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奇葩说》有感(精选9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观《奇葩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奇葩说》有感 篇1
对于生死问题,古来都是避而不谈。你有考虑过“死”嘛?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在《奇葩说》这个辩论节目中作为辩题:你的亲人得了癌症,想放弃生命,你该鼓励还是不鼓励。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因为人类啊,就是这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在自然轮回的面前是多么的渺茫和无助。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基本上无宗教的无神论国家。对于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在癌症面前,我们多么希望家人们能健在,但是,他们要离我们而去,现在的科技可以让他们半死不活得生存好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一个浑身插满管子的亲人,真的合适吗。在场的辩手们针对这一问题争锋角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蔡康永导师的一个例子。他的朋友,一位著名舞蹈艺术家,对于死的一种淡然,能够把人生比作一场巨大的派对。死亡就像是他正好有事情,所以先和大家挥别,但是并不希望能让这场派对冷掉,希望他的离去,不要带给生者太多的悲伤,死的时候能快乐的死去。我觉得这就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告诉自己即将挥别的亲人朋友,以生前的辉煌,你已经足够幸福了,让亲友们不留遗憾的安详的离开这里。这也是我们生者最后该做的事情。
人们就是向死而生,我们对死亡有着特别恐惧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躺在床上,每每失眠。青春年华总是伴随着多愁善感,对死亡的未知?但人生总有一死,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值。但是这样的嘛。反反复复地在脑中思索,在脑中闪现。但最后都是不断回避。但这样死得猝不及防的时候,你哪怕有一秒的后悔,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力。但为什么偏偏在死亡上面我们不能够多多练习。初中有教会我们生命的宝贵,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坦然接受世间万物的轮回情况。人类所有的宗教都是对于一些未知的情况的一种害怕和一种不切实际的情感寄托和解释。生来在人间走一遭,喜怒哀乐,悲伤寂寥,但痛苦才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活着。
既然谈及生命的轮回,有死必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在不断的循环。人也不过就是那些分子原子不断重组,大自然得意的工艺品罢了。上亿的细胞分工合作创造了我们,但是总有他们衰老和劳累的一天啊!向死而生,害怕什么,世间万物皆有能量守恒。所以,在亲友最后的时刻,应该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离去。
鲁迅先生曾经在《朝花夕拾》里写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片段,不断呼喊着父亲的名字,为了让父亲多活一秒,但是使父亲带着悲伤和对亲人的不舍离开了人世间。如果,我们能在脑海中演练这个过程,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把人生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都当做快要死了来用,而且我们本来就快要死了,在历史长河中,区区百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用现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应该去为此付诸行动的啊。
向死而生,生和死就像黑暗和光明,其中两者必须都要存在,才能创造出这个明暗分明的世界!
观《奇葩说》有感 篇2
寂静的深夜、燥热的济南,看上一期《奇葩说》,便是十分惬意的事。想必这也是陪伴过很多人的辩论节目,当下最热门的辩题、最年轻的辩题、最开“脑洞”的辩题,甚至最敏感的辩题,在这里你都能见到,辩手们唇*舌战,相互“奇袭”,这样激烈的交锋场面让人看起来真是好不畅快!
这是绝对值得一看的网络节目。不像《非诚勿扰》、《非常完美》里看相亲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不像《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里看明星如何带孩子,更不像《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真人秀观看明星旅游的全程,倒不是贬低这些综艺节目,他们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可是好像也就只是一笑而已。而《奇葩说》却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学到很多,是对人性的深刻揭露、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剖析,对生活问题的亲身感悟、对新事物的宽容接纳,再者,还能从辩论中拓展知识面,再不济,还能有几句畅快淋漓,醍醐灌顶的金句让你恍然大悟,最差还能学到很多辩论技巧,我想这些比让你嘿嘿一乐恐怕更有意义。
奇葩说里面除了犀利的辩题之外,很吸引人的是奇葩说中每一个辩手,包括主持人和嘉宾的惊人的逻辑思维和感染力,你会发现他们在其中不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给你摆概念,而是用最浅显的你最能感受到的事实去说明,我承认既然是辩论,必然会有很多辩论技巧上的“障眼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嘶吼地有道,强词地有理。
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奇葩说》里的主持人,嘉宾和辩手的“真”与可能是我想称之为“正义”的品质。记得第二季最后一场辩论赛的时候,蔡康永做了一点让我肃然起敬,他说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可能因为坐在辩手的位置就是要对辩题和自己一方的立场去论证一个观点,但自己不一定是持有此观点,所以为了那些可能因为喜欢而追随他的人,他想澄清他对几个重要辩题的观点,他是持相反意见。当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鼓掌,这可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公众人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那就是当你站在那里,当你享受别人的掌声与拥戴的那一刻,你就不在只是你自己,而是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粉丝或者观众。还有肖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他,看不惯他,但是我想说的是从开始到现在,他的身份或者生活环境可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他仍然愿意做他自己并且变得越来越好,他勇敢地在用一种方式与所有评论他的人交流,告诉大家他到底是怎样的肖骁,比起很多外在和花边新闻,他的内在和实力是最有力的沟通。这就是奇葩说,每个人只是自己,但是循着“正义”。
而更珍贵的是,《奇葩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公众栏目。现在很多节目笑一笑,哭一哭,无意中会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发表评论也是随心所欲,并褒其为“言论自由”,殊不知当一个栏目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发表观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展现的观点具有很大的传播效应,就已经肩负了一定的公众责任,所以要慎重,不要引导一个不正的价值观。奇葩说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节目的宗旨和精髓正在于辩论到最终无论哪一方胜,哪一方负,它最终会让所有的观点并存,当可能因辩论能力差异而使一个不太正确的引导占据上风的时候,主持人和嘉宾会站出来平衡这种局势,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个节目饱受赞誉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刻只能说,现在像这样的良心节目实在太少,期待下一季!
