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及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下面为大家带来《召公谏厉王弭谤》 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耆、艾修之”则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时的参考。“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这两个分句说明了“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就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够从这里体现出来。“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紧承、小结“财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两句,也说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又从反面说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说,即使国君不能“宣之使言”,而采取堵塞的办法,也必然是徒劳的,最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胡可壅也”,“其与能几何”,连用两个反问句,使结论既简洁有力、不容置疑,又显得语重心长。这一段写召公的谏言,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把召公的主张抒发得淋漓尽致。

阅&nbsp读&nbsp鉴&nbsp赏召公谏厉王弭谤文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已经成为历代传诵的名言。《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都来源于此,可见这一比喻对后世影响之大。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这篇课文句句相衔,逻辑严密。如第一段:“厉王虐,国人谤王。”“虐”是“谤”的原因,“谤”是“虐”的结果。下文的“民不堪命矣”,也源于“虐”和“谤”。而王的“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告后的反应,由怒而监,由监而杀,具有内在联系。“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却具有“反、正、反”的两次转折。多用短句,每句大多三五字,最多也不过九句,句句掷地有声,读来有一种紧迫感,增加了课文的气势,也使课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比喻生动形象。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的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

(3)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前一次进谏,只用“民不堪命矣”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后一次进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对谏辞详写,对劝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2.本文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召公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西周***同姓功臣的后代,这时任厉王的卿士。作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不得不仗义直言,“民不堪命矣”,虽只有简短的五个字,却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哪知厉王变本加厉,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危如累卵,在众大臣缄口不言的情况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进谏。他这一次进谏,一反原先的委婉之辞,而是直陈利害,严厉斥责厉王的做法是“障之也”。语气的变化反映了形势的变化,也是召公心情的变化。他的第二次谏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这决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再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这段谏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社稷重臣的远见卓识,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镇压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厉王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厉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

国人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国人”是与“野人”相对而言的。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业者叫“国人”。课文多次写到国人,处处与厉王相对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谏言。“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厉王的暴虐与国人的怨忿。最后的“莫敢出言”,不仅不敢议论国事,就连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极写国人受压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万马齐喑、山雨欲来之状。

关于练习

一、本文重点是记叙召公劝谏之词,清人余诚评点说:“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通读课文,说说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危害的。

设题意*:本题意在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主要段落,经过分析,概括要点。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二、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设题意*:本题意在让学生整理积累已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

参考答案:

与:1.帮助;2.赞许;3.和、跟。

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

流:1.流动;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

教学建议

一、本文语言上代表了《国语》质朴平实的特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有些词语与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关,如“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少,属于比较冷僻的词语,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这些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二、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穆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逼,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国语》以记言著称。这篇文章便是以记言为重点。召穆公所谏之言,语语精警,从言止谤有害,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实际上于当政者有利。民众之言,如川之水不可变,也决不能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惊健绝伦。”这篇短文,我们不仅需要细察“立言层节”,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民志不可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当政者オ不会有覆舟之患,国家才得坚强稳固,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翻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翻译

学习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阅读理解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阅读理解,内容包括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阅读答案,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全文阅读,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什么意思。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

学习

汪涵在中央台演讲稿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汪涵在中央台演讲稿,内容包括汪涵在央视《开讲啦》的经典演讲,汪涵主持救场完整版文字,汪涵演讲完整版大全。汪涵在央视《开讲啦》的经典演讲3月27日晚的《我是歌手》歌王之战完全成了跑题之夜。孙楠意外弃权,喜获“鸽王”(放

学习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内容包括《蝶恋花上巳召亲族》的赏析,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及赏析,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全文。《蝶恋花上巳召亲族》的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

学习

隐身守候孙子涵歌词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隐身守候孙子涵歌词,内容包括隐身守候歌词,隐身守候歌曲孙子涵,孙子涵隐身守候片段。隐身守候歌词-孙子涵《隐身守候》的开始,以简单而清澈的钢琴声揭开序幕,孙子涵延续他一贯的韩式情歌曲风,以中板节奏和强烈的鼓点,来营造“分

