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秋词》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思考: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思考: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
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结全文: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
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
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
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秋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二、赏析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诗中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3.朗读并背诵
三、赏析《西江月》
4.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捕捉景物的特征?
6.朗读并背诵
四、赏析《秋词》
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8.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9.《秋词》中,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试作简析。
10.朗读并背诵
五、默写三首诗词
六、教(学)后感
部分课堂实录:
师: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这还与古人的心态和处境有关。
师:很好,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古人悲秋时的心态和处境?
生:孤身在外,与亲友离别。
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
生: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生:他们失意之时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观消沉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生对历代文人悲秋的原因进行了大胆地推测、合理地想象,为下面理解刘禹锡独特的人生感悟作了铺垫。)
师:“春朝”即初春,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初春的诗句?
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师:初春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然而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且当时诗人的仕途并不顺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投影:作者简介)谁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生:诗人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悲伤落志,反而心态昂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生:因为诗人性格坚强,对未来充满自信,怀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意思是说,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时代处境,就难以读懂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联系刘禹锡的身世与处境,使学生不难发现热情讴歌秋天美好的诗人有一颗不屈的心灵。)
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改其志的呢?请具体说一说。
生:像李白,虽然被排挤出京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像苏轼,自己寂寞烦恼,可是依然为亲人捎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
(要合理开发课堂学习资源,适度向课外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丰富了学生的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