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完美是病态心理
总是对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而总是达不到期望值;总是要求至善至美,可往往总以失落和失望而收场;其实不妨放低标准,放低要求,那样反而效果或许很好。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状态多是完美主义者经常遇到的。完美主义者,是不是觉得很累?不妨放下你的担子,降低标准。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过度追求完美是病态心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度追求完美是病态心理
西方心理学家: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2004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女选手维纳斯威廉姆斯取得17场连胜的骄人战绩。她对记者发表胜利感言:“我还不够努力。有时候,我获胜心切;有时候,我求胜心又不够强。有时候,我不遵从教练指导;有时候,我不听从自己的安排。我讨厌在任何事情上犯错,不仅是球场上。”
可见,威廉姆斯不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错误。有人说,正因为威廉姆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她才能发奋*强,斩获佳绩,追求完美是她达到目标的健康动力。“我并不这样认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说,“这些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义者脆弱的一面,譬如沮丧、厌食和自杀。”
休伊特和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他们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譬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完美主义者有三种类型
一些研究人员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我型。这类人给自己设定远大目标,并努力达到。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批判,情绪沮丧。加拿大芭蕾舞演员克伦凯因享誉国际芭蕾舞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表演超过1万场次,但她在自传中表示,只对其中大约12场较为满意。此外,她对自己能力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
第二种是总以为别人对自己有更高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他们容易发生饮食紊乱,乃至产生自杀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害怕给别人留下愚蠢的印象。当觉得别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不公平时,他们只能默默地自我调节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他们要在人前展现完美,所以从不请求他人帮助,一切问题都自己扛。
第三种则把高标准严要求的对象拓展到其他人身上,要求他人也要十全十美。“他们把对自己的要求也强加给别人,觉得这样才公平,”弗莱特说,这类人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婚姻一般会遭遇失败。
“人们想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完美,这无可厚非。譬如在工作上,要想成为一名好编辑、优秀的外科医生,就不能犯错,”弗莱特说,“但如果在生活的其他领域都要求完美,譬如家庭生活、外貌着装、个人喜好等,那就可能出现问题。”
追求完美和追求优秀是两回事
但在很多人眼里,“完美主义者”这顶帽子并不难看,追求完美才能达到优秀。事实上,追求完美和追求优秀是两回事。
休伊特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他的一个病人是一名大学生,总是情绪低落。他希望自己在一些课程上取得“A+”的成绩,于是,他课后努力学习,课堂上表现出色,终于如愿以偿。但当休伊特过一段时间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更加沮丧,自杀倾向更为明显。“他对我说,‘A+’只是证明他多么失败。如果他很完美,根本不需要如此努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成绩,”休伊特说。
很多完美主义者自身也不觉得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雇员援助顾问艾丽斯普罗沃斯特近期组织了一场针对追求完美冲动的治疗活动。她说:“他们对此(追求完美)深感自豪。社会对他们追求完美予以高度评价,从而坚定了他们继续追求完美的信心。”
普罗沃斯特说,她经常碰到一些具有强迫症状的病例:有人无法忍受桌子上杂乱无章,有人绝不把今天的工作留一半到明天,有人花大量时间不断返工,只为达到他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些其实已是苛求完美的病态表现。
为了确定追求完美者是否接近病态边缘,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制定了一份问答卷,其中包括“我的一切都在掌控中,还是处于失控状态?”“我与人相处非常好,还是非常糟糕?”等16个问题。专家们对252人进行调查,要求他们针对上述问题,衡量自己的等级。受调查者选择极端答案越多,就越说明他们过度追求完美,越可能遭遇心理健康问题。
不妨学会偷懒,它能让完美主义者生活更加轻松美好。
如果完美主义者学会制定现实的目标,将会受益很多。通常,一个完美主义者未能达成既定目标,譬如跑完800米,他会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补偿,所以,第二天他就会努力跑1000米。要求完美主义者降低自我标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正是他们所抵制的”,休伊特说。
他认为,对于完美主义者的治疗,应该对症下药,寻找病源。“我更多地致力于寻找追求完美的.原因——被接受、被关爱的需要,”休伊特说,“那些人际间的需要才是驱动完美主义行为的原因。”
譬如,一些完美主义者认为,如果他们表现不完美,就没有人疼爱。而事实上,真正的完美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永远也感受不到被爱。弗莱特说,他们并不知道,爱不以成就为标准;学会接受自己和别人的缺点,不会导致平庸,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通途。
普罗沃斯特进行了一项试验,她要求治疗小组成员克制追求完美的本能冲动,懈怠既定目标,学会偷懒。“这在他们眼里就是失败,可在很多人看来并非什么大事。”
