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是筷子的谜语
导语:筷子是中国独有的餐具,筷子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下面是语文迷收集整理的关于筷子的谜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筷子的谜语
1、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
谜底:筷子
2、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谜底:筷子
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谜底:筷子
4、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谜底:筷子
5、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
谜底:筷子
关于筷子的智慧
筷子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华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箸”。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为今日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中国人何时开始以筷子吃饭,史无记载,但从史书片言只语中,毕竟有蛛丝马迹可寻。《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故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
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数据。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勺子喝汤;但在电视剧《大长今》里,就会发觉韩国人用勺子吃饭、喝汤,只用筷子夹菜。至于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饭又喝汤,据说勺子只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没有传到日本。
总而言之,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热衷于讨论。西方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情况的发明。但也有人认为,正是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如此精美,这就变成了“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了。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巧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曾以符号学观点,写成一部比较文化著作《符号禅意东洋风》,探讨东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文具、面容等。这一切,他都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符号。
谈到筷子时,巴特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可见西方文化是明目张胆地张狂,筷子智慧却以温文尔雅的包装掩饰了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