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作为班主任,仅仅德才兼备、刚柔并济还不足够,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我们班有一个家庭情况“特殊”的小朋友,她有一个新妈妈。小朋友面对新妈妈时会显得比较任性。特别表现在早晨迟到这一点上,每天早晨穿衣服都要一件件试,直到满意才肯出门。第一次迟到时,我尽可能地耐心劝阻,对她讲道理。可是小朋友似乎不能听懂我的话,眼睛直直地看前方,问她迟到的原因和以后的想法,一点反应也没有。几次三番下来,我的耐心也渐渐告罄。于是,我便改“利诱”为“威逼”,表情严肃地批评了她,希望她能觉得羞愧而改正过来。哪知,她却像是被我吓到了,隔天早晨又迟到后,她竟站在校门口,怎么也不肯进校门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赶忙来到校门口,叫她赶紧进班级,可是她却一动都不动。我想: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她在这么任性了,一定要“悬崖勒马”,让她养成遵守校纪校规准时到校的好习惯!于是我下课见到她,就更频繁地提醒她。结果却发现她“守门”的次数更多了。我心中越发焦急起来。
正在我纠结该如何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有幸研读了《陶行知教育著作》一书。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读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于是,我潜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其一,原来我在教育这个小朋友时,总是站在我的角度,过于重视老师的需要,没有真正让她明白她自己守时的需要。其二,发现她“屡教不改”后,我对她总是以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这个孩子个性比较强硬,直接的批评教育让她很难接受,最后导致她和我在心灵上越来越远。其三,我没有及时去了解孩子行为表现出的内心的感受。她守在校门口不肯进来的行为,正是在说明她对我这一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相同方式的教育再多,都是起不了作用的。
明白问题所在后,我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当这个小朋友再一次在校门口因迟到而不肯进门时,我没有板着脸叫她自己走进来,而是若无其事地走上前,轻轻地牵起她的小手,轻轻松松就把她带进了教室。知道她可能暂时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我,路上我并没有说多余的话。孩子进了教室的表现也镇定多了。回班级后,阅读课上,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一本《迟到大王》的绘本,孩子们都被迟到大王的各种理由逗笑了,她,也笑了。故事的结束后,孩子们对于“守时”有了比原先更丰富的想法。下课以后我留心观察了这个小朋友的反应,欣慰的发现,在开心之余她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懊恼。我想,这一次“讲道理”的教育,可算是成功了吧!中午吃饭时,小朋友吃得特别快也特别干净,我马上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在她高兴时,我有意提了一句大家都很喜欢她,想要早上想早点见到她的想法,她也眼睛亮亮地点头答应了。果真,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活泼了。
经过这一次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流于表面的教育,也不是“锦上添花”的夸赞,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立场来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来为孩子选择他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教师给学生的爱,应该像母亲那样细腻而温柔,应该像父亲那样广博而深沉,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沐浴着的都是温暖的阳光。只有不断学习,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才能脚踏实地地当好一名小学老师。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2
“好的老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应成为学生心灵可以信赖的港湾;好的老师应努力自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后对我的心理启发很多。
1、面对学生,是否做到爱每一个孩子?