观《奇葩说》有感 篇3
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忽然觉得,原来辩论不是什么干燥无味的事情,恰恰相反,还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学校也能组织几次辩论啊!
观《奇葩说》有感 篇4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主题是《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对于我来说我是比较倾向于反方“不要喝”的,对于这场反方该有的辩论,其实奇葩说的选手大部分都讲完了。
我最喜欢的是詹青云的演讲,当这段*在微博热门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写着:她让我看到了知性的力量,后来我反复的看了几遍关于是詹青云的演讲,又看了几遍这期的奇葩说。
其实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触,悲伤来说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只是不知道会在你生活的那一刻会出现。看你是要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没有悲伤那么快乐还有什么意义,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人说七情六欲是人最直接的感觉,没有七情六欲的感觉其实就是行尸走肉的机器人,悲伤也是七情中的一部分。
事情都是有两部分的,悲伤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快乐,悲伤和快乐都是相互的,有些人是值得你用悲伤去纪念的,悲伤是一个伤口也是一个让你成长的阶梯。
观《奇葩说》有感 篇5
正说、反说、奇葩说、胡说八道,都是说法,只要不破坏原则,都是可以说的。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个有意思的电视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你感动落泪。节目里面的选手巧舌如簧个个有一技之长,里面的导师能言善辩,会说出令人震惊的“特殊语言”,里面的题目似是而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节目里的题目“刁钻古怪”。如,“__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道的__你会吃什么?”我想来想去也回答不出,而选手们却马上说出了他的见解,而且面面俱到,反对他的人也不甘示弱说出与众不同的理由。
那里的老师很幽默,自我介绍更是有趣。有一次大家都说“六年前我……”“六年后我……”。还有一次是“我唱歌……,我跳舞……,但我……”李诞老师有一次说,“蒙娜丽莎很美,但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更美!”就连“远方的哭声”都提到了,真是让人脑洞打开。
那里的学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竞选队长中,输了的两个人坚强如故,互相鼓励从不间断,队友之间和导师之间配合默契,让观众拍手称赞。
导师每次讲解仿佛都把我的心带到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思想,在心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忆。我搞不懂,导师究竟读了多少书才如此博学多才。我搞不懂,他们有怎样的魔力,使得一次普通的讲演让那么多人被吸引,被感动,被信服,仅仅是靠他们的名气么?我搞不懂,为什么说话还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难道没有区别?
怎么样,是不是成功吸引了你的眼球?
《奇葩说》,你看了么?我还是搞不明白,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就跟着《奇葩说》的步伐,来一探究竟吧。
观《奇葩说》有感 篇6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观《奇葩说》有感 篇7
一部好的综艺往往能给人带来许多的体会,给你的谈吐增添几分色彩。而我就是凭着这样的观点找到了一部良心综艺《奇葩说》,并且坚持追到了第六季。这是一个类似于辩论的综艺节目,每次的辩题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正如《奇葩说》的名字一样,非常的奇葩无理头,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辩题的独到周密之处。
因为我这人喜欢把好的节目多看上几遍,所以来聊聊看的最多的第五季BBking之夜的那期节目,咱们先不谈各位辩手的个人经历,直接来看辩题:“我不合群,我要改吗?”我的坚定立场是反方,不要改。尽管正方的发言都很精彩,但我觉得依然是不要改,因为颜如晶的发言触动了我。她说:“那些不合群的人就像黑夜里的一个火炬,是第一个举起来的,并且微小,但是总会吸引别的许多的微光,许多不合群的人,而这个冷门的群体也就从此成为了被大众认可的群体,照亮黑夜,照亮你我的心。所以可见不合群并不是一件坏的事。听到这儿,我想到了如晶的个人经历,她从第一季一直坚持到了第五季,可以说在老奇葩中非常厉害。我看到了她的成长,从只会讲段子,到现在每句幽默的话中都可以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我感到阿晶长大了,她虽然和大家并不合群,但她也像微光一样照亮着别人,不合群并不代表着不会合作。你喜欢一件事,但别人不喜欢,为什么非要顺应着别人的感受去做呢?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但你看每个人的观点发言都可以找到漏洞进行反驳,辩论的目的就是在于思考每一方的利弊,从而把它权衡起来,做到万无一失。其实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要看每个人如何理解。而《奇葩说》之所以有输赢,只不过某一方的发言更加使人信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另外一个观点就一定是不对的,毕竟辩论是多元化的。《奇葩说》的每个辩题都很有价值,思考后你都能找到它有趣的地方,看那些舞台上的`各种奇葩辩论,每个人的风格就都是不一样的,能让你学会到许多语言技巧。
《奇葩说》带给我了很多,但是自从第六季完了以后,并没有许多消息出来,我希望它能出第七季。以全新的面貌带给我们这些观众不同的认知。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有更好的提议,更好的未来。
观《奇葩说》有感 篇8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节目《奇葩说》。这是一个辩论节目,共有四个战队。每次有两个战队分别持正反方进行每方三人的辩论赛。
有一期的辩题十分有意思:奇葩星球的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选择一个,你会救谁?
