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读后感(精选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博弈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弈论读后感 篇1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百度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
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博弈论读后感 篇2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博弈论读后感 篇3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
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博弈论读后感 篇4
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哲学家来说它是哲学,对于军事家来说它是一本兵书,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另一个《浮士德》,这就是博弈论。
我喜欢博弈论,因为我喜欢思考,喜欢斗争,不喜欢平静,我渴望从博弈论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渴望博弈论给我迷茫的心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我读博弈论,虽然懂得准确来说不是很多,但大致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博弈论准确来说不是一门知识,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的工具,它是一种工具,让我们在解决任何事的时候都讲究策略,讲求科学,而不是凭感觉和直觉,博弈论让我们在一条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博弈论同样可以让人成长,让人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变得理智科学,做任何事都有了理论依据。它让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博弈论没有出奇制胜的法宝,没有石破天惊的策略;它是平凡无奇的,又是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会让任何一个读它的人有所收获,不会徒劳而归。他就像一位无私的人民教师,对待她的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读博弈论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庄重的心,因为它在教诲着我们!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博弈论的美,让博弈论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博弈论读后感 篇5
我对博弈论的看法:在一件事情,或者冲突发生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平衡,然后尽量让这个平衡往好的优势的方面去进行。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博弈,买东西的讨价还价,工作上的同事合作,可以说应用方面很广泛。但是不要以为学会了博弈论就什么事都办的好,这是一个万金油的学科,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学科。最主要还是活学活用,有一个美丽心灵里的小片段。
一个夏天,纳什在给学生们上课,可是楼下的工人们正在铺路,噪音很大。如果关上窗户教师很热,如果开开窗户外面又很吵。纳什简单的想了一下,工人们要完成工作,而我上课与否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因此他们是不会停下工作的,所以我只能选择关上窗户。但是他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对外面的工人说到,我们正在上课,大概45分钟就结束了,你们能可以先去另一个头的工地干活吗?或者干脆休息一会。结果工人们爽快的答应了这位学生的要求。
所以我们不要死脑筋的想问题,有些事情是要去尝试的。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书很便宜,二十块钱八十万字,超级耐看。但是并不好看,因为全书80%是鸡汤故事,15%是基于故事的废话,只有5%是和博弈论有关系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想消磨时间,买一本来看看也好。但是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最好还是多看看资料。博弈论本身没有专门的书,基本都是一些解读,有好有坏,多数我也没看过。不过以后有机会我也会推荐一下资料书目,供大家学习了解。
最后贴上一张本书封面,一本连作者都没有的地摊货,终于看读完了。
博弈论读后感 篇6
“博弈”这个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但是对我们普通人好像又是很远的事情。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吧。
你想谈一场恋爱了,这时正好也有一个你欣赏的男孩出现在你面前,这时你就出现了两种选择,你是全情的投入自己的感情去爱呢?还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去敷衍,等着男孩全情的投入感情来爱你呢?其实这就是一场博弈,和你恋爱的对象的一场心理博弈。你无法确定男孩是真的爱你,还是在玩弄你的感情。这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情形,囚徒困境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
一、就是你爱他,他也爱你,皆大欢喜。这也是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二、你投入感情爱他,他却在玩弄你,或者他投入感情爱你,你却在玩弄他。这是你们自己都选择的压倒性策略,保证自己的选择不受伤害,但对方都受到了伤害,这种关系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三、你玩弄他,他玩弄你。这种关系是最没有感情的,虽然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可以又有什么意思呢。在保证自己不收伤害的情况下,不投入感情是自己的最佳方案,但对方也一样会选择这种方案在这场博弈中可以达成纳什均衡,可以稳定发展,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方案。
所以还是要对学点博弈的知识,在这次博弈中加入其他的砝码,增加对方选择玩弄感情的惩罚成本,让对方选择投入感情才是最优方案。打成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比如,可以让对方把这段感情宣之于众,让大家都知道,如果对方背叛,就会受到对方身边人的谴责,增加对方背叛的人格损失成本。又比如让对方送自己一下小礼物,即可以让对方表达爱你又可以增加对方背叛的经济损失,等等。只有做的混合策略下纳什均衡,这种均衡才能稳定下去。当然,任何稳定都是相对的稳定,在有新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新的应对策略,这才是博弈论的.精髓,不断的在演化过程中进行博弈。
所有的恋爱关系都是博弈关系,很多博弈的策略也在恋人之间使用着。而且不止在恋爱关系中,在我们的身边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博弈也是无处不在的。反而博弈论的理论出现的却很晚,直达1928年,冯·诺依曼才证明了博弈论的原理,宣告博弈论的正式诞生,但博弈论的各种观点却也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一直在应用的一些方式方法的升华总结。博弈论的提出使得我们的使用策略都有了理论基础,在博弈环境中有了更好的应对方法,有了更有效的工具。
万维钢的这本《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博弈论的科普读物,他省去了哪些繁复的数学算法,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明白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方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博弈论的思维来处理或看待身边的事情,很多社会现象就会让我们理解的更明白,做事情也就更简单。
这本书是网络专栏文章的整理,因此更加的贴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大量的网友提问的回答,给出了很多社会现象的博弈论方面的解释,让我们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这本书的尺寸设计正好可以装在口袋里面,让读者可以随手携带,方便的时候拿出来第一段,即是消遣又能增加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正所谓“开卷有益”啊!