学习

诗经召南羔羊带拼音

阅读(142)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召南羔羊带拼音,内容包括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赏析,诗经羔羊,诗经国风召南羔羊拼音。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赏析《国风召南羔羊》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语言优美自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

学习

涵字取名的寓意女孩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涵字取名的寓意女孩,内容包括涵字取名的寓意,涵字取名的寓意和意义,涵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五行属啥。涵字取名的寓意给孩子取名字选择什么字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字在名字当中所表示的寓意是有很大不同的,要是想让孩子的名

学习

召南鹊巢诗经全文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召南鹊巢诗经全文,内容包括诗经《国风·召南·鹊巢》鉴赏,诗经国风召南鹊巢赏析,诗经国风召南鹊巢朗读。诗经《国风·召南·鹊巢》鉴赏《鹊巢》《诗经·召南》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是

学习

埋字的组词是什么

阅读(128)

本文为您介绍埋字的组词是什么,内容包括埋字的组词,埋多音字组词,埋字组词。埋字的组词埋,字从土,从里。“土”指土地。“里”指“里边”。“土”与“里”联合起来表示“土里”、“地底”,藏入土中。葬,如:埋葬。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希

学习

高兴的句子心情短语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高兴的句子心情短语,内容包括表示高兴的优美句子,表达高兴的句子简短,形容非常高兴的优美句子。表示高兴的优美句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

学习

随心贴句子简短干净送给朋友

阅读(117)

本文为您介绍随心贴句子简短干净送给朋友,内容包括随心简短句子(精选),随心贴句子简短暖心,简短的好听的句子。随心简短句子(精选200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句

学习

关于生活的唯美句子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生活的唯美句子,内容包括生活随心的唯美句子(精选),适合各种心情的经典唯美句子,一个人享受时光的唯美句子。生活随心的唯美句子(精选50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根据结构的不同

学习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常考句子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常考句子,内容包括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原文与翻译,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意思,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写作背景。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原文与翻译“少无适俗韵”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第一句,从对官场生活的强

学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阅读(95)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内容包括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解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归园田居

学习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包括《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点拨(通用),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教学结束语。《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点拨(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

学习

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简短

阅读(113)

本文为您介绍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简短,内容包括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之的意思,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简短。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

学习

满庭芳原文及翻译赏析

阅读(141)

本文为您介绍满庭芳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包括《满庭芳》原文及翻译,满庭芳原文,满庭芳渔原文及翻译。《满庭芳》原文及翻译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

学习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txt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txt,内容包括《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注释及原文,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

学习

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包括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拼音,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昔我往矣。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

学习

采葛翻译赏析

阅读(132)

本文为您介绍采葛翻译赏析,内容包括采葛原文及翻译赏析,采葛全诗赏析,采葛诗经赏析。采葛原文及翻译赏析《采葛》是在采某种植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情愫,所做的诗词,以下是整理的采葛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彼采葛兮,一

学习

关雎拼音版原文译文

阅读(122)

本文为您介绍关雎拼音版原文译文,内容包括关于关雎的全文及译文,关雎诗经全文及译文,关于关雎的原文和译文。关于关雎的全文及译文诗经全文及译文,大家知道几篇呢?下面分享的关于关雎的全文及译文。关雎——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原文】关

学习

明皇杂录原文译文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明皇杂录原文译文,内容包括《明皇杂录》阅读答案及译文,明皇杂录全文及译文,明皇杂录译文在哪。《明皇杂录》阅读答案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

学习

高适别董大的译文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高适别董大的译文,内容包括高适《别董大》的赏析与译文,唐诗别董大其一高适朗诵,高适别董大软笔书法作品。高适《别董大》的赏析与译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