“联共(布)*史四章二节”之后也进了专言独断的死胡同。假冒伪劣与专言独断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两大学术灾害,使得东方文明的千古摇篮如今却成为当代世界哲学智慧舞台上的“黑洞”与“隐形人”。只有本质还原了的辩证法重新统治,重新成为人文学术的规范时,伪劣和独断才会被清扫出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反驳和批判为本质的哲学辩证法是排除谬误的照妖镜,两者结合才能为中国学术消灾解难。
【篇三:《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问题:对于科学理论我们是否应该质疑?
中国的传统教育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会主动的提出合理质疑。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了大胆假设,合理质疑,严谨证伪的观点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猜想,反驳,证伪
引言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很肯定的回答:不!但是生活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人却都相信这个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的额他们所能见到的所有天鹅确确实实是都是白色的,直到澳大利亚被发现,探险家在1697年发现了黑天鹅,才打破了人们的这一观点。天鹅都是白色的观点是人们在观察了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的结论,但是只需要一只黑天鹅就能将这一命题彻底的****。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认为:任何学术的探索,包括科学探索都是可错的。世界时开放的,而不是决定论的。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说我们拥有了真理。
1、批判理性主义的提出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是对立的,批判理性主义的提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是对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的唯理主义的反反应。它的证伪理论与西方古代哲学尤其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批判传统有着传承的关系。波普尔对于“科学知识是如何发现的”这一问题十分关注。波普尔认为极权主义是科学知识发现的最大障碍,对经验主义论者和唯理主义论者,尤其是培根和笛卡儿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在波普尔的观点中,无论是古典经验主义还是古典理性主义,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人”这一主体因素。波普尔提出“在探索真理时,从批判我们所钟爱的信念开始,这可能是我们的最佳方案。”
波普尔的理论更为注重批判的作用,他将理性定位在批判本身,并提出了批判理性观。他将理性主义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批判理性主义,一种是非批判理性主义,并认为“任何不能在论据上也不能在经验上得到支持的假设都将被抛弃”。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观点更加关注“人”的作用。波普尔说:“理性主义传统、批判讨论的传统,理所当然代表了扩展我们的知识——猜想或假设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尝试中,只有一种理性要素:就是对我们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审查。
2、猜想——反驳法
波普尔认为所有科学的理论原则上都应该是可以被反驳和否证的,因为世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理论最终是不能被证实而只能被证伪或进行否证的。
在这本《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波普尔分了两部分对它的证伪理论观点进行了解释,即猜想和反驳。在猜想部分,波普尔提出了他对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法的驳斥,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被批判。”
在波普尔看来对科学理论,我们只能进行猜想,并在一些情况下证明他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情况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是不成立的。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欧洲人根据看到的所有情况,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命题在当时的情况和当时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也就是观察归纳法的应用。人们从无数次的观察中得到了这一命题,并且在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依据我们所观察到的,人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天鹅中,有限的部分是白色的,而不能证明全部,因为这是无法实际进行操作的。这同时也是波普尔提出的反驳的依据。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提出,我们要进行大胆的猜想,但是他的真实性,需要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也就是对这些猜想进行反驳。
在反驳这一部分,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通过证伪来批判。回到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命题。随着人们对这个世界不断地探索,澳大利亚被发现后,人们的知识面扩展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加深了,也发现了非白色的天鹅,这时“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曾经的真命题就自然成为了假命题。正是黑天鹅的发现反驳了这一命题,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对天鹅的认识。黑天鹅的存在就是对这一命题最有力的反驳。
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就能够将观察法和归纳法得出的真命题的结论****了。这也就是波特尔所说的证伪。
3、证伪主义的应用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的出现对人类科学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哥白尼基于对“地心说”的怀疑,创立了“日心说”;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而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人们通过理论的批判,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告诉我们要敢于合理的质疑,不主观臆断,在理性批判的过程中,客观而严谨的进行验证。
【篇四:《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在哲学历史的长河中,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可以被人们探知,以及永恒真理的存在性,一直是哲学家们争相研究的亘古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目前中国的主流哲学,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典阐述对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哲学的领域上,我们仍应本着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精神,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选择正确的世界观方***指导行动。
通过阅读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让我在思想方面突破了只以马克思阶级论为基础的相对狭隘世界观方***,让我得以看见哲学王国中伟大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也让我明白想要真正的学习哲学,探求真理,就必须抛弃阶级,流派等因素,吸收每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逻辑与思辨。
康德曾说过:“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强加于自然。”意思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被我们人为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制度和规律,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虽然我们存在与物质之中,但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无法证明这样的规律在自然中是正确的,我们只能批判它的错误;这正是波普尔的观点的来源。
正如书名,波普尔对真理存在性从猜测与反驳两个方面进行的探究。首先,波普尔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被批判。”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这就否认了归纳法的真理性;正如“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用过归纳法,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不具有绝对真理性,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由此,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波普尔从书中透露出的“猜想—反驳方***”阐述了科学理论无法通过归纳分析和观察实践来得出,面对一些困境时,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大胆猜测、臆想去解决它。如果真的能够被人类所解决,那么这种猜想出来的科学理论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情况,归纳法在此失效。
