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中国古代名族乐器大概有500多种,按照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今天就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篇1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是利用琴弓与琴弦的磨擦产生振动为发音源,再通过琴筒共鸣与琴弦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革胡、四胡、马头琴等。现分述如下:
(1)二胡
又称“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到宋代称“奚琴”为“嵇琴”。到了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经有了千斤。二胡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革新家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艺术,二胡曲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和椭圆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结构主要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组成。
二胡可用于独奏、协奏、重奏、伴奏与合奏,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一般采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鸟语》、《赛马》、《豫北叙事曲》、《战马奔腾》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广东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特色乐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抒情、欢快、华丽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的,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它的构造与二胡相同,只是各个部件比二胡要大,发音比二胡要低。
中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
中胡的音色浑厚、刚劲,在乐队中主要起调整音色和充实声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独奏曲比较少,主要代表作有:《苏武》、《草原上》。
(4)板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乐器。它的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是琴筒和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圆筒形,是用坚硬的梆子壳制成(也有木质和竹质的),琴筒前口胶以桐木板,琴筒后口有的敞开,有的开5个音孔。
板胡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两种。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长于表现激昂、欢快、热烈和奔放的情绪,也能演奏抒情、细腻的作品。如:《红军哥哥回来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式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种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胡和染竹京胡等。其规格是根据京剧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调等几种专用京剧。
京胡主要用于京剧伴奏,也可以独奏。定弦采用五度关系。京胡的音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坠琴、坠胡
坠琴和坠胡是两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较接近的乐器。坠琴又称“坠子”,坠胡又称“曲胡”或“二弦”,前者是河南说唱音乐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后者是河南曲剧和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和坠胡除用于曲艺和戏曲的伴奏外,还可以独奏或合奏,都是以四度定弦。坠胡的优美,饱满而纯厚。适合于演奏活泼、流畅的作品,还能够模仿人声-、打击乐器声和某些动物的声音。
(7)革胡
革胡是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5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以二胡为基础并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新研制的,故称为革胡。
革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8)四胡
汉族称“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称“四弦”、“候勒”。它是18世纪上半叶以前传入我国的,主要流行于内蒙和华北地区。
四胡主要用于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的ban伴奏和民乐合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音色与二胡似像非像,较有特色,善于表现抒情、活泼的作品。独奏曲如:《赶路》、《八音梆子》等。
(9)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乐器,它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和二胡一样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今昭乌达盟)。13世纪初,马头琴在蒙古族广泛流传。
马头琴主要由琴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组成。马头琴经常以独奏形式出现,也用于说唱音乐、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如:《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弹拨乐器
弹拔乐器是利用弹拔琴弦产生振动为主要发音源,再通过琴箱共鸣与弦结合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弹拔乐器有:古琴、筝、扬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或“瑶琴”,又因为有7根弦,也称作七弦琴。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汉琴,是已知古琴的最早实物。古琴在历史的流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南北朝时,古琴音乐已用文字谱记写,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开始走向衰落,弹琴的人日渐稀少。
解放后,我国对古琴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鸣箱,使用金属弦、增加电扩音装置,使这一古老的乐器增添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板、琴弦、琴徽等构成。琴弦为丝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合奏一般是与箫一起。古琴的定弦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来确定,一般以“正调”定弦为基础。
古琴的音色丰富,空弦音(称散音)浑厚、如铜钟声;泛音透明如珠,泛音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将获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称实音)结实宽润、柔和纤细。有深刻细腻的表现力。擅长表现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别是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潇湘水云》等。
(2)筝
筝在公元前237年以前,早已在秦国的民间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最初的筝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成为9弦、12弦、13弦,并且一直使用丝弦。清朝末期,改为16弦,本世纪30年代使用钢丝弦。新中国成立后,对筝进行了多次改革,如:增加筝的弦数,使用尼龙弦,出现了转调筝(24弦、25弦、44弦等规格)和49弦的蝶式筝等。
筝可用作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音色优美、华丽。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描述狂风巨浪;不但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思念、忧伤的情感。如:《渔舟唱晚》、《战台风》、《丰收锣鼓》、《绣金匾》等。
(3)扬琴
