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数》教学设计

《找因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找因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已经据有的经验出发,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归纳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注意让学生指*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8页“试一试”,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数:1、3、9……15的因数:1、3、5、15)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学生***完成,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2小题小竞赛:看谁找的快

3、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数:1、2、4、16)

4、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1 19 4 32 11

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式获得新知,这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结合运动会上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列出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小组内交流判断谁是7的倍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百数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谁能说一说自己与爸爸的关系是什么?

生1:父子关系。

生2:父女关系。

师:那么你们与老师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师生关系。

师:能说老师是师生关系吗?

生:不能。

师小结: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的,是相互依存的。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些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数,它们就是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初步感知关系是相互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倍数与因数。

(1)课件出示教材31页第一个问题。

师:仔细观察两个班的队形,请你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结果。

9×4=36(人) 5×7=35(人)

(3)回顾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请你们说一说这两个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学生任选一题,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里就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31页“认一认”,并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1页第二个问题)

思考:①读了智慧老人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②关于倍数与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在算式9×4=36中,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生2:在算式5×7=35中,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

生3:倍数与因数指的是乘法算式中积和乘数之间的关系。

生4:在学习倍数与因数时,只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研究。

(4)质疑:在算式5×7=35中,能说5和7是因数,35是倍数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指出:倍数与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叙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3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及时练习。我把 “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掌握质因数的含义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教师向学生说明短除法是笔算除法竖式的简化,并以6和28为例向学生具体介绍短除法的书写方法,被除数写在哪里,除数写在哪里,商又写在哪里?然后重点问学生用什么作除数?为什么要用这个数作除数。如:

教师:用哪个数去除28呢?

学生: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应该用质数去除。

教师:用哪个质数呢?

学生:用2和7都可以。但是最好先用2作除数,因为28的个位数是8,一眼就能看出能被2整除。

教师: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通常先用一个最小的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师板书:2| 2 8

14

教师:除完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商14还能被2整除)那就再商2。(师板书略)这次的商7还除不除?(不除了)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因为7是质数,达到了分解质因数的目的。或者说7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它约数了。这时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教师:谁能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归纳一下?

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教师:用这个方法把24、56分解质因数。

学生解答后,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第62页下面的你知道吗?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怎样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 P79~81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五年级的同学们想用队列表演来展现五年级同学们的风采。可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排的学生人数不一样,一排有 16 人,二排有 12 人,如果两排的学生单独列队,各自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列队方法?怎样确定?

2.叙述: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还真是很强,知道会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有关因数的问题。(板书题目:因数)出示*4小明家装修客厅铺地砖的*短片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 16 和 12 公有的因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因数的动画

4.思考:像 1、2、4 这样,既是 16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这样的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其中最大的数是谁?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因数。

5.想一想:前一段我们已经学过了因数,今天又认识了公因数,你能谈谈它们两者的区别吗?

6.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和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 18 和 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8.练习:口答最大公因数。

4 和6 24和8 5和7 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因数法。

10.练习:求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在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

12 和 18

99 和 132

24 和 30

39 和 65

2.找最大公因数。

(1)A=2×2×5×7

B=2×3×7

(A,B)=?

(2)甲数=A×B×C

乙数=D×E×F

(甲数,乙数)=?

3.反馈练习。

(1)直接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7、9)(17、51)(13、39)((3、8)

(13、11)(15、16)(4、6)(6、8)

(8、24)(15、30)(16、48)(5、11)

(11、12)(13、17)

(2)填空。

小于10的最大偶数与最小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奇数与奇数中最小的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两个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两个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甲数在20至30之间,乙数在30至40之间,甲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甲数是( ),乙数是( )。

四、全课总结

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评价?谈谈你的感想好吗?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16 的因数:1,2,4,8,16

12 的因数:1,2,3,4,6,12

16=2 × 2 × 2 ×2 18= 2 ×3×3

12=2 × 2 × 3 24= 2 ×2×2×3

(16,12)=2 × 2=4 (18,24)=2×3=6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

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

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

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学生可以在*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

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

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的过程,明确集合*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课前调查的内容有:

(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

(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

(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

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习

1、方程的复习

⑴整理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来表示吗?

⑵整理与复习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平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小结,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整理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3

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9~1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试一试

1、采蘑菇的小姑娘,她采了6个蘑菇,这6个蘑菇可以怎么样摆放?找出6的因数。

2、小姑娘昨天采了21个,今天采了30个,你能找出21和30 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3、你能试着找出21和30公共的因数吗?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小狗吃骨头,看看每只小狗该吃哪块骨头?