教师只有学会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才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教的学科。教师心里有学生,无论是多还是少,总想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即使学生调皮、捣*得让你发了疯,最终都能因为他是学生而对他有所原谅。
2、面对学生,是否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安全问题、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何做人(要有美好的人性)、如何成功(所做的事对大家有好处)。
3、面对学生,是否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自己必须拥有知识。而知识的`拥有,必须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获得新知识。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学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学习了《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这篇讲座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艺术的基础与定位。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是公益服务事业,教师是提供这种公益教育的实践者!在许多学校的标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更加说明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教师是引导者。同时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人,而不是一个有着言听计从的`因循守旧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充分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以下几点: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学生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教育中,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一样,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对不同知识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教育。
二、提升自身修养。
教师的自身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美,给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来分享、品味生活中的美;要增加自身的行为体验,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自身的体验,在体验的积累中学习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自身修养。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教育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4
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我们在绵阳市张晓蓉名师鼎兴工作室的组织下展开了新课标学习和思考。学习新课标,感觉较之旧版相比,有很大变革,我的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强调核心素养。
首先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目标重在关注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设计中不仅要注意阶段性知识目标,更要深入思考在整个学习阶段中,该堂课能提升学生的哪些素养?怎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能达到最好效果?知识领域间有哪些联系?又通过什么有效方式更客观、多层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
二、内容扩大、综合性增强。
高中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泛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明确学业质量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选择科学、实效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方式方法,做成长型教师,迈向新的征程。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5
美术教育,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的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它可以说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新《纲要》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的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画家。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在实践中我们已加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活动,即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认为这样既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发挥了创造力,但问题是孩子虽然有思想、有个性,但是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老是叫“老师,这个我不会画”,究其原因,是他们本身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前面两种教育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怎样进行美术教学?”“如何才能让幼儿的画板而不僵、灵动、有个性呢?”带着此疑惑,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贯彻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鉴于此,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幼儿美术教育。
一、激发兴趣,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兴趣的重要性,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做每件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在现实工作中,却时常发现这是那么的空洞、抽象,“如何培养?”“如何激发?”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施,我发现营造宽松氛围,给幼儿一个有利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兴趣“之源。环境包括周围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大到幼儿园整体布局、构造,小到幼儿旁边接触的伙伴。小班一开学,我就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宽敞的美工角,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投放了少量的蜡笔、彩色笔、铅笔,圆珠笔等各种画笔、纸张,尽可能保证孩子们能自由进行涂画,尤其是午饭后一段时间,我引导幼儿三三两两参加活动,在人员搭配上,注意强弱合作,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由于没有压力,慢地他们不再需要我组织、引导,而是习惯性地变得喜欢到美工角里去活动。对幼儿的作品,我总是耐心地理解,用童心去欣赏,然后,带着诚心去听孩子介绍,并且,真心地给孩子一个“你画得真棒”、“你真是一个小画家”之类的鼓励和肯定。每当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带着开心的笑容从我身边走开时,我知道,我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我给了他们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对画画的兴趣。那时,我们班孩子一有空总是画画、涂涂,弄得“美工角”总是人满为患。而越挤,孩子就越想去,结果,常常听孩子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画画?”主题墙是展示幼儿成果的大舞台,我常常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的作品在上面得到展出,使他们渐渐地对教室的活动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建立一种“我能画好”的强烈自信。
二、将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渗透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积累了的情感经验与其它有用的经验,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的美好。
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积累了的情感经验与其它有用的经验,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的美好。
例如在《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请家长带孩子在自家附近散散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感知周围环境点滴变化,并把孩子的发现拍下来、写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有温暖的“家”、美丽的“公园”、热闹的“街道”、还有人来人往的“汽车站”……虽然幼儿还不能用好听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发现,但是幼儿的亲身体验,对社区多了一份熟悉,多一些亲近感,从而产生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而且迫不及待地把它们“搬回家”的欲望也由然而生。一幅幅美丽的“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画,展示在了主题墙上。在该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还安排了创意美工活动。采取用泥工、手工、等多种美术表现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
三、材料的生活化,丰富幼儿美术创作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同时我们也重视一些日常生活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它们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美术创作表现的途径。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四、合理的评价幼儿的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的评价不在于好坏,而在于他是否动了脑筋。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支持者”的态度。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新的能力。
在实践工作的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听了这些话,我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们在说的时候,都能满腔热情,别出心裁,显得跃跃欲试,可一到作画时却推辞着,难以下笔呢?通过观察、思考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家长们观念比较沉旧,对孩子美术方面的已有经验不注意积累;二是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的选材及对活动的指导;三是孩子自身存在的差异,导致会说不会画,长此下去,孩子们对绘画活动就产生了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积极动手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如让幼儿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点、线、面及三者间的结合是变幻无穷的,为幼儿的创新意识,标新立异,提供机会,就这一点就可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及想象。如:你的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等?学习线条的变化时可试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继续线、重叠线、连续线),很多线条又能组合成一个面,这个面又是很有趣的,很广泛的。这样,不断的练习、讨论、回答、层层深入,既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会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点,《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美好的人和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提高感性认识,教师要能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易,让幼儿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直接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积累“形象”资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心中有画,笔下有画。
