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以下是整理的《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岁暮归南山/归故园作/归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注释

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⑵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⑶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⑷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⑸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⑹老:一作“去”。

⑺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⑻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⑼虚:空寂。一作“堂”。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赏析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诗文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几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知识

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表态发言稿通用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表态发言稿通用,内容包括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个人心得体会,森林防火灭火交流发言,森林草原灭火工作反思会发言稿。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发言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

知识

全国爱耳日简报精选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爱耳日简报精选,内容包括全国爱耳日宣传内容简报,全国爱耳日信息简报,爱耳日活动简报。为促进了我国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打好基础,全国各地开展了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以下是为您带来的全国爱耳日简报(精选30篇)。欢迎阅

知识

松江一日游作文通用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松江一日游作文通用,内容包括上海一日游作文1500字,上海黄浦一日游作文,松江古镇一日游攻略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

知识

南沙的湿地公园作文通用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南沙的湿地公园作文通用,内容包括南沙湿地公园一日游作文400,南沙海滨公园景色作文,游览滨海公园作文南沙。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

知识

森林防火培训会议讲话稿精选

阅读(101)

本文为您介绍森林防火培训会议讲话稿精选,内容包括森林防火培训会议讲话,森林防火培训上的讲话稿,夏季森林防火会议讲话稿。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使用上讲话稿的情况与日俱增,讲话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

知识

全国爱牙日标语精选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爱牙日标语精选,内容包括全国爱牙日宣传标语,爱牙日主题标语,给世界爱牙日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口腔疾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全国爱牙日是为了增强口腔护理观念和自我口腔呵护的意识而设立的。关于全国爱牙日的标语

知识

深圳宝安踏青好去处

阅读(79)

本文为您介绍深圳宝安踏青好去处,内容包括深圳踏青好去处最新,深圳宝安踏青,宝安适合带宝宝踏青的地方。宝安区,深圳市下辖区,地处广东省深圳市西部,西临珠江口,下面是关于深圳宝安踏青好去处的内容,欢迎阅读!

知识

全国爱耳日总结精选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爱耳日总结精选,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爱耳日活动总结,爱耳日活动总结范文,全国爱耳日宣传资料。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每年的“爱耳日”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社会开展以预防耳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下面是整理

知识

森林防火汇报发言稿精选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森林防火汇报发言稿精选,内容包括森林防火简短表态发言,村级森林防火表态发言稿,森林防火发言稿万能模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发言稿的人越来越多,发言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为了让您在写发言稿时更加简单

知识

终南山王维古诗注音

阅读(75)

本文为您介绍终南山王维古诗注音,内容包括终南山王维古诗注音版,终南山王维古诗,终南山注音完整版。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

知识

教妈妈如何为新生宝宝安排睡眠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教妈妈如何为新生宝宝安排睡眠,内容包括如何合理安排宝宝睡眠,6-12岁每天安排几个小时睡眠,7个月宝宝白天睡眠时间安排表。新生儿护理是指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4度—28度

知识

全国爱耳日活动总结通用

阅读(91)

本文为您介绍全国爱耳日活动总结通用,内容包括全国爱耳日活动总结9篇,爱耳日活动总结范文,爱耳日活动总结。不经意间,一个活动就结束了,我们一定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历,那么将这些记录写在活动总结中,让自己铭记于心吧。那么活动总结应该包

知识

寿比南山的成语故事

阅读(104)

本文为您介绍寿比南山的成语故事,内容包括寿比南山的成语故事大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成语故事,寿比南山成语故事朗读和讲解。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苦于找不

知识

森林防火的会议发言稿精选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森林防火的会议发言稿精选,内容包括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发言稿,小学生森林防火灾发言稿,森林防火交流发言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使用上发言稿的情况与日俱增,发言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发言稿是

知识

《山行》译文及赏析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山行》译文及赏析,内容包括山行译文及注释,山行译文,山行原文内容及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山行》译

知识

山行原文及赏析

阅读(91)

本文为您介绍山行原文及赏析,内容包括山行原文内容及翻译,山行原文,山行讲解及赏析。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山行原文及

学习

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

阅读(77)

本文为您介绍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包括活板原文一句一译,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活板原文翻译50字。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以下是关于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活板》原文板印

学习

诗经小雅《庭燎》赏析

阅读(75)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小雅·庭燎,内容包括诗经小雅庭燎读后感,庭燎小雅,小雅庭燎翻译。诗经小雅《庭燎》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

学习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内容包括苏幕遮燎沉香译文赏析,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拼音,苏幕遮燎沉香古诗鉴赏。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

学习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原文及赏析

阅读(77)

本文为您介绍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原文赏析简短,内容包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赏析300字,大堰河我的保姆第9段赏析,艾青诗选大堰河的保姆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原文及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歌

学习

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及赏析

阅读(101)

本文为您介绍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笔记,内容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原文赏析简短。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及赏析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

学习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歌赏析

阅读(110)

本文为您介绍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赏析,内容包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赏析300字,大堰河我的保姆语句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歌赏析远在47年之前,1933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同志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