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应该怎么欣赏
欣赏交响乐不能被动的听,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想象力,听完之后还要思考它,下面为大家带来交响乐应该怎么欣赏,希望大家能掌握欣赏交响乐的小技巧。
一、欣赏交响乐要注意两点
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即使那些带有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也是情景交融,以情为主的。所以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主要还是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去追究它到底在写什么。我们也不要太过分依赖乐曲解说,乐曲解说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的***思考。
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越是善于想象、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我们的生活阅历越深,对作品也就理解得越深刻。我们要有无拘无束的幻想,因为音乐是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一种艺术。总之,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的发挥你的想象,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交响乐的形象塑造手段
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在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上,所采用的艺术方法有些是和文学、美术等艺术相近的。这些艺术方法归纳起来大约有下列四种:
第一种:直接的音响模仿
这是一种类似造型艺术所用的手法,叫造型手法。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如果交响音乐描写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自身能够发出声音,那么,作曲家最简便的方法,便是用艺术的手段直接模仿它原来的音响,用声音来造型,就能在听觉中把声音转化为它的视觉形象。
这是交响音乐中最容易直接感知的一种形象。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很多动物都是用模仿它们的吼叫声来写的。
第二种:间接的音响联想
如果表现的对象不会发出声音,那又如何塑造它的形象呢?作曲家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即利用周围与被描写对象有联系的音响,使听众借助联想,间接地感知到音乐形象。联想的方法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如描写听到笛声就引起思乡之情、怀念起故园风光等。
在交响乐中也充分利用了这种联想的方法。譬如写“早晨”,早晨只是个时间概念,它本身是没有任何声音的。但是,早晨常听到鸟鸣,音乐中就可以利用鸟叫声使人联想到早晨。如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的第一段《黎明》。再如田园,田园中经常有牧童吹笛,人们听到牧笛声就会立即联想到田园。
使用联想的艺术方法,使作曲家不但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畴,而且也给听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这是交响乐中塑造音乐形象用得较多的一种艺术方法。
第三种:象征性的类比
有时,交响乐所描写的对象,本身既不发出声音,又不同其他能发出声音的事物有联系,作曲家就用了象征性类比的方法,就是将本来同声音没有联系的事物,同声音的一些属性进行象征性的类比。譬如,将声音的高低类比其他事物空间的高低;将声音的明暗类比光线的明暗;将声音的强弱类比力量的强弱……等等。如日出,日出时太阳由低而高,光线由暗变亮,亮度由弱到强,作曲家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用音区的由低而高,音量的由弱到强,及配器、和声色彩的由淡变浓、由暗变亮来象征。在音乐中描写天堂、月宫这些幻想性题材时,就常用象征性类比的方法
第四种:比兴
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方法,它用一件事物去比喻另一事物,借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感触。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活动,表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比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命运”主题,“命运”是抽象的概念,这里我们只听到铜管乐器吹出的军号声,但人们听到军号声会想到一种威严的命令,感到一种强迫力量,似乎存在一种命运的威胁,这样比兴的结果,就形成了严峻的命运形象,抽象的命运概念转化在具体的军号声中。
音乐终究是一种感情艺术,因此,它塑造形象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抒情手法。在音乐作品中,即使是表现一个事件或描绘一幅自然界的景色,其中主要的还是表现人在这个事件中的感情状态或人在自然界中的感受。
音乐是语言的尽头。的确,许多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感受,只有利用音乐才能深刻地把它们表现出来。
三、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交响乐有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这四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除此以外,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也是交响乐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一种、旋律
旋律准确地说是旋律线。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
旋律线最基本的形式可分两类,即上行的旋律线和下行的旋律线。一般来说,旋律线上行时,常伴随着力度和紧张度的不断增强,体现情绪的高涨。相反,旋律线下行时,常伴随着力度的递减和紧张度的松弛。
下行的音阶进行,特别是下行的半音阶,在高音区快速进行时,很象狂风的呼啸声,例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二段就是这样。半音阶下行如在中音区,速度稍慢,又常常会形成叹息或哭泣性的音调,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音乐。
大多数的旋律,总是由上行或下行的旋律线交替组成,形成波浪形的线条,以此体现人类感情海洋中的波浪起伏,塑造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音乐中旋律音调的表现,同生活中人们语言音调的表现常常是一致的。在生活中,人们提问的音调一般都向上,在音乐中,作曲家也常用上行的音调,配合不稳定的和声,表示疑问、探索、等待、祈求等;在生活中,人们表示肯定或命令式的音调,常常是下行的,因此,在音乐中下行的音调常结合和声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进行,塑造坚定果断的音乐形象;也常常在前面上行疑问音调的后面,出现下行音调作为呼应,造成一问一答的效果。如韦伯的《邀舞》。
第二种:和声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响。和声在交响乐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般而言,协和而稳定的和声,使人感到和平、宁静,从而心情愉悦。不协和的和声常常是不稳定的,适于表现激动不安或难言的痛苦,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终曲的开始。
有时,有些和声进行听起来挺复杂,扑朔迷离,使人不易辨认。其实,这样的和声往往就是要表现奇幻的印象。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开始,有一串神秘而朦胧的和弦,表述了一位捷克作曲家刚刚踏上美洲大陆的种种新奇感受。
第三种:调式、调性
在音乐作品中,调式、调性的表现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古典音乐中,调式只用大调式和小调式两种。比较而言,大调式色彩明亮,小调式色彩暗淡;大调式适于表现欢乐一类的形象,小调式擅长表现痛苦、紧张一类的形象。在交响乐中,也经常利用大小调两种调式色彩的对比,充分发挥调式的表现力。除了大小调式对比以外,作曲家也常利用调性对比,或使音乐色彩缤纷,变幻无穷;或使音乐层层递进,情绪高涨。
什么是调性呢?调性就是调式主音的高度。因此,所谓调性对比,就是调式主音高低的变换。
利用调性对比以加强色彩对比时,常用三度的调性发展,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展开部。
利用调性对比,促使音乐层层递进,情绪高涨时,常用四、五度转调或二度转调,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三奇迹》中描写第三个奇迹天鹅变公主的过程时,就运用了连续上行二度转调的手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交响乐欣赏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