第三点,按能力分层次请幼儿示范,培养幼儿自信心。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及个体差异性,同一年龄层次的幼儿绘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我请代表大部分幼儿的中间水平的幼儿上来示范,如画有难度的物体,我请绘画能力强的幼儿上来示范。画结构较简单的物体时,我就请能力相对弱些的幼儿,如画“树的朋友”,小朋友讨论说树上有小鸟、鸟窝、水果,小鸟的'结构最复杂,鸟窝次之,水果最简单,我就分别请了能力强、中、弱的幼儿上来示范,上来示范的机会是均等的,示范的幼儿都会获得掌声,这样逐渐培养了每个幼儿的自信。
第四点,是重视幼儿的画与说,珍惜和保护幼儿第一次作画结果,尽管他画得什么都不是,作为教师都要将其视为珍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幼儿受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都很低,如果他们听到的总是批评告诫,自尊心就会受损,自信心就会动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会”的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对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所以,在平时活动中,教师要作一个有心人,时时去关注幼儿的心声,孩子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教师应表示肯定与赞扬,这样的话会使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更浓,想像力也更丰富了。我们要把关爱的目光倾注于幼儿稚拙的画面上,不能认“像不像,好不好”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幼儿作品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上去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和勇敢创造。
五、家园合作多方资源,把生活化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如在一次“交通工具博览会”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片、书籍等资料,也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到社区的一些场所去参观、等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开各种汽车、交警等相关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互动。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路标的含义、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驾驶员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也学会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语言、方式、内容,在家庭中开展一些美术活动。如与孩子一起选择家居物品的色彩、形状等,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6
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触颇丰。学习中使我对(20xx版)艺术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老师的解读中我感受到新课标内容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都要体现出音乐课程性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课下多给自己充电,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给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引好路。艺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充满美。此外,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章显美育的功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反思,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课程的理念,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新课标的修订由音乐课标转为艺术课标,根据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的育人内涵及指向,凝练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让我感受到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注重多元综合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去体现出音乐课程的性质。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给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在备课时,思路更为清晰,明白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从而,更好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达到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改进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要教好学生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动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与帮助。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帮助。不管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那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勤奋刻苦的操作学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还使我明白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课堂设计思路”。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课堂慢慢地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最后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他代表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就是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意义。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的进入了音乐中去感受,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标准一同成长,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美好的音乐人生。
新课程还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需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动***给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乐”是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继而塑造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我们的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让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多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量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圣使命。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改变自己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勇于创新,在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智慧、情感和力量奉献给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7
已经连续好多年带毕业班了。每年到孩子们毕业上考场前,我都会送给他们一些礼物,或是文具袋,或是圆珠笔,或是一包湿巾…… 每每在大考的前几天让班长发放给同学们,祝福他们考试顺利,成绩优异。但我总隐隐的感觉,学生们并不太领情,因为我发现,不但主动向我表示感谢的同学很少,而且很不珍惜,放学后,有的孩子甚至把我送他们的礼物当作垃圾顺手扔在了地上。
按照道理,老师送礼物给同学,这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呵护,是一片爱心。同学应该很珍惜老师这份情义,可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又想起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情节:老师辛苦批阅的作文,同学一把抓过来塞进书箱;老师牺牲业余时间要给学生补课,同学却气哼哼的摔门而去;老师带***上课,同学却捂着嘴巴远远的躲开怕被传染;老师主动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为同学讲解高难度的数学题,同学却画一张遗像贴在黑板上,希望老师不要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并寻求办法:可能是我送礼物的方式错了。不应该这么随便的让班长像发作业本一样,分发给孩子们,应该讲究一个方式方法。
于是,今年,我要变换一种方式来做这项工作。
挑选、准备礼物。我观察了好久,也了解了很久。发现很多同学手腕上喜欢戴一种丝带编织的类似手链的饰物,或红或蓝,很是漂亮。于是我决定就送孩子们这种手链,我要送中国红,象征吉祥,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中考。
于是,我买下四十根大红色丝织手链。
我又去文具店买了四十张精美的贺卡,根据同学不同的特点,用心在每张贺卡上写下我的祝福。
精择时间,送上祝福。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一直很重视。总是设计一些活动,为同学们的中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点。
我决定在最后一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为同学送手链,献贺卡,说祝语。
最后一节课终于到了。第一个环节是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很丰富,从初一入学***训立志,香山踏秋,到初二的鸟巢情结,健康骑行,再到初三郊外拓展,百日誓师,梳理和展示的是同学们三年来走过的精彩历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解说词,彰显着这个班集体巨大的活力和美丽的风采,很多同学激动异常。
第二个环节,班长组织同学们互写同学录,互赠祝辞。
最后一项是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同学送上礼物。
班长打开音响的按钮,《隐形的翅膀》那优美的旋律便弥漫在整个教室。我一个一个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一个一个的和他们拥抱,亲自为他们戴上红色的手链,真诚的送上贺卡,并献上一句我最诚挚的祝福。同学们都特别感动,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和谐、温暖。好多女生眼含热泪紧紧的抱着我,不愿分开。
后来我注意到,没有一个同学丢到手链和贺卡。大考那两天,所有的同学的手腕上都戴着我送他们的大红手链,远远地看到我,还高高的举起手,示意给我看。有的同学直到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戴在手腕上。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很大大咧咧的学生家长偷偷告诉我说:我家孩子特别珍惜您送的手链,睡觉的时候挂在床头,洗澡的时候都不舍得摘下来,总不厌其烦的和我们讲您送她手链时拥抱她的情形。
这一次的爱心付出,我成功了。
我深道,这最后一节课在四十个孩子的`心中,将永远被定格成美丽的风景。这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爱的艺术的魅力。
