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和他的新诗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下面是整理的朱自清先生和他的新诗,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诗文和他的品性一样,都如同他的名字――清。他的散文早已斐声文坛,为千万读者所喜爱。《荷塘月色》的清新、《背影》的深情历来受到众多评论家的赞誉,被选为各种语文教材的范文。相对于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新诗,广大读者可能会稍觉生疏一些,本文拟谈一点笔者阅读朱自清新诗的心得和感受。
朱自清先生自小天资聪颖,性格沉静又刻苦好学;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孩子,他是朱家的长房长孙。他的祖考两代都是读书人,又曾在地方上做过官,对他寄予厚望;对他的教导也颇为严格。成年后的朱先生俨然一位谦谦儒者,温雅敦厚,受人敬爱。1916年,18岁的朱先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当时北大学制六年,两年预科,四年本科。他学业成绩优异,预科只修了一年就升入本科,本科也只修了三年就提前毕业了。毕业后,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先生举荐他和他的同学、挚友俞平伯先生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以后他又先后到台州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和著名的浙江春晖中学以及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浙江、上海数年执教,朱自清与著名教育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诸先生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925年朱自清应聘到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1930年出任该系代理系主任。1932年欧游返校后,时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正式任命他出任系主任。
朱自清先生在北大攻读时正值蔡元培先生执掌北京大学。当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蔡先生是一位极其开明的学者,他对北大进行了***性的改造。特别是他提出了“兼容并包”的著名办学理念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践,北大一时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朱自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热诚的。1919年他的新诗处女作《睡吧,小小的人》就被《时事新报学灯》发表。次年他将它收入他的新诗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新诗。朱先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学并不一概否定。在他的多种文论中从来没有对于传统文学的偏颇评论,更没有对不同见解的轻率调侃和恶意挖苦;都是平等地、谦逊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以理服人。事实上他在创作新诗的同时也在写旧体诗。从内心深处到公开言论,谦谦儒者朱自清的确是“兼容并包”的。
朱自清先生执掌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后,首先开设并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诗”和“歌谣”三门课程。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回顾了中国新诗运动十年的历史。他1931年的《论中国新诗的出路》和1936年的《新诗的进步》正好为此《导言》作注,朱先生认为,“诗界***”的启蒙者是梁启超、谭嗣同、夏尊佑诸先生。认为是他们于清朝未年首先提倡“诗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新诗中写进“他们的政治哲学并引用西籍中的典故”。稍后黄遵宪先生则进一步提倡“用俗话作诗”并“试用新思想和新材料”。他们的努力虽未取得***性的成果。但在观念上却给后来的新诗运动“予很大的影响”。1919年胡适先生发表了《谈新诗》,提倡说理的诗,主张音节全靠语气的自然节奏和用字的自然和谐,平仄是不重要的;“用现代的韵”“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当时《谈新诗》“成为诗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胡适先生后来又提倡“诗的经验主义,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不注重想象。于是写景诗盛行起来,是新诗的新进步”。《谈新诗》发表后说理的诗“成了风气”。用比喻说理,稍觉“缺少余香与回味”。1921年周启明先生翻译了日本的短歌与俳句。同年冰心女士出版了小诗《繁星》,她说是她与弟弟冬日围炉,读泰戈尔诗有感而作。次年她又继续出版了《春水》,1923年宗白华先生发表了小诗《流云》,都是“以诗说理”。中国诗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告白恋情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但这时期“新诗做到了‘告白’的一步”。《流云》问世后,小诗渐少,新诗也“中衰”了,不过却有“一支异军突起于日本留写界”,这便是郭沫若先生,他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他给新诗带来了两样新东西:“泛神论”和“反抗精神”。
新诗十年来一直与西洋诗形影相随,这是历史的必然,无可厚非,王力先生在讨论新诗格律时说西洋诗完全不讲韵脚也不拘诗段中诗行数是否整齐和诗行中音步是否整齐者为绝对自由诗,不全如是者为相对自由诗。朱先生则将与此两者相类似的中国新诗统称自由诗。清末民初,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这时期的中国新诗自然要受到西洋诗的影响。王力先生将那些明显带有西洋诗韵律色彩、书写形式的中国新诗叫做“欧化诗”。