在救名画的行列中,有一位辩手提到:猫会呼救,而名画不会;人不能只听见近处的哭声,而听不见远方的哭泣。而在救猫的中,另一位辩手来反驳道:‘遥远的哭声’是我们想象中的哭声。我们要警惕远方的哭声,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的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的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于我而言,名画,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顶峰;猫,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救了名画,或许你会获得金钱、获得荣耀、获得赞美,可无论是金钱还是知名度,那又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存留多久?人们也是“三分钟热度”,而那第181秒你就彻底被遗忘。而如果救了小猫,或许你仍旧是你,小猫仍旧是小猫,但它会一直记着你的勇敢、善良。或许你把小猫归还于它的主人,或许小猫对它的主人有特别的意义。
卡文卡是个著名作家,他死前把他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给他的朋友,让他的朋友把所有手稿全部毁掉,可他的朋友却把所有手稿,甚至日记,全部出版。艺术家们留下了艺术,难道都是遵从他们自己内心的吗?就算留了下来,当中的含义是现代科技就能揣测嘛?画画不是为了让它成为名画,不是为了榨取人们的利益,而是抒发情绪、宽慰生活,可人们却扭曲了画画的根本目的,让它成为了名利,或许小猫微不足道,可再微不足道就能放弃吗?用个人幸福去换大家幸福,这本就是对个人的不尊重!难道我们能去衡量幸福的重量吗?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希望、信心、温暖、爱都能用利益的多少去衡量,那这个利益化的世界又能存在多久?
最后让我们再去聆听下虚无的“远方的哭声”,再想象下火场的汹涌澎湃。短短数秒,又能如何静心思考无声的哭泣位于何方?又凭何而以利益换算生命之贵贱?
观《奇葩说》有感 篇9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型达人秀节目,参赛选手自由挑选论题进行答辩,两两分组。选手按抽签结果决定出场顺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立论、开杠、结辩三项环节,根据现场观众投票结果得出胜负。
《奇葩说》第六季第1期的节目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奇函&许吉如这一组合。我想针对他们各自的论点和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谈一谈“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这一论题。
杨奇函首先提出‘谁来决定一句话是否是废话’,他认为是听的人决定。听者认为这些话无聊、无感,便将它定义为废话。然而话语的价值不应当被否定,存在即有意义,对于说废话的人来讲,废话可能是情感的传递又或是低情商人的一种言语表达。很多人表示听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此认为道理没有意义、可以舍弃,然而学校的教育、家庭的苦口婆心以及社会的爱心标语无一不在劝告人们要规范行为,如果这些正确的废话没有得到回应或者是效益,难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试想,如果所有人在讲话时都要三缄其口,那么谁还会在意各自内心的想法?如果世界上再也没有废话的存在,那么话语所传达的温度该多冰冷?
反方许吉如表示不说废话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会成为对别人的指责和绑架,在听者的思想观念中已经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排序,废话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用处,更不会为听者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当听者不屑于反驳我,心理认知上的错觉使我沉浸在自己道德上的优越感中,彼时我将丢失将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有那个一无所知的自己。
在二轮开杠中,许吉如强调所有的要求都应该先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发,当我们讲着废话并安慰自己有这个权力时,我们就永远不会逼迫自己走到那条最正确最好的路上。
在最后的30秒结辩里,许吉如说:“不要讲正确的废话,要讲正确的话。“杨奇函则提出父母对儿女说过的那些废话,在那些话语里面,充斥着的是亲情的牵绊,父母也许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所有的关心都藏在了废话里。我们没有资格去剥夺他们说废话的权利,更不忍心去要求他们谨小慎微,每次开口都要组织语言,从而试*讲出有价值的话。
对于以上两位优秀的辩论者我不予以评论。下面谈谈我对于该论题的看法。
作为倾听者,当我在某种阶段需要别人正确的废话时,那它就不被称之为“废话“,我会因此而感到有温度,这时我希望别人说正确的废话。而当我开始说正确的废话时,我会自己考量是否要说、什么时候说、你是否需要,也许它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但是将我们双方的关系拉近了,你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我对你的关心,也很欣慰地坦然接受了我这句正确的废话,即使它并没有用,但足够有力!
说正确的废话,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情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