这件事情给我深刻的警示: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但很多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学生根本不接纳;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理解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才不接纳。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才能和施爱的人形成共识,才能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付出的爱不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就不是有意义的爱。真正有意义的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融。教师作为沟通的主导,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即艺术的表达爱的形式。而这种艺术来自教师的智慧,学识和修养。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8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9
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来学习艺术的孩子,每学期流动性较大,如果加强社团活动,有些因课业负担和时间缘故不能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定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0
我们知道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阅读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后,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张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倾向,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养成受教育者的创造精*,养成和谐人格.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尝试应用于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也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降低艺术教学的难度等,这对我们艺术教师是个很好的启发。
书中提到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时间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有多种,而首先就是应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我还感到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不仅落实在艺术课堂中,还应落实在中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艺术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单一备课、授课方式。其次,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学生做事,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浓厚学生艺术文化的实践研究不是短期的而应是个长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陶治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精*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1
首先,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简单、天真、纯洁,而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老师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真、善、美”的东西。通过学习,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障碍,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压力,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还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级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的速度更需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加大教师心理问题的压力,而且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向外人透露。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能面对这种压力,一方面能对压力进行自我调节,我想,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是能较好地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
一、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具备耐心和爱心
在工作中,我们总可以接触到不同能力、性格的孩子,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令我们感到欣慰,但是也有让我们感到头痛。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真心地为他们考虑,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没有难得倒的人和事。
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有清晰的角色意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个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会遇到的冲突,及时进行调整和克服。这样就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教师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2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听得才有*,而不会走*。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
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3
学习了《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这篇讲座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艺术的基础与定位。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是公益服务事业,教师是提供这种公益教育的实践者!在许多学校的标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更加说明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教师是引导者。同时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人,而不是一个有着言听计从的因循守旧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充分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以下几点: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学生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教育中,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一样,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对不同知识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教育。
二、提升自身修养。
教师的'自身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美,给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来分享、品味生活中的美;要增加自身的行为体验,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自身的体验,在体验的积累中学习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自身修养。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教育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4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肩负着民族兴衰的重任,被广泛誉为园丁、春蚕、蜡烛、人梯、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些美称呢?我认为关键是心中要有爱。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心中必须要有爱。
首先,要爱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建设祖国的栋梁,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爱迪生、爱恩斯坦。用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去培育他们。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只有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学生时,才会激起学生对老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所以要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先决条件是要爱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好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倾注了20xx年的爱,终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了一名成功的农庄***,可谓爱的伟大!
其次,要爱学习。
教育是一项灌溉事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有源头的河流。所以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敬佩的.老师,一定都要热爱学习,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是使自己的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成为一种发展着的教学艺术;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智力背景。只有爱学习的老师,才会在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与活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倾心,学校放心,家长开心的名师。
再次,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教育是一项事业,我们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职业,更不能只当作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职业与事业的不同层次在于职业只让我们生存,而事业才能让我们自己、国家、社会发展。因此要成为一名对学生终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老师,必须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作一生不懈的追求,把教育好学生放在首位,不为权力、地位、名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所动摇,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勇于开拓,敢于追求,让三尺讲台绽放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花朵。教师生活虽然艰苦,但我看到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后欣喜的笑容,看到一届届的学生正成人成才,我感到无比快乐!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注定一生都要倾注爱。只要不吝惜挥洒爱的教师,才会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才会成为受学生敬佩的老师;才会成为受学生感激的老师。国家教育周部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就是教师的灵魂。我,一介书生,深有同感。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 15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