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小桔灯》的美学分析
《小桔灯》是冰心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之作,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挚含蓄,风格细腻温婉,主旨蕴藉隽永,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对《小桔灯》的审美特点做具体解读。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许多散文作品成为了现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小桔灯》是冰心后期散文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被选人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打动了一代又代读者。
《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记叙了十二年前即1945年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去重庆郊外寻访朋友时偶遇的一件往事。访友不遇,“我”便留在乡公所楼上等她。不久,来了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要用乡公所的电话为生病的母亲叫医生。“我”热心的帮助她打通了电话,并关切的询问到小姑娘的家就住在山下那颗大黄果树下。朋友久等未回,“我”从窗外看见山下浓雾迷蒙中小姑娘的家,便决定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亲,临走时在楼下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带上。到了小姑娘家,映入眼帘的是小姑娘家窘困的家境和重病在床的母亲。小姑娘的父亲出门不在家,后文交代是因为常替医学院几个有***嫌疑的学生送信遭到当局的抓捕而下落不明。面对这一切,小姑娘没有灰心,没有畏惧,悉心的照顾着病重的母亲,还懂事的安慰“我”,叫我不要担心。临别时,小姑娘用大红桔皮为“我”麻利的制作了一盏灵巧的小桔灯,照亮“我”上山的路。这样的从容镇定和勇敢乐观感染了“我”,更鼓舞了“我”,“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全文仅1600多字,却焕发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挚含蓄,风格细腻温婉,主旨蕴藉隽永,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下面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对《小桔灯》的审美特点做一些具体的解读。
1.朴素洗练的语言
《小桔灯》叙事写人,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呈现出朴素洗练的审美特点。
如文章开篇“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一句,短短十字的叙述,极其简洁平实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样一个开篇,看似平淡,但并不平常。首先,此一句自成段落的陈述语句统领全文,并为下文蓄势,使后文的展开毫无羁绊,任凭开阖。其次,设置了悬念,创设出一种追忆往事的凝重氛围,激起读者的无限期待。另外,这样一个开头直切故事,毫无枝蔓,惜墨如金,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事情的展开从第二段开始: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这段文字,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原由。作者在名词中心语前用了复杂的多层定语,如“下午”前面的“一个春节前一天的.”,“楼上”前面的“那个乡村的乡公所”, “楼梯”前面的“’一段阴暗的仄仄的”,“屋子”前面的“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房间”前面的“我的朋友的”等等,把语意表达得简洁严密。对乡公所楼上布局陈设的描写,作者也是擢其要点,抓住楼梯、套间、方桌、竹凳、电话、布帘等与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着密切关联的重点进行了介绍,既朴素简洁,又严密自然。
后文有一段写“我”去小姑娘家的过程,也极其的朴素自然,简洁流畅: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拮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了那小屋的门口。
作者用了一个流水句,连用“下(楼)”、“买(了)”、“塞(在)”、“顺(着)”、“走(到)”等几个动词,将“我”去小姑娘家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动作依次呈现出来,简洁凝练,如行云流水,准确流畅,“在门口”、“几个”、“大红桔子”、“歪斜不平”等词语,也把语意表达得既简洁义准确。
2.深挚含蓄的情感
《小桔灯》之所以打动人心,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真挚的情感是重要的因素。冰心曾在《文艺丛谈》一文中说:“仿杜诗,抄韩文,就使抄了全段,仿得真,也不过只是表现杜甫韩愈,这其中哪里有自己!”《小桔灯》的情感抒写具有深挚含蓄的审美特点。
如文中初遇小姑娘时有一段肖像描写: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冰心的小桔灯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