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内源性融资问题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融资活动是企业创建、扩张、调整资本结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务活动。
按照资金来源渠道,融资可以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两种方式;外源性融资即从企业外部获得的资金,包括股票、债券、租赁、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性融资方式,忽视内源性融资,企业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验证。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企业内部融资占全部融资总额的比例都在不断地上升,德国由53.2%上升到65.5%,英国由58.4%上升到68.3%,美国由61.5%上升到82.8%.即使在实行主银行制的日本,这一比例由29.7%上升到49.3%.反观我国,大多数企业以外部融资为主,内源性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下徘徊,甚至有少数企业完全依赖外部融资,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源性融资的特征分析
内源性融资是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及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相对于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具有内生性。内源性融资是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资本化过程,不需要其他金融中介,因而具有内生性。内源性融资取得的资金是企业产权所有者的自有资本,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的保证,因为投资者将根据企业的内源性融资能力,来衡量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时所能取得的融资规模和资本成本。
(二)融资成本较低。相对于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不需要支付利息或股利,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也不需支付任何融资费用,因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三)具有产权控制权。企业权益资本的多少及分散程度对企业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有决定性作用。内源性融资具有产权的控制性特征,通过内源性融资方式融资,既可以避免因向银行贷款或向债权人发行债券而使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相机控制,又可避免因对外股权融资而使原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稀释,增加原股东的剩余索取权,使原股东享有更多的实际利益。
(四)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进行内源性融资,不存在偿付风险,不会产生到期还本付息或支付股利的压力。企业内源性融资取得的资金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二、我国企业内源性融资匮乏的原因分析
虽然内源性融资可以为企业带来种种发展优势,但我国企业仍缺乏寻求内源性资金的热情,探寻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国有资本的产权界定不清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均属国家,银企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必担心因不能按时偿债而对自身的信誉与生存发展的威胁,因而没有还款的内在压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本应成为硬约束的银行债务在我国却变成了软预算约束。同样由于国有资本的产权界定,融资成本本应很高的股权融资却因其约束较少且实际成本低廉而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偏好的融资方式。因此,我国企业在融资结构安排上,内源性融资较少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所有者虚位问题,没有真正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经营者只拥有剩余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容易使经营者产生作出逆向选择,在融资方式上倾向于选择外源性融资。
(三)长期低折旧率政策的影响。我国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有着严格规定,除某些科技含量较高、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可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外,一般都必须采用平均年限法。而且,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较长,如:
1978年~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平均折旧率在5%左右,这意味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达近20年。这使得我国企业折旧计提严重不足,内源性融资能力有限。
三、改善我国企业内源性融资现状的建议为改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国有资本的产权边界。明确国家作为出资者的身份,提高企业外源性融资的门槛,使国有企业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外部资金成为不可能,使企业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竞争,从观念上重视内源性融资。
(二)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股权激励机制下,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形成休戚相关的关系,经营者的收入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范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和利润留存制度,积极进行内源性资本扩张,强化企业内部积累。同时,作为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经营者如果被赋予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会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从而抑制其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三)建立和规范内部资金补偿制度。首先,应完善所得税政策,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并作适当降低,以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的积累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制度,增强企业的自我补偿、自我积累能力。第三,适当修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适当修改企业折旧政策,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折旧方法,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扩大企业内源性融资的资金来源,提高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使企业有足够的内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拓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1、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行为。
2、在直接融资中,金融媒介的作用是帮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媒介并不因此与资金供给者或者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3、直接融资的工具:
a.商业票据和直接借贷凭证;
b. 股票和债券。
4、直接融资的优势:
a.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与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b.筹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5、直接融资的局限:
a.直接融资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b.直接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受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的限制,一般低于间接融资工具。
c.资金供给方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较大。
(二)间接融资
1、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
2、在间接融资中,资金的供求双方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是由金融中介机构分别与资金供求双方形成两个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对资金的供给方来说,中介机构是债务人;对资金的需求方来说,中介机构是债权人。
3、间接融资的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融资工具,如存单、贷款合约等。
4、间接融资的优势:
a.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可以灵活方便的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融资需求。
b.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策略降低风险,安全性较高。
c.有利于提高金融活动的规模效益,提高全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5、间接融资的局限:
a.资金的供需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不利于供给方监督和约束资金的使用。
b.对需求方来说,增加了筹资成本;对供给方来说,降低了收益。
(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
2、在许多情况下,单纯从活动中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出发尚不能准确的判断融资的性质究竟属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一般习惯上认为凡是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方是金融机构均被认为是间接融资,而不论这种融资工具最初的债权人、债务人的性质。
3、一般认为直接融资活动从时间上早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互相促进。间接融资已构成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而直接融资脱离了间接融资的支持已无法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间接融资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参与经济循环以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必然趋势。而直接融资形式的存在则是对间接融资活动的有力补充。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如何分析企业融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