胡适先生在《谈新诗》里说,新诗音节“全靠语气的自然节奏,平仄是不重要的”“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事实上早期新诗总觉难于吟咏,更难背诵。古人读诗讲究“吟咏情性”,新诗就难免受到质疑,甚至否定。梁实秋先生说,这时期的诗“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就在新诗走向中衰的时候。1926年4月1日闻一多,徐志摩等六位先生创办《晨报诗镌》,后来又创办了《诗刊》,他们要为新诗“创格”,要发现“新诗的格式与音节”,闻一多的理论最为详明。他主张“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主张“音节、重音、韵脚”。他说:“诗该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先生试用了许多西洋诗体,都很成功。最成功的是无韵诗和骈句韵体。他们的理论和实验对诗界的影响很大。在《晨报诗镌》之前,刘半农先生就主张“破怀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作”“自造、输入他种诗体、别增无韵诗体。”后来赵元任先生作《国音新诗韵》,陆志韦先生认为:“长短句是最能表情的做诗利器。”他主张“舍平仄而取抑扬”和“有节奏的自由诗体和无韵诗体。”那时《国音新诗韵》还没问世,他据王璞先生的《京音字汇》将北平音合并为二十三韵。可惜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引起许多同行的关注! 留法诗人李金发,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还有戴望舒、姚蓬子诸位先生,他们仿英、法象征派诗人作诗,表现自己的某种感觉或情感,或幽微,或朦胧,属于象征诗。
新诗十年,像许多新诗作者一样,朱自清先生也在中国新诗的大花园里勤劳地耕耘,奉献自己的才华。他的诗作独具匠心,表现了他特有的风格――清。他的处女作《睡吧,小小的人》发表于1919年2月。“睡吧,小小的人。明明的月照着,微微的风吹着――一阵阵花香,睡魔和我们靠着。睡吧,小小的人。你满头的金发蓬蓬地覆着,你碧绿的双瞳微微地露着,你呼吸着生命底呼吸。呀,你在月光里了,光明的孩子,――爱之神!睡吧,小小的人。夜底光,花底香母底爱,稳稳地笼罩着你。你静静地躺在自然的摇篮里,什么恶魔敢来扰你!睡吧,小小的人。我们睡吧,睡在上帝底怀里;他张开慈爱的双臂,搂着我们;我们安心睡吧,睡在他的怀里。睡吧,小小的人。明明的夜照着,微微的风吹着――一阵阵花香,睡魔和我们靠着。”这首诗没有追求每段内行的整齐和每行内字的整齐,但却十分注重韵脚,甚至书写格式。诗的首末两段二、四两行的轻音着字与其前面的重音字“照”“靠”构成西洋诗韵的“阴韵”相押,属于西洋诗律的外加律;第二段首、末两行“人、神”相押,是为西洋诗韵的遥韵;第三段二、三两行“光”“香”相押,五、六、七三行“你”“里”相押;第四段三、四两行“里”“臂”相押,为西洋诗韵的“随韵”,而与末行成西洋诗韵的遥韵相押,又五、六、七三行“们”“唇”相押,亦为西洋诗韵的“随韵”。各段首行与题目相呼应成西洋诗律的“叠句”,首、末两段整体相叠,增强了吟咏效果。每段首行左移,取西洋诗书写格式,也觉错落有致。这诗以西洋诗的“相对自由度”为美,属中国新诗中的“欧化诗”。诗人妙笔生花,描绘了西洋画“sleep,little one”在他宁静的心灵深处激起的涟漪,温柔祥和;抒发了他对“上帝怀抱”的向往。《满月的光》创作于1923年6月:“好一片茫茫的月光,静悄悄躺在地上!枯树们的疏影,荡漾出她们伶俐的模样。仿佛她所照临,都在这般伶伶俐俐地荡漾;一色内外清莹,再不见纤毫翳障。月啊!我愿永远在你的光明海里,长是和你一般雪亮!”全诗仅一段,诗行也长短不一,像西洋诗的“参差诗”,但用韵玲珑精妙,前四行中一、二、四三行“光”“上”“样”互押,象西洋诗的“波斯韵法”,其实也与中国旧诗五绝七绝的韵法一样。后六行中五、七、九三行“临”“莹”“星”相押,六、八、十三行“漾”“障”“亮”相押,属于西洋诗韵的“交韵”。首行亦右移,也取西洋诗的书写格式。这首诗也与西洋诗的相对自由诗类似,亦属中国新诗中的欧化诗。茫茫的日光“躺在地上”。枯树的“疏影”,在诗人肃穆的内心幻化成伶俐的“荡漾”。万物的倩影也在“伶伶俐俐地荡漾”,真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色内外清莹”,诗人也“羽化而登仙”了。《人间》创作于1922年5月:“那蓝褂儿,草鞋儿,赤了腿,敞着胸的朋友挑副空的箩担来了。他远远地见着―见了歧路中彷徨的我;他亲亲热热地招呼,“你到哪里?”我意外地听他,迫切地答他时,他殷勤勤指点我;他有黑而干燥的面庞,灰色凝滞的眼光,和那天然的粗涩的声调。从这些里,我接触着他纯白的真心。但是,我们并不曾相识。她穿的紫袄儿,系的黑裙儿,走在她母亲的后面。她伶俐的身材,停匀的脚步,和那白色的脸儿;端庄,沉静,又和蔼的,妙庄严的脸儿:在我车子过时,一闪地都将收入我的眼底。那时她用融融的眼波随意地看我;我回过头时她还在看我:――真的,她再三看我。从她双眼里,我接触着她烂漫的真心。但是,我们并不曾相识。”全诗几乎分为相互完全***的两段。它既无段与段、行与行的“均齐”,也没有韵脚,但它有“语气的自然节奏”和“用字的自然和谐”,犹如西洋诗中的“绝对自由诗”,也就是中国新诗中的“白话诗”了,其第一段刻画了一位劳苦庄稼人的善良和直率。朱自清在《新诗的进步》一文中说:“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因它不像旧诗是出于对穷人的怜悯,而是出于对劳动者品德的.赞美,也就是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劳工神圣”。这首诗的第二段应该属于情诗,表现的“不一定是实生活”,只是诗人瞬间的一种微妙的心绪,想象自己为情人而已――“我们并不曾相识”诗的末段这样说。《沪杭道上的暮》创作于1922年:“风澹荡,平原正莽莽,云树苍茫,苍茫;暮到离人心上。”这是当时流行一时的一种新诗形式――“小诗”。它“以诗说理”,是所谓“哲理诗”。全诗只四行二十字,四行通词中的小令,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上的惆怅心情。《挽歌》创作于1923年4月:“云漫漫,风骚骚,人间路呀,迢迢!这隐隐的,是你的遗踪?那渺茫茫的,是你的笑貌?你不怕孤单?你甘心寂寥?为什么如醉如痴,踯躅在那远刁刁荒榛古道?天寒了,日暮了,剩有白杨的萧萧。我把你的魂来招!“尧深呀,归来!”尽有那暮暮朝朝,够你去寻欢笑。去寻欢笑!