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目送》的赏析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下面跟着来看看语文课文《目送》的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重复递进、回环对称的结构。
《目送》刻画了母子和父女间离别送别的两组共六个画面,每一组都显示了两代人距离上不可抗拒的“渐行渐远”,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勉力而无助的“留”和亲人不可阻挡的“离”。采用典型的重复递进的细节的叠加方式,让一次次儿子和父亲的背影的叠加来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如一次筑坝,抬高我们情感的蓄积,最后溃坝,让我们感情泄洪。
“目送”在这里面仿佛就是一条线。一条离别的线,一头贯穿着与儿子的生离,一头贯穿着与父亲的死别;目送仿佛一条情感线,一头贯穿着满满的母子情,一头贯穿着深深的父女情;目送仿佛一条生命线,一头贯穿着儿子渐渐成长的生命,一头贯穿着父亲渐渐衰亡的生命。尽管画面较多,却因有了这条线而不显烦乱。
“目送”关联了龙应台的三代情怀,以时间为经,以亲情角色为纬,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工笔素描的方式,来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亲情“背影”,既是时间历练,也是反观人生。如果我们把儿子、我、父亲三个人物叠加,我们会发现作者带着我们在生命在中走了一个轮回:今天我目送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儿子到了我的位置,儿子要目送他的孩子渐行渐远,儿子还要目送我渐行渐远,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正是重复递进、回环对称的结构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二、隐忍内敛、坚定深沉的情感表达。
龙应台曾对从事写作的青年人提过这样的建议:“你的句子应该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目送》正体现了这一点。作者所有的痛楚、无奈、悲戚、落寞与伤感都鲜活地植根在画面中。
初读,我们会感觉作者是在用冷静平和的语调在讲自己的故事。可是平静下面有激流,委婉下面有哀痛,仔细品味,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浸润着温情与苍凉。“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是怜爱与担心,“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又是多么失望;“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难掩眷恋与不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 充满了作者哀痛到极致的绝望……
作者没有用眼泪和哭泣来倾泄感情,却让画面载满了所有情愫。也许这样更能给读者以持久的震撼和感染。
三、情到深处、欲罢不能的生命体悟。
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序言中说: “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是最刻骨铭心的痛。”当我们还没还得及充分享受生命中偶然的缘分时,却要面对必然而至的分别,这大概是最让人揪心的痛吧。作者分明带着悲怆的无奈的甚至是惶恐的情绪,面对着眼睛里的一场场人生旅行,目送儿女长大高飞,目送着父母日渐年迈,看着岁月在自己身上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迹,然后在儿女的目送中走完自己的旅程。人生沧桑无常,生命如此脆弱。我们每一天都应该为告别做准备,这是生的真相。
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或惶然。“不必追”分明有一种毅然的勇气在。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父女母子这些人间至情的深情注目中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生命的脚步就是这样不停歇地往前走,你既阻止不了也追赶不上。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的经历,珍惜我们有缘目送或目送我们的每一个人,珍惜我们拥有的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当“目送”的那一刻到来,你的目光中含有泪水,还应充满蓬勃的生的力量。
今天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目光中载满了新奇的事物、纯真的友情、前行的目标,他们可曾回望过身后父母深情的目光?在他们心目中父母永远身强体健,无所不能,是否发现父母两鬓初染秋霜,脊背不再挺拔?十多年来与父母朝夕相处,是否意识到我们只是暂处同一个站台,载着我们前行列车的汽笛已愈来愈近?读完《目送》,相信年轻的眼睛与作者百味杂陈的目送眼光交汇时会有一份感动,一份惊悚,一份哀愁,一份伤感。也许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父辈的复杂情怀,但相信他们从此会在前行的拐弯处投来经意或不经意的深情一瞥,会在父母病痛时泛起一阵酸辛与不安,毕竟我们都会珍惜这父女母子之缘。
基于以上解读确立三项教学目标
一、梳理的结构层次,体会重复递进、回环对称的结构美。
二、在通过赏读画面、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细腻的情感。
三、理解亲子之缘既是偶然的缘分又要面对必然的分别,生命的无情其实在启迪我们要学会珍惜,变得坚强。
《目送》赏析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无论是《雨儿》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的章的“银行证明”,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有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里面所写的历尽艰难、最后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诗作牵引,让老爸终于从终日枯坐的沙发里站起了身子、迈开了如学步的幼儿一样的艰难步伐……这一切,都是龙应台这支中华的健笔、这位龙家的孝女,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