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勾践灭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勾践灭吴读后感 篇1
勾践灭吴讲述了越国国危时,计谋与吴国讲和,达成协议以后,委身于吴国,用了十年的时间招集人口,扩大势力,赢得人心,十年之后,与吴国拼战,报了越十年之辱的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言出于此。“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践就忍辱“偷”生地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报旧之仇。可见,勾践是一个十分沉得住气,也极稳重的一个国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自己也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使君赢得了民心,老百姓们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勾践若不是对吴国的国情了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顺利地打胜那一战呢。
《勾践灭吴》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绝好范本。可以催生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
勾践灭吴读后感 篇2
身为吴越子孙,祖上的休戚情仇早已作古,然而合上书本,熟谙的历史又让我浮想联翩,遂觉不吐不快。
其实,吴王夫差倒像个本分的庄稼汉,不少自己一分,也不*他人一文。而短浅的目光最终葬送了吴国的江山社稷。几百年后,转世投胎的夫差,又故伎重演,来到乌江边自刎了事。历史惊人地相似,难怪***殷殷教诲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千百年来,张夫差、李夫差却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人们不禁要问:“他们难道不明白上述这个道理吗?”我看,是胜利冲昏了头脑,是怕失去既得利益而裹足妥协罢了。听,那抒情夜曲,酽酽中透着醉人的醇美,消磨着人的意志,腐钝了人的进取心。古今又有几人能避免翅膀上黄金的累赘而理智地垒起心灵的堤坝呢?
较之吴王,越王勾践可谓城府深矣。谩骂之后,携文种;一脸堆笑,开君道;奴颜婢膝,卧薪尝胆。如果说勾践坚忍不拔,并无不可,因为历史上凡成事者,皆不失进取,卒有所成——昔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而作《春秋》;屈原逐蛮荒而成《离骚》;左丘失双眸而厥有《国语》。如果说勾践厚颜无耻,也到贴切,况且史书中,厚颜者的确颇有建树——刘备爱哭,一哭哭得曹操不忍杀,二哭哭得孔明出茅庐;安禄山嘛,做了娘的儿子,造老子的反,倒险些得了天下。一切的一切,是也罢,非也罢,起码有一点是不争的,那就是:谁要铁了心做断头将军,那他的身家性命可就真的阿弥陀佛了。勾践可谓彻头彻尾地领悟了这番道理。
务求实效,在这一点上,对勾践来说倒是可圈可点的。增加人口,督促生产,广罗人才他都是十分具体、踏实地去办,于是成效自然显著。不过,各项措施背后的精神支柱无疑就是他不断灌输给自己和部下的“励精*治”这一信念,因为在物质准备充裕的情况下,从统帅到战士所恪守的战斗意志才是取胜的关键。于是乎,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足见勾践的政治才能。倘若不然,只能髀肉复生,虚度光阴,又何谈报仇雪恨呢?
希腊神话里,传说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塑了人类,那么泥土种类不一,捏塑后的形态就更加千差万别了。故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越王在启用文种劝吴上,的确是用对了人选。要是让李逵代劳,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恐怕把西施全家都送给吴王也难以回天了。由此可见,人用对了,难题迎刃而解;人用错了,害人害己,落得个挥泪斩马谡。
那么越王就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吗?非也!殊不知此人怀鲲鹏之志,亦藏狐鼠之心。虽有所作为,亦非朗朗君子。勾践兔死狗烹,与曹操故杀吕伯奢何异?由此,勾践,枭雄尔。
同时,吴王夫差的历史也不应该因为有了西施而成为《一帘幽梦》似的脂粉之作。他早期重用伍子胥,文治武备,也算得一时开明。只是后来远君子而近奸佞,故而胡涂一世。不过这是历代君王的通病嘛,也难怪他一人。了解历史,推敲历史,自然不是为了茶余饭后,搞个某某戏说之类的小趣,其目的实际上祖先早有垂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难道不是这样吗?
勾践灭吴读后感 篇3
共富贵,可乎?
大凡成大业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帆风顺是很少见的。而真正能吃苦的却也不在少数,难的是什么呢?―共富贵!多少次,我们在史书上和生活中发现这样的例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志同道合者立下“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甘苦与共,携手拼搏;一旦事业有成,过上好日子后,昔日牢不可破的友谊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实在是人性中可悲的一面。
在涉及政治时,这个现象就更明显了。看看“春秋五场”之一的越王勾践吧:落魄时,举国之地皆人吴人之手,自己带着数千士兵呆在会稽山上。好不容易靠花言巧语及美女财货让敌军退去,自己的疆土也是“国破山河碎”了。国难当头,大仇必报!勾践显示出一个有为君主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提拔了如文种、范蠡这样的人才,并苦心经营内政:“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优,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是。”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在积蓄实力的时期,勾践身体力行了“共患难”,“卧薪尝胆”便是大家耳熟能详、反映勾践苦行僧式生活的成语。据《勾践灭昊》记载,勾践还“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另外,勾践对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一一加以关照,从记载来看已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同时广招四方人才,招兵买马整伤军务。如此励精*治,国家岂有不兴之理?
勾践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率精兵横扫吴地,灭掉了吴国。
但这位越工实在不是一位能“共富贵”的人。
找来西施的大夫范蠡早就察觉了这一点。复兴越国的大业实现后,范蠡带着西施悄然离去,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文种倒是忠心耿耿,不过结局是什么呢?有一天,越王勾践对他说:“您说用七条计策可以灭吴,我只用了其中四条就成功了。您真了不起,还是去陪伍子青吧!”说罢,扔下一口宝剑扬长而去。文种一看,这不就是伍子青当年用来自刎的剑吗?他完全明白了,长叹一声,自刎在钱塘江边。全然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经典阐释。而越国的老百姓呢,发现那个昔日“爱民如子”的勾践又在王宫里花天酒地作威作福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道经验教训。像勾践这样可以一起打天下,富贵后就翻脸的家伙,过去有,现在有,恐怕未来还会有。
也许,这也是人性悲哀的一面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勾践灭吴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