扬琴又称“打琴”、“蝴蝶琴”等。扬琴原来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叫萨泰里琴,是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地区流行的乐器。明代末叶,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扬琴在我国经过了近400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还是演奏艺术、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它已经是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主要由琴箱、弦钉、弦轴、码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构成。琴箱为木质梯形,在琴箱的左右两旁设有弦钉和弦轴用以张弦。琴弦架在条形多档的码子上,山口是面ban板两侧的长形木条,起架弦作用,琴弦采用钢丝制作,琴竹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用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品种较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扬琴外,还有变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电扬琴等。
扬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域一般为4个八度。扬琴的音色比较丰富,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区柔美、结实;高音区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扬琴的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刚劲有力的乐曲,又能表现抒情、细腻的作品。它最适合演奏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旋律。也可表现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非洲》、《红河的春天》、《将军令》、《忆事曲》、《节日的天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是某一类乐器的总称,它包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乐曲,其原由是“琵”、“琶”二字原来的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故以这两种手法弹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二字才专门用来称呼半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
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两种琵琶,一种较小,琴箱是圆形,两面蒙皮,称“秦琵琶”;另一种较大,琴箱是圆形、木质的面板,四根弦,十二柱,后来称“汉琵琶”,又称“阮咸”或“阮”。新中国成立后,琵琶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与品均按十二平均排列,可任意转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丝弦改用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构成。琵琶的品种很多,主要以相、品来区分,较常用的是六相25品琵琶。琵琶的定弦多达12种。
琵琶可用作独奏、协奏、伴奏或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结实。既能演奏柔美、细腻的旋律,又能表现雄壮、有力的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汉琵琶”,因东晋时期有个名叫阮咸的人最善于演奏这门乐器,所以又称为“阮咸”。由此可见,阮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阮咸”在唐代极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制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用金属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音域也加宽了。
阮主y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琴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组成。
大、中、小阮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小阮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中阮音色柔和、恬静,善于演奏抒情性的乐曲;大阮音色坚实,有力,在乐队中常用琶音衬托主旋律或以齐奏伴奏形式造成热烈的气氛;低音阮低沉、宽厚,主要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部的和声节奏伴奏。
(6)三弦
又称“弦子”。三弦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因此三弦的历史要从秦朝算起。
三弦的品种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电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头、琴轴、琴杆、山口、琴鼓、琴码和琴弦组成。
三弦主要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和合奏,也可以独奏。三弦音色清脆、深厚而富有弹性,很有民族特色,适宜演奏带说唱性和激昂的乐曲。
(7)月琴
月琴大约是在唐代,从阮演变出来的一种乐器,当时与阮相似,但后来就与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独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为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月琴的音色清脆、柔和、富有颗粒性。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
(8)柳琴
柳琴又称“柳叶琴”或“土琵琶”。柳琴属琵琶类弹拔乐器,它的结构与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样。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叶,体积比琵琶小一点,演奏时用拔子而不用“指甲”。还有一点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五弦的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柳琴属于高音乐器,音色刚劲,有穿透力,难以和其它乐器融合。特别擅长演奏节奏感强、活泼而欢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篇2
中国民族乐器——吹奏乐器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
洞箫
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
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把两支箫分别刻上龙凤来配对的称“龙凤箫”。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排箫
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
传统乐器,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诗经·周颂·有瞽》:“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吹排箫、欣赏排箫乐曲也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抑郁症、情绪暴躁,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定益处。长期吹排箫和欣赏排箫也可以达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玉屏箫
是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
玉屏箫产于贵州省玉屏县,是箫中的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吹奏乐器和观赏收藏的工艺精品。清人诗中写道:“曾过扬州廿四桥,玉人吹处月华招;那知双管传仙调,端在平溪制更高。”“平溪”便是今天的玉屏县。玉屏洞箫现在的高级制作师傅大多出自杨氏,以平海师傅工艺最是老到精湛,其选材非常严格。
尺八
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
尺八,中国吴地传统乐器,后传入日本。竹制,外切口,五孔,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笛子
民族乐队中,笛子举足轻重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唢呐
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人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管子
古称筚篥或觱篥
管子,乐器名称,一种吹管乐器,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波斯。在中国古代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流行于中国***一带,后传入中原。其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经过变化发展,管子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