其次,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来讲就是当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这就正如《猜想与反驳》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基于波普尔的反驳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度。无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终极理论,都只适用于特殊的历史社会时期,只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愚民手段,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过程,但并不是说这就是正确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这就是波普尔说的伪证主义。
通过《猜想与反驳》一书,我们对波普尔的真理观也可以窥见一斑。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真的,即使没有人相信它;另一个理论可以是假的,尽管我们充分相信并接受它”。但是,他否定科学可以认识客观真理,他把真理喻为永远被云雾笼罩着的山峰,它存在着但人们永远见不到它。波普尔认为原因有两点:(1)科学理论只是一种猜测;(2)科学知识混杂着主观因素。
不过,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还是能够探索和预测真理和接近真理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即新、旧理论的不断取代,就是一个通过探索和猜测不断向客观真理接近的过程。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波普尔提出了“逼真性”或“似真性”的理论。
所谓“逼真性”,就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性质。它与客观真理具有同样的客观性。而理论的逼真性所达到的程度即为“逼真度”。波普尔认为:“虽然任何理论都永远不可能是真理,但这并不是说它不包含真理性的东西。恰恰相反,一个理论只要被经验确认过,那就说明它必然包含一定的真理内容。但由于理论最终要被证伪,所以它又必定存在着虚假性,包含着虚假内容。这样,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真理内容和虚假内容的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基于这样的区别我们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波普尔认为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每一个体系都是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我们现有的所谓真理,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而是应当根据科学的方法一步步证伪,这种证伪,正是接近真理的过程。
尽管历史的长河中,人之生命中可能不允许在证伪方面比证实方面花的时间,但是对于任何历社会,自我,至少应该考虑一段历史更迭,一生中的一个或几个重大的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盲点。从经验上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并不少见。随时审慎自我,审慎历史,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证伪,随时准备认错接受更好的改造建议,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如书中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探求真理,即真的理论(我们决不可能达到它,就是达到了也不知道它就是真的)。但是我们也要强调,真理并不是科学惟一的目标。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纯粹的'真理:我们所寻求的是人们关心的真理——难以达到的真理。在自然科学中我们所寻求的是具有高度解释力的真理,这意味着寻求的是逻辑上非概然的真理。
光有真理还不够;我们寻求的是我们问题的答案。
【篇五:《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本书,最近刚看不久,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对哲学的看法改变了很多。虽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也没有在细节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过这本书和我所查找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思考和关于波普尔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在这里不仅了解了波普尔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思想,还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从这里我改变了对传统的看法,对我们一直所接触的和学习的主流科学与哲学有了另外的较为理性的思考;另外从这里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关于理性和感性。波普尔从爱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了两个思想来源:批判和唯理主义,找到了这个出发点、基石和内核。他建立了同逻辑实证主义针锋相对的科学知识观,就是他提出的反归纳主义—伪证主义,其结论是:知识和假说。他认为,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是不断****旧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科学的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新的经验参与,科学就是理性不断做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评即被伪证。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标准应当以―可伪证性‖为判据。作为科学知识表征的可伪证性可以定量加以刻画,因此引入―可伪证度‖的概念,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科学陈述的可伪证度越高,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就越多,即知识含量也就越多。
首先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可以将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的观点和思路表达为:理论(命题、问题)的出现——观察、思辨(直觉)——猜想(假设)——证伪性检验。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由这样的区别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
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而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由是科学逐渐接近真理。
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处于哲学家和科学家大脑中的这种反反复复的批判和被批判作出了深刻的分析,这算是对于哲学本位之本位的思考。对于波普尔的观点,我是基本支持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度。只有暂时的、一定范围内的适用,而没有绝对的和永恒的真理。譬如我们所熟知牛顿力学及三大运动定律,在牛顿体系建立以后有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终极理论了,因为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时所能观察到的绝大部分现象,从微观到宏观,一直到星球的轨道运行,并且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准确的预测许多现象,并得到了证实。但是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这个理论体系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出现了,从而导致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物理基础理论的一次大***。另外我联想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有趣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大都来源于他的思考,而不是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如果我们运用波普尔的观点来看,也许这个就很容易解释了:在牛顿体系建立的时期及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是用证实主义来分析科学问题的,人们从当时所观测到的现象,运用了证实主义―证实‖了这个体系的绝对正确性,并把它推为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其中出现了关于机械的人和机械的社会的哲学观点)。而当科技的发展最终打破了这个―终极理论‖的适用范围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它是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于是作为终极理论,这个牛顿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证伪了的(被反驳掉的)。这个时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建立成熟起来,这两个科学理论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是基于科学家的思考想象提出来的,我想这个或许就是波普尔理论中所说的由思辨而提出猜想吧。关于这两个理论的证伪,现在还没有重大的突破,不过已经有些矛盾的东西出现了,例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两个理论却是不相容的。我个人认为这将是另一个更高级的理论的生长之地,当然了,或许这两个理论本身的不断修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波普尔的观点,我有一点不太明白,或许是我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这个哲学体系的原因,就是关于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确实可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而不是所谓的证伪,我想这个或许是因为这个方法中的―完全‖的因素,因为它就包含了直到永远的成分。还有ε–δ语言证明关于极限的问题,也许也是因为它包含了直到极大或者极小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有的数学方法确实可以证实命题的正确性,这是研究工具的问题了,至于由这个工具所证明的命题是不是真的正确则是不一定的。
