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10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3、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4、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5、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2、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横线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⑵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⑵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亚里士多德=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三)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四)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五)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6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和不迷信权威的***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0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

知识

两个一活动总结精选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两个一活动总结精选,内容包括开展十个一活动总结,两个一活动开展情况,两个一活动内容。一、两个一活动简讯

知识

想告诉你作文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想告诉你作文,内容包括好想告诉你作文,我想告诉你作文经典句子,我想告诉你什么半命题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20篇什么样的作文

知识

大雪节气语句精选

阅读(104)

本文为您介绍大雪节气语句精选,内容包括形容大雪节气经典句子,大雪节气唯美语句,大雪节气发的句子。一、大雪节气简介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

知识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理由精选

阅读(117)

本文为您介绍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理由精选,内容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理由怎么填,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理由200字,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条件。一、什么是奖学金奖学金是提供给特定学生的金钱奖励,颁发对象包括学业成绩优异、操行良好

知识

我的周末英语作文精选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周末英语作文精选,内容包括我和家人的周末英语作文5句,我的周末英语作文5句话五年级,关于我的周末英语作文10句有意思。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

知识

公司送员工的中秋祝福语

阅读(79)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送员工的中秋祝福语,内容包括员工送公司中秋祝福用语,中秋国庆双节同庆祝福语,公司写给员工的中秋祝福语大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祝福语吧,祝福语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增进和交流。那么你有真正了

知识

热门英语日记作文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热门英语日记作文,内容包括英语日记大全50字左右,初一英语日记20字大全,英语作文日记的范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

知识

学自由泳作文通用

阅读(89)

本文为您介绍学自由泳作文通用,内容包括有关学自由泳作文怎么写,我学会了自由泳作文,自由泳比赛作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

知识

八仙过海歇后语故事

阅读(110)

本文为您介绍八仙过海歇后语故事,内容包括八仙过海歇后语故事简写,八仙过海歇后语故事100字以内,八仙过海有关歇后语。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歇后语吧,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兼有几种性质,你还记得哪些歇后语呢?下面是为

知识

除夕的古诗精选16首

阅读(90)

本文为您介绍除夕的古诗精选16首,内容包括除夕的古诗词,除夕的古诗最好的十首,除夕的古诗拼音版。一、古诗的由来

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练习

阅读(10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练习,内容包括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练习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易错应用题,五年级数学解方程应用题练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练习题了,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

知识

dictionary的复数及用法例句

阅读(149)

本文为您介绍dictionary的复数及用法例句,内容包括dictionary复数为什么加ies,dictionary复数为什么把y改i,什么情况下dictionary要复数。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

知识

小升初数学常用公式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小升初数学常用公式,内容包括小升初数学常用公式大全,小升初数学常用公式及单位换算,二年级数学必背公式。目前很多考生都出现了盲目复习的现象,复习无重点,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等等,尤其是数学科目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

知识

2022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通用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2022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通用,内容包括2022三八妇女节的主题,2022三八妇女节活动通知,2022三八妇女节晚会节目单。一、国际劳动妇女节

知识

大班语言夜里什么人不睡觉教案通用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语言夜里什么人不睡觉教案通用,内容包括幼儿园夜晚什么人不睡觉教案,夜里什么人不睡觉大班语言教案,大班语言活动夜里什么人不睡觉。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

知识

《不挤不抢好朋友》小班教案通用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不挤不抢好朋友》小班教案通用,内容包括不抢别人的玩具小班安全教案,不争也不抢小班安全教案,不推不挤小班安全教育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

知识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内容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完整版,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中班,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

知识

《我说你做》教案设计通用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我说你做》教案设计通用,内容包括我说你来做教案,一年级语文我说你做教案,小学语文你说我做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

知识

《剥橘子》小班教案精选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剥橘子》小班教案精选,内容包括剥橘子小班教案活动反思,剥橘子小班教案ppt,剥橘子教案。《剥橘子》小班教案(精选9篇)

知识

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精选

阅读(116)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

《慈母情深》教案精选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慈母情深》教案精选,内容包括慈母情深教案及设计意图,课文慈母情深教案,慈母情深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知识

保护环境班会教案精选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环境班会教案精选,内容包括保护环境班会教案内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主题班会教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主题班会教案。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环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整理的保护环境班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