所以,不妨按时下班,不早到,所有休息时间都用来休息,让办公桌上堆得一团糟,允许自己几次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工作。“然后问问自己:你受处罚了吗?生活还正常吗?你是不是更加快乐?”普罗沃斯特说,“他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一切照常运转,曾经非常担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拓展
过度追求反而适得其反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为什么拥有的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有个高赞回答说的很对:大概是因为,人拥有的越多,想要的只会更多,你把幸福的门槛越定越高,即便是再大的惊喜出现,也会被你拒之门外。细想来,的确如此。
人这一生,事事都想追求圆满,得了好茶就想配好壶,得了鲜花就想配好瓶。但却常常因为没得到茶壶耿耿于怀,而忽略了茶香;
因为没得到花瓶郁郁寡欢,而错过了鲜花最美的盛放。太过追求完美,反而钻进了幸福的圈套。如果过得不快乐,不如试着换个角度,降低幸福的门槛。
01降低对别人的期望
《生命的不可思议》中有句话:“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能长久;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有的期望,可以带来新的希望,但有的期望,却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失望。
唯有把对别人的期望值降低,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像《琅琊榜》里的萧景睿,因为上一代人恩怨的延续,不得不接受自己身世的改变,一夜之间承受了太多痛苦。
而造成这些变故的幕后推手,正是自己十分信赖、如兄长般的梅长苏。人人都觉得萧景睿应该怨恨梅长苏,毁了他原本幸福的生活,浪费了他一直以来的信任。
但他却说:“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
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心生怨恨,那这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
每次看到这段话都觉得,人生最豁达的态度,莫过于此。不高估与任何人的关系,不对他人期望太高,当关系走到尽头时,也不会有太多悲伤。降低期望值,不仅是放过了别人,还是解脱了自己。
02减少对小事的计较
网上有人总结了保持快乐的三个秘诀: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人生路上难免遇到坎坷,不幸摔了一跤,告诉自己:无所谓,别放在心上。一路走来总有烂人烂事,不知如何是好,告诉自己:没必要,别纠缠不休。生活处处都有忧心琐事,情绪难以自控,告诉自己:不至于,总会过去的。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20岁时,为了学业上的某个选择,与父母争论不休,多年后再回想,计较那么多伤了和气实属不值得。
30岁时,为了柴米油盐的多少,与伴侣争执不断,多日后再回想,最伤人的话将最爱的人推得越来越远。
40岁时,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孩子争吵不停,多时后再回想,难得的相处时间却伤了感情。
人之所以活得太累,不过是计较太多。当你抓住了自认为重要的东西时,自然会失去另一部分人或事。
老话说的很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日子过得很快,别再斤斤计较,不要执念太深,事事宽容,亦是在宽容自己。
03放下对生活的攀比
真正的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作家李筱懿曾经感慨道,在她四十岁之前,把幸福解读为“有”:有钱,有车,有房,有事业。
于是从那之后,她拼命寻找各种工作机会。直到40岁那年,她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才突然明白,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那时她醒悟了,生活中的“有”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无”才是真正给自己的。有多少人,一生都希望比身边人过得更好,活给别人看,久而久之迷失了自己。
大学时有个室友,看到班里有同学穿着名牌,于是隔三差五给家里打电话要生活费去买昂贵的衣服鞋子。 结婚后,她看到朋友住上了大房子,于是要求丈夫贷款换一套更大的房子,后来心愿实现了,欠的债却越来越多。孩子上小学时,她看到亲戚家的孩子多才多艺,于是给孩子报了多个兴趣培训班,周末从不让他休息,她不理解自己那么努力,为什么生活越过越糟糕。
可她忘了,若是不能放下攀比的心,不能舍弃攀比的欲望,虚假的幸福只会像泡沫般,一戳就破。真正的幸福,应该像《飞屋环游记》里所提到的那样简单:“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爱你。”
04别再让人生太用力
三毛在《沙漠里的盛世繁花》中写道:“我相信,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怎样十指紧扣,它仍然会漏走,我相信上天给我的,无论我怎样失手,我都会拥有。”走过半生,渐渐理解了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有时候,越是用力,越是握不住,过度强求,最后都会失去。不知你有没有听过二十英里法则:从美国圣地亚哥到缅因州,路程大约是3000英里。如果要走完这段路程,每天走多少英里才是最合适的?
答案是20英里,而走完全程需要5个月的时间,事实证明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法在规定期限走完全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部分人在旅途刚开始时,每天拼尽全力走40英里,等旅途到了一半时,他们的体力和热情就几乎消耗完了。最终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前行,所以花费了7-8个月才能到终点。
而在规定时间走完的人,从始到终每天坚持走20英里,按期到达终点。所以说,一开始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远。
人生也是如此,与其耗尽所有追求完美结果,不如调整自己拥有完美心态。爱得太满,物极必反;要的太多,失去更多;留有余地,才能圆满。毕竟,幸福靠的不是抓的太紧,而是自我成全。
很喜欢杨绛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真正的聪明人,从不和自己较劲,不和他人比较,不和生活较真。不羡慕别人的生活,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人生的小确幸。
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看淡万事。糊涂,并非愚昧无知,而是活得简单。
人生最高的境界正是这十二个字:难得糊涂、半醒半醉、知足常乐。愿你历尽世事后,与生活和解,感恩昨天,把握今天,期待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怎样克服过度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