通过这本书我又重新定位了我的哲学观,我以前的哲学观(也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排他性很强,而且我们所受到的哲学教育也有故意贬低其他哲学流派和观点的嫌疑;对于其他的哲学理论批判的态度很多而且对于西方的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知之甚少。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发现如果真正的要想了解哲学,就需要稍微抛开阶级和政治的思想;学习西方哲学家们的思辩和逻辑的思维,学习他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去考虑他的流派的问题,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想财富,从古代的苏格拉的、柏拉*、亚里士多德到复兴时期的笛卡尔、牛顿、康德等,到近代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这里面我对康德的看法是改变最大的,在我们的学习里一般认为他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但是康德的很多观点确实值得让我们好好的思考;他说:―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强加于自然。‖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正是如此,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人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制度和规律,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虽然我们存在与物质之中,但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无法证明这样的规律在自然中是正确的,我们只能批判它的错误;这正是波普尔的观点的来源。
所以宣扬一种终极理论,无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都只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愚民手段,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的,这就是证伪主义,只是时间的问题。卡尔·波普尔的方***有两点不足:首先,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因而局限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过程,这样他的方***与科学实际相比显得贫乏,可证实性划界标准是科学的必要表征,尽管科学的标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种划界标准;其次,他片面地把证伪、批判和***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抹杀了科学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因而他的方***没有反映科学实际的这一方面。
【篇六: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本书是一部有关哲学方***的书,作者卡尔·波普尔介绍了自己的科学发现方***:猜想与反驳理论,在阅读了几天之后,我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对本书的看法和感想。
的作者是卡尔·波普尔,是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了许多对哲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理论和方法,他的哲学涉及科学和社会问题,不仅推动了后来哲学的发展,也为他自己赢得名声,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不过我相信我们都有理由对一个新的科学发现论的创始人表达我们的敬意。
卡尔的这篇文章在他一生的众多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正是在自然科学处于***的时期,科学哲学缺少科学发现的方***的时候,卡尔的猜想与反驳的方***填补了这一空白,完善了科学哲学的体系。在他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所信服,并未对它作出任何的质疑,这个时候卡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与逻辑实证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即反归纳—证伪主义。他向来主张科学的精神是批判,即不断****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也就是科学是理性不断作出假说,而这些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对于他自己的这番言论卡尔深信不疑,他认为自己的理论天衣无缝,但貌似他否定了一些归纳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太阳总是东升西落的吧,至少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这一事实不变的情况下是这样的,这一客观的事实可以说是肯定的,是不需要证伪的。当然对于作者本书书写的逻辑的严密我表示佩服,我来回反复读了好几次,可还是感觉只是理解了个皮毛。科学和非科学在以前的定义是可证实性,而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对科学和非科学的定义,即可证伪性,可检验性。一个科学的表述肯定是可证伪的,可检验的。当一个命题它的可证伪程度很高时,也就是它的可检验程度很高,它就像是承受了很大的风险一样,如果它站得住脚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科学的,而且很科学。
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所有事物都是真实成立的,然后去检验证明它的真实性,如果经不住检验,那这些事物就是假的是不成立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逻辑思维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逻辑实证主义合理,因为归纳法并不是对所有的事物都适用,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反归纳证伪主义,于是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人们出现某种需求时,开始有科学发现的动力,这时就开始去常识性解决,这种尝试性解决方式有好几种,就需要通过排除错误来作出选择,这样不断的循环来找到适合的选择来,然而问题的解决又伴随着另一个新问题的产生,由此开始了另一个循环。
由于卡尔的这一科学发现方***属于开创性质的,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的合理性,他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和培根的归纳方法,把它说成是一个引导我们能直觉或知觉一个事物的本质或真谛的方法,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而自己的方***工具:可证伪性,却透着合理性,因为经受住了检验和猜疑的命题它就有符合科学性的资本。
当然,卡尔的理论虽说严密且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却显露出了一个为共产主义者诟病的弱点,即它否认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其科学预言的能力,他支持资本主义,并提出了唯心主义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决定论加以反对。刨去其它我不怎么理解的对卡尔的这一理论的评判外,对卡尔理论的这一错误的揭示是我最能理解的,并不所有的规律性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归纳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它的合理性。
最后从和他人的理论联系上说,卡尔的方***是从爱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它思想的来源:批判和维理主义,从爱因斯坦的相对的和马克思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引出了自己的结论:科学的界定方法是它的可证伪性。而符合其证伪性特点的理论得到了他的支持,与其不符的理论则遭到了他的批判,从这个程度上说,卡尔对亚里士多德、培根和马克思的批判多少带有点不科学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猜想与反驳第十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