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以下是整理的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育的本体论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存在问题,致力于探求语文教育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对于深刻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开发语文教育的资源,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习惯上,一般将处在萌芽时期的、原始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言、文”教育或潜语文教育;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古文”教育或前语文教育;1840年至1949年的语文教育称为近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的语文教育称为当代语文教育。

纵我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可以窥见本体的演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因其本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其主流看,大致经历了一个教化本体、智能本体和人文本体的演变过程。当然,本体的演变并不必然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几个发展阶段一一对应,这是两个不同标准划分的结果。前者是按照语文教育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划分的;后者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为标准划分的。但是,两者也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体系,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因为,教化也好,智能也罢,人文则更不必说,都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方式的存在对教化的内容、教化的要求,对智能的重视程度,对智能要求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等,有着不可低的影响。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时间上,具体体现在:古代至近代初期为教化本体;近代中期至今为智能本体;现今以后为人文本体。

一、教化本体

教化本体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的存在以教化为基石。教化本体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石之上。古代最为典型。《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语文教育尚未***设科的古代,教育包括文史哲的教育。有人说,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古代儒家一贯主张“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明人伦”仅是教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教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有“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人定胜天思想,等等。”①

为了实现教化的目标,中国古人将儒家经典著作选为教材。“四书”、“五经”是*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全书提出了一个总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讲修身,“亲民”讲爱民,“至善”则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讲提高自身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属于治人的范围,涉及到道德的各个方面。《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有七大作用:一是感发兴趣,二是考见得失。三是团结和睦,四是怨而不怒,五是孝敬父母,六是效忠君王,七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七大作用中,没有一条真正涉及语言文字教育。除第七条外,都是有关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材料。即便是在近代初期,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小学堂注重读经以存圣教”,“中国之经书,即中国之宗教”,“若学者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②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能否立国的高度,教化本体深入人心。

教化本体思想还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化”,怎样“化”?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就是“化”的方法,也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风那样亲切、温柔,像夏雨那样滋润心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点,柳宗元的论述较为典型。他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为“文以明道”。指出:“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已耳。”③很明显,道在文之上,学问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接受思想教育。“辞”只是“道”的载体,自然,“明道”之后,可以弃“辞”,这根本不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更象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的教化本体,是中国社会的泛道德主义传统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渗透于社会的一切方面,任何个人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与牵制。整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以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或行为的好坏;而且,那一套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能为一般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伦理价值观的'君临一切,独占鳌头,统治者自然就十分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强调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教育,这是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文”总是要载“道”的,故而,“教化”成了代“文”弃“辞”的本体。

二、智能本体

智能本体是指以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为根本进行的语文教育。近代中国,国门大开,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纷纷写文章作演说出书报,呼吁开发民众智力,教育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语文”***设科,开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新时代。***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开初,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诗书教化”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才智的要求愈益迫切,渐渐地,以“教化”为主旨的语文教育,让位于以智能为本体的语言文字教育。1912年,《***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语文教育在智能上提出了要求:“国文要旨在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将“智”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且位居“德”之前。这是在教化本体上的一个***性的飞跃,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意味着语文教育以教化为本体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突出智能这一点上旗帜更鲜明。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①使学生自由发表思想;②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③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④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会说、会读、会写、有兴趣。很明显,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强调进行“双基”教学。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双基”教学的提出,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广大语文教师以给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智力开发”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能够终生管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返了。反映在语文教育上,就是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有教材的改革,有教法的改革,在全国形成了许多流派。如魏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刘 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陆继椿的双分体系等。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一核心。这些改革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一改传统的以“灌”为主的方式方法,代之以“导”、以“练”,以学生智能的开发与培养为宗旨,将语文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智能本体,还体现在建国后颁布的几个教学大纲中。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还提出了一些思想教育的要求。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较学生能够正确地例假和运用祖国的文字,是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的《全日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呢挂钩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0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目的规定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叫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将教学目的表述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五个大纲,都有一条“能力”红线贯穿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1992年的大纲和1996年大纲,单独提出了智力开发问题。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方法上、近代以来,都以突出智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限于篇幅, 此不论及。

三、人文本体

人文本体是将语文教定位于人之上,以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为根本支点。只能本体是对教化本体的一个突破,使语文教育凸现出它本身的特点。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此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变革,为充分语文教育在其它学科乃至在社会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奠定了基础,使语文教育象语文教育。然而,智能本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至少有两点不足:第一、只关注语文作为工具的一面,忽视了蕴涵于其中的人的因素,使语文教学实践变成了项使用锄头、镰刀那样的纯技术的实践,语文课堂成了木工师傅教徒弟使用锯子、刨子之类工具时的状况,冷面无情,只见技巧不见人;第二、它无视人的丰富的个性,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有待开动的机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导,你练;我考,你背。使本来应该丰富生动的课堂,变得单调无味。有鉴于此,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重新给语文教育定位。

其一,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从本世纪初的“国文教授法”到80年代的“语文教育学”,其间经历了由“教授法”发展为“教学法”和“教材教法”的阶段。80年间,人们愈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法或教材教法,思路单一,只研究如何教,忽视了如何学,如何育。只重教,忽视学,不见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难以满足语文教育全面育人的需求,也发挥不了语文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因而,“语文教学”应运而生,它更加重视人在智能、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开掘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人”的地位日益现露。

其二,陈仲梁在1996年第9期《语文学习》上撰文《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折》,认为从本世纪初开始,语文教育出现过两次转变。本世纪初,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近十年来,又出现了第二次转变,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并指出: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转变:语言--人的发展。明确地将未来的语文教育定位于人之上。其三,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规定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语文教学目的。