2、试着找一找32的所有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2、5题

2、优化作业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五的第2一9题。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

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一5题。

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学生***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几种情况。

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7一11题。

学生***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思维训练

1.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人,乙车间有48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有一个长方体,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45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

3.把一块长8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找因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1、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学法:

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公因数的方法。这也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先让学生找出4和6的因数,询问学生是怎样找的?并复习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由此,进入新课。

1、师:同学们,12和18,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在集合圈内。

2、师: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发现有相同的因数:1、2、3、6

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出示集合*形。

3、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填的什么数?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生:6。

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公因数

4、师:让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因数,和公因数。在总结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公因数的概念,并给时间让学生记忆。

5、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12和18的公因数的?由此总结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板书出来。同时指出在找公因数时要注意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较好的达到了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突出了教学重点: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在做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倍数关系找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公因数是:8

老师在做这道题目是可以直接写出最后的答案8?老师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呢?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16是18倍数,所以8和16的公因数是8。之后再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找4和8、9和3,28和7的公因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公因数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公因数是1。

练习:找2和3,11和19,3和7的公因数。并及时的进行总结:两个质数的公因数是1.

教材的练习到此结束,我又补充了找8和9的公因数?再练习,总结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公因数是1.

由于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关?我在此进行了一个小补充: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这一安排,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整理找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倍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以智力陷阱的形式巩固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四、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作业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都以课件的形式呈现。较好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找公因数

分别找因数

公因数

公因数

倍数关系→较小数

互质数、相邻数→1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说课的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找因数教学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找因数》教学设计

学习

《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课堂实录,找骆驼教学思路,骆驼和羊教学设计。《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下面是由百分网为大家准备的《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喜

学习

《找秋天》教学设计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找秋天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秋天教学案例,找秋天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找秋天作文三年级。《找秋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

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主题,找骆驼课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骆驼的教案。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

学习

《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设计2,找骆驼教学设计及反思,找骆驼教学设计一等奖。《找骆驼》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

学习

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课文的所有道理,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设计,16找骆驼课文笔记,二年级课文续编骆驼和羊的故事。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

学习

《小鸡找朋友》小班教案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小鸡找朋友小班教案,内容包括小鸡找朋友小班户外教案反思评语,小班健康母鸡和小鸡教案及反思,小班户外活动赶小鸡教案反思。《小鸡找朋友》小班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

学习

《找春天》的教学反思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找春天的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找春天教学反思50字,找春天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找春天教学反思1000字。《找春天》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

学习

《找骆驼》教学设计及反思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及反思,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反思,找骆驼教学建议,找骆驼教学设计。《找骆驼》教学设计及反思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

学习

《找规律》教学设计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找规律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找规律教学参考资料。《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

学习

高考前突然不想学习怎么办

阅读(103)

高考前突然不想学习怎么办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考试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前突然不想学习怎么办,欢迎大家分享。高考前突然不想学习怎么办担心自己复习的不到位,总觉得有细节没有

学习

找春天微课教学设计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找春天课堂实录,内容包括找春天公开课获奖教学实录,找春天微课教学,找春天微课设计方案。找春天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

学习

找工作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阅读(96)

本文为您介绍找工作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内容包括社交恐惧症怎么找工作,社交恐惧症的妇女怎么找工作,找工作有社交恐惧症。找工作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要克服社交恐惧症,就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客观及主观的方式都要去尝试,看哪种方法更适合

学习

课文《找春天》教学设计

阅读(112)

本文为您介绍课文找春天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找春天教学策略,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课文完整版,课文找春天的教学要求。课文《找春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下面给大家提供了《找春天》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课文《

学习

签了三方协议不想去怎么办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签了三方协议不想去怎么办,内容包括如果签了三方协议不想去了怎么办,签了三方协议毕业后不想去怎么办,校招签了三方协议不想去了怎么办。签了三方协议不想去怎么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协议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签订协议可以保

学习

《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课堂实录,找骆驼教学思路,骆驼和羊教学设计。《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下面是由百分网为大家准备的《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喜

学习

《找秋天》教学设计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找秋天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秋天教学案例,找秋天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找秋天作文三年级。《找秋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

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主题,找骆驼课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骆驼的教案。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

学习

《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设计2,找骆驼教学设计及反思,找骆驼教学设计一等奖。《找骆驼》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

学习

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课文的所有道理,内容包括找骆驼教学设计,16找骆驼课文笔记,二年级课文续编骆驼和羊的故事。课文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

学习

找春天教学设计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找春天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找春天教学设计思路,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找春天教学设计表格。找春天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

学习

《一面》教学设计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一面》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一面教学案例,一面教学实录,一面课文原文。《一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学习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三年级,做一个指南针教案,自制指南针教学设计。《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