高山上,有着好水;平地上,百花眩耀;日月光,何皎皎!更多少人儿,分你的忧,慰你的无聊!“尧深呀,归来!”为什么如醉如痴,徘徊在那远刁刁荒榛古道?仰头――苍天的昊昊,低头――衰草的滔滔;呀!我的眼儿焦,你的影儿遥!呀!我的眼儿焦,你的影儿焦!”朱自清在此诗的题记中写道:“昨日读了《楚辞招魂》更恻恻不能自已。因略参《招魂》之意,写成此歌。”《招魂》作者一说是屈原,一说是宋玉;是谁对谁招魂,是招生魂还是招亡魂,说法也不一。不过认为是屈原为招楚怀王之魂而作的学者较多,也较令人信服。《招魂》分三部分:引言、招辞(正文)、乱辞。引言阐明招魂的动机。招辞是上帝与巫阳的对话,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是全诗骨干。“乱辞”道出作者的本意。朱先生的《挽歌》是悼亡而非招魂,故仅仅是“略参《招魂》而已”,《挽歌》的题记取代了《招魂》的“引言”,也兼有“乱辞”的功能。从首行右移、语意和语气看,《挽歌》全诗应分三段。其第一段借鉴了《招魂》中外陈四方之恶的阐述,只是没有也不需要那些阴森恐怖的描写,而仅叙述诗人心中亡者黄泉路上的寂寞和凄凉。《挽歌》第二段借鉴了《招魂》中“外崇楚国之美”的描写,只是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些关于楚怀王的豪华和奢侈的陈述,而是人间的美丽和温馨。因为是悼亡,《挽歌》此段还加了诗人对亡者的深情呼唤。《挽歌》末段还着意写出了诗人对亡者的难以割舍的悲痛。从韵脚看,全诗主要押“ao”韵,有隔行押韵如西洋诗韵的“变韵”,有连行相押如西洋诗韵的“随韵”。第一段九行与第二段十九行为西洋诗律的“叠句”。而第一段十行与第二段二十行为西洋诗律的“半叠句”。第三段一行三行“半叠”,五行六行,七行八行对应相“叠”。这些“叠句”和“半叠句”给人撕心裂肺之感。1946年在昆明举行悼念李公朴先生遇害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先生万分悲愤地作了控诉性的发言。散会时竟又被当场刺杀身亡。闻一多是著名诗人和学者,也是朱自清的挚友。闻一多的不幸遇害,朱自清万分悲愤,乃于同年9月15日发表此诗于重庆《萌芽》第一卷第三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己。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原始人有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你自己,遗烬里爆出新中国!”(《悼一多》)这首诗三段十二行六十七字,段和行整齐,格律更严,有如律诗。三段首句互叠,次句半叠,字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无比悲伤和愤慨,每段一、四行互押、二、三行互押,构成了西洋诗里的“抱韵”。各段前三行五言,后一行七言(第三段后一行多一字,八言),精练犀利,各段首行末行左移,语气更为强烈,简直就是呐喊,感人至深。
朱自清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积劳成疾,于1948年病逝,享年51岁。朱自清过早离世的确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他留给后人的新诗作品不算十分丰厚,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朱先生的新诗意境深邃,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处处能感受到他谦逊淡泊的人格魅力。至1926年6月24日朱自清先生写了134行长诗《朝鲜的夜哭》,这首诗更加注重韵律。此时中国新诗正走向“中衰”。朱自清的新诗也少见了。
创作特点
散文
主题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抽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风格
朱自清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画线。”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方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不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在《松堂游记》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姗姗来迟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喻为害羞的乡下姑娘。让人感觉情趣无穷。
朱自清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涟漪”、“于是人们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嵘朦胧胧”“富富丽丽”等,这一些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岩回环的听觉美感。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洗炼中现出多样化。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精巧的构思。“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诗歌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人物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人物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近代诗人郁达夫评)
“朱自清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近代散文家李广田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评)
“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现代教育家、作家杨振声评)
后世纪念
朱自清故居在江苏省扬州市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朱自清创办的第一个新诗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