其实,在教育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将教育的支点定在人使上的看法。斯普朗格认为认的本体结构的生成、定向、定格,关键是教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④语文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大厦的一个主体部分,理所当然,将自身固定于认的个性、人的理智、人的道德、人的情感之上,应当是很自然的,很必要的。

教化本体--智能本体--人文本体的演变,显示出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每一次演变都是一次飞跃,一次提升。智能本体,虽然吸收了教化本体重视教化的合理因素,但屏弃了唯教化思想,吸收了在蒙学阶段重视读写训练的经验,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使语文教育在能力训练、智力开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人文本体又是一次质的变革,它力*避免智能本体的片面性,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注释:

①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20--21页。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教社1961年版,上册199页。

③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拓展

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先进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377.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学习

综合支撑团队队名和口号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支撑团队口号,内容包括综合支撑团队队名和口号,适合综合部门团队口号,有创意的支撑部门口号。综合支撑团队口号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口号吧,口号是指挥一个团队共同行为的

学习

苦苦的味道作文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难以忘怀的味道作文,内容包括苦苦的味道作文,苦苦的味道作文800字,思念的滋味作文425字。苦苦的味道初三作文(精选2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怎

学习

哈他瑜伽体式大全讲解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哈他瑜伽的基本体式教学,内容包括哈他瑜伽体式大全讲解,哈他瑜伽108体式口令,哈他瑜伽的基本入门动作。哈他瑜伽的基本体式教学在经典的传统瑜伽中,哈他瑜伽体式练习是为坐姿冥想准备的。随着练习时间越长,你会自然往内看,想要

学习

员工关怀方案创意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关怀方案,内容包括员工关怀方案创意,员工关怀方案和实施办法,员工关怀方案暖心话语。员工关怀方案一、方案的中文含义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一些具有某种职能的具体工作比较复杂,不作全面部署不足以说明

学习

每天做平板支撑的好处和坏处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每天做平板支撑的好处,内容包括每天做平板支撑的好处和坏处,女生练平板支撑的好处,平板支撑每天五分钟坚持一月。每天做平板支撑的好处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一套规则,又有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没有不

学习

支撑的近义词是什么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支撑的近义词,内容包括支撑的近义词是什么,支撑的近义词是什么标准答案,支撑的近义词四年级。支撑的近义词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

学习

以支撑为内容的作文

阅读(111)

本文为您介绍连花清瘟胶囊的功效,内容包括以支撑为内容的作文1000字,连花清瘟胶囊的成分,关于支撑的作文600字。关于支撑的作文(通用1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

学习

以支撑为话题的名人名言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以支撑为话题的作文,内容包括以支撑为话题的名人名言,支撑作文,话题作文怎么定题目。支撑话题的作文(精选11篇)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主题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

学习

风景在前方高中作文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风景在前方高中作文,内容包括风景在前方高中作文600字,更美的风景在前方作文600字,最美的风景在前方。风景在前方高中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问

学习

明志成语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明志诗词,内容包括明志成语,明志诗词句,明志的诗句。明志诗词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明志的

学习

一就怎么造句大全

阅读(129)

本文为您介绍用一就造句三年级,内容包括一就怎么造句大全,用不就造句一年级,用一什么就什么造句。用一...就...造句有哪些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

学习

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阅读(112)

本文为您介绍书房明志的对联,内容包括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明志的对联100副,淡泊以明志七字对联。书房明志的对联书房是学习及平时加班工作的.地方,在书房内挂一些明志的对联是对工作与自身有提高的。关于书房明志志对联分别有哪些

学习

aabb词语都有哪些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aabb的词语大全,内容包括aabb词语都有哪些,声音aabb词语大全,aabb词语大全摘抄。用aabb词语有哪些大全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

学习

明志的诗句

阅读(173)

本文为您介绍明志诗句集锦,内容包括明志的诗句,明志诗句,表示以死明志决心的诗句。明志诗句集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学习要有好奇心,还要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审问之:有所不明就要追问

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三历史小论文范文

阅读(132)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历史选修一课本笔记,内容包括高中历史必修三历史小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字,高中历史论文题应该怎么答。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

学习

四年级语文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阅读(103)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第四单元作文续写故事,内容包括四年级语文历史人物故事作文,三年级语文作文名字里的故事范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续写故事作文教学。语文书里的故事作文(精选1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

学习

和珅历史真相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和珅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的真相,内容包括和珅历史真相,和珅纪晓岚历史真相,和珅是怎么死的历史。和珅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的真相众所周知,和珅是我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贪官,他的一生贪污受贿金额数不胜数,那么和珅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学习

姓氏王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阅读(100)

本文为您介绍姓王的姓氏研究报告作文600字,内容包括姓氏王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姓氏王的现状研究报告结论,关于姓王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姓王的姓氏研究报告导语:研究报告包括多个行业,网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下面是整

学习

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墨子的思想文化概述,内容包括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墨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墨子的思想及影响。墨子的思想文化概述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墨子的身份可能是具有一定文

学习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事件,内容包括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让他三尺又何妨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让他

学习

关于邓姓历史现状和研究报告

阅读(33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关于邓姓历史现状和研究报告,邓姓的现状研究报告,邓姓一般是哪里的。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多个行业,网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改善网站的

学习

历史名人故事励志故事100讲

阅读(267)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成才励志故事,内容包括历史名人故事励志故事100讲,小学生名人励志故事100例,名人奋斗励志故事10篇简短。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精选12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