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为大家分享《边城》节选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节选赏析 篇1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①保守②,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①安辑:使协和安宁。辑,和睦。②保守:维持现状。)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外侮入侵,军阀纷争,战乱频仍,人民正处在“不幸挣扎”中,但湘西边城却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虚写内地,实写边城,以虚衬实,为边城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境界。]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通过这段文字自然地引出小说重点描写的“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个特定节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具体描写了三个端午节,第三节从眼前的第三个端午节写起,第四节插叙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第五节插叙上一年的第二个端午节,第六节又回到眼前现实,承第三节开始叙述第三个端午节,一直写到第十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①。(①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间传说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可以除病去灾。雄黄,矿物,也叫做鸡冠石,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可用来制造烟火、农药、染料等,中医也用做解毒杀虫药。雄黄酒,就是搀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蘸,zhàn,用物沾染液体。)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体现了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①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①吊脚楼:一种临水用木头或木板搭建的房子,临水一面多悬空。)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赛龙舟,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自古以来楚地民间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传说是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的楚国大夫屈原。但据说,湘西苗族农历五月举行盛大的龙船比赛,主要是为祭祀祖先盘瓠。苗族《漫水神歌》中唱:“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小说在这里描写边城百姓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万人空巷,官民同乐,表现了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①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①缓促:快慢。)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①种种情形。(①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事见《说岳全传》第四十四回“梁夫人击鼓战金山 金兀术败走黄天荡”。小说描写金兀术为韩世忠击败,陷入黄天荡中,后掘通老鹳河,引秦淮水得以逃命。梁红玉,宋朝大将韩世忠的妻子,封安国夫人,世称“梁夫人”。赵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韩世忠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梁夫人亲自擂鼓助战,金兵终于没能渡江,小说所叙故事本于此段史事。黄天荡,即今南京东北长江干流。老鹳河,一名鹳河,在今江苏省淮安西北,北通淮水,南接运河。鹳,ɡuàn。)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详细地介绍赛龙舟的风俗。作者用梁红玉擂鼓老鹳河来类比,突出赛龙舟的激烈场面,表现了边城人所向披靡的无限生命活力;而比赛完了,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匹红,一枚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没有谁计较功劳大小、名利得失,个个“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表现了边城人的憨厚淳朴。“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表现了官民同乐、军民同乐的和谐氛围。]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赛龙舟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军民同乐的'有趣场景,成群的鸭子,跌落水中,翻筋头,拍翅膀,许多男人跃入水中,竞相追抢,在人与人的激烈竞争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激烈竞争的场面。这使人自信,自豪,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有使人感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喜悦。端午节流行抢鸭的游戏,不仅湘西有,其他地区也有。抢鸭的游戏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养鸭吉利,可以不断香火。《边城》描写这个风俗画,为下文描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埋下伏笔。]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通过这个句子巧妙地煞住对边城风俗的叙述,转入对边城人事的叙述。]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青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①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②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①傩送:意为傩神送给的,因排行老二,故小说中也称二老。又因为健壮俊美,人们给他起了个浑名叫“岳云”。傩,nuó,傩神是驱除瘟*的神。②汆:漂浮。这里是潜泳的意思。汆,cuān。)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一段主要介绍掌水码头顺顺,同时引出傩送,为第四节描写傩送水中捉鸭,翠翠和傩送在河边相识张本。小说第二节曾描写顺顺是当地富豪,但“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是边城德高望重之人。这里又赞美他“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也责无旁贷的美德。从顺顺的为人见出边城民风的善良、淳朴,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和睦友爱,大有人人景仰的古代君子遗风。]
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以上是对以往端午节的一般介绍和叙述,下面转入现实,具体叙述今年的端午节。小说通过这个句子收束上文,又巧妙地带出了天保,为第五节描写天保捉鸭埋下伏笔。]
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河街上初一开会,就决定了属于河街的那只船当天入水。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①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①没羽箭:语出王维《塞上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里是形容船行速度像飞箭一样极快。)[本段描写端午来临,河街准备赛龙舟的情况。文中特地交代“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 为第九节写傩送来渡口邀翠翠和爷爷去他家里看赛龙船,傩送和翠翠相识相恋埋下伏笔。]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方法。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都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住临河吊脚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在这个节日里,必然有许多船只可以赶回,也有许多船只只合在半路过节,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事哀乐,在这小山城河街间,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此段文字描写河两岸龙舟在正式比赛前的预赛,鼓声给边城的人们带来了“节日临近的欢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只是描写节日的欢乐,还描写了节日给边城人们带来的亲人远行未归,不得享受天伦之乐的忧戚,让欢乐的节日也蒙上一层淡淡的伤愁。]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这是一段极其巧妙的过渡文字,作者别具机心地由鼓声把节日的气氛从城里的大河传到城外小溪的渡头,再由听觉敏锐的黄狗传给天真烂漫的翠翠,自然地回归到对书中主人公翠翠的描写。]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翠翠被蓬蓬的鼓声迷住了,眼前端午节的鼓声使她引起了对两年前端午节的回忆,小说由此带入第四节。]
第三节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的边城风光,为第四节描写翠翠和傩送于第一个端午节在河边相会作好铺垫。
《边城》节选赏析 篇2
边城思
何逊〔南北朝〕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时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时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正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时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时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时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