博弈论读后感 篇7
记得以前学《田忌赛马》时,我对孙膑佩服得五体投地,暗自揣测他的小脑袋瓜是如何想出这妙计的。不过,看完《博弈论的诡计》后,我就豁然开朗了。
博弈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有一脑筋急转弯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大于零?答案是:在玩“剪刀—石头—布”游戏的时候。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的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博弈论,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约瑟夫。福特曾经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在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博弈论能够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在在这个被动了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怎样跟女友相处融洽,如何对付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让上司答应你提出的加薪
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数学工具。因此,介绍博弈论的书籍通常都涉及了复杂的数学知识,令很多对其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王永春编著的《博弈论的诡计》巧妙地绕过了艰涩的数学知识,对博弈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此书风趣幽默,开阔思维,可读性极强。它共有21章,从其章节标题亦可看出其文风。如第4章,一报还一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此外,它的结构也独具创新。在进入每章的正式阅读前,你会先看到一首歌词,它涵盖了本章要讲的核心内容。如第1章,走进博弈论:一场游戏一场梦 配的是《游戏人间》的歌词,之后才开始从博弈的构成要素、分类等方面系统阐述。一般要讲述一个知识点时,它都会用一个小故事引入。如讲述相互依存与均衡时,古代事例是汉代刘向《新序》里赵襄子与优莫的故事。而现代则选的是2006年,为何不具安又琪的出众外表、缺乏李宇春的舞台魅且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的尚雯婕登上了冠军宝座的事例。此书案例领域涉及军事、经济、人际关系,时间跨越古今,国家囊括中外,一应俱全。读过此书你将远离不少疑惑。你将了解为什么楚汉之争中屡战屡胜的项羽会一败而溃,刘邦又是如何运用输掉战争赢得战役的博弈策略扭转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的。学过“智猪博弈”,你会明白现实世界,为什么“小猪”可以搭便车,让“大猪”多劳并不多得。在警察与小偷博弈的猜猜猜与换换换中,你将找到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原因。
《博弈论的诡计》闲时读来消遣时光,忙时读来增强心智,增长智慧。一书两用,划算划算。
生活离不开博弈,懂点《博弈论的诡计》,你就多了一份制敌的秘密武器。
博弈论读后感 篇8
保罗·萨缪尔森告诫我们:“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商业竞争、政治选举、职场生存、婚姻经营、朋友相处,就像两人对弈,常常是相当人格化的竞争。一方的行为,对对手的影响很大,一方的利益,又受到对手行为的很大牵制。这种面临不确定性的决策,固然需要斗智斗勇,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博弈论便是讨论利益关联的各方如何决策制胜的学问。如果大家都了解博弈论知识,那么“双赢”和“共赢”的结局会更多,损人不利己的后果会更少。
在书中,有一段文字很让我有所启发。它说到:“你想想,砍伐一片树林所造成的损失,难道可以用得到的木材的价值来补偿吗?更不必说占领甚至炸毁对方一座城市,你所得到的远远低于对方的损失。”(书中第33页)这就是对抗的规律。被欺辱一方的损失并不会等量地转化为欺辱一方所获得的利益。也许我们一直认为价值会等量转移到价值获得者手中,事实却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价值会发生损失。所以当我们要做出决策时,要考虑到我们获得的价值与我们为获得价值而丢失的另一部分价值之间的大小问题。如果大家可以做到这个,那么就不会出现大面积得砍伐森林,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因为我们获得木材的价值所付出的是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且木材的价值远远低于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我没有看《博弈论平话》之前,认为自利的行为是应该摒弃的,在我们一直所受到的思想教育里边,都是鼓吹我们要不计较私利,唾弃那些自私自利的行为。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该一律贬斥自利行为。在经济学里,理性主体人是一个为自己利益打算的人。难道企业家想自己的利润更高,老百姓想自己的生活更好,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所以为自利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如果你有经济学知识,那就不会说要摒弃自利的行为了。
在看智猪博弈后,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大企业会积极主动去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只需要坐等技术创新后的利益。在企业中,大企业就好比大猪,中小企业就好比是小猪。控制按钮可以比作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大企业资金雄厚,生产力大,有更多的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后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而小企业的最优选择就是等待,等大企业技术创新后,跟在大企业后,抢占市场份额,从这种创新中获得利益。而且这样,小企业所获得的利益比自己主动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益要大。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不重视技术创新,因为他们是市场中的小猪。所以说,创新不是每个企业都要重视和加大投入的方面。
博弈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了王则柯老师的这本《博弈论平话》的讲解,书中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用恋爱中的男女、闹市区打车难等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渗透其中,易读实用,而且让我懂得了不少博弈论的知识,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理性选择。
博弈论读后感 篇9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有趣的封面给吸引。估计是编者想给读者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书的名字是《博弈论教你诈》。翻阅中却也从里面通俗的示例中得到众多启示,生活中确实无处不在的充斥着博弈的智慧。
通俗的说,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是进行多次的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讲:“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个大博弈的思维观,人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博弈哲学,无论是直接感受到的或是从未接触过的社会,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管理,自然,历史等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你今天早上突然生病。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吸烟伤肺,不吸烟却又伤心,烟民是选择抽烟还是不抽烟,这就需要权衡。如果不是单身贵族,而是有妻子或女友,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博弈。
博弈的基本前提是:某人或某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他人或他物的行为。由于世间的事物很少有不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的,无处不在的博弈,博弈是一种竞和游戏。所谓竞和,就是竞争合作的缩写,一个博弈并仅仅是竞争,实际上竞争中包含着潜在合作的种子,合作中潜在包含着竞争的种子。即:在博弈中包含了竞争冲突和合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
博弈的思维很好理解,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和效用的最大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