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整理的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1
人体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这节课我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
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2
七年级于前天全部安装上了白板,意味着以后可以随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此,今天我用课件的形式给学生们讲授《尿的形成和排出》。
通过上课过程,总结几点反思:
1、课前播放了一个“教学视频”,学生都感觉特有兴趣,连平时不听课的都竖起耳朵听(但这部分作用只是提兴趣而已,听过就忘,关键还是后面的讲授知识过程)。
2、*片,模型可以不用再准备了,用课件展示出来可以达到同样形象的效果。化抽象为形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以前更容易。
3、基本上不用怎么板书了,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密老师强调过:板书很重要!所以以后还得继续将重要的“桩”摆出来,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教学设计的意*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落实三五X教学策略,但总感觉事实很难做到,内容很多,一节课的时间,让我总感觉到除了讲教学目标知识点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课后练习,也没有时间真正去落实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课本上及同步上的“讨论题”。
5、小组合作的习惯没有养成,还得继续培养,真真切切感觉到实行起来,有意义的实行起来好难啊!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3
一年一度的视导业已结束,通过听课使我学习到不少新理念,我想有必要写一点东西和大家分享,在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而采用教体局确立的“126”教学策略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在这次听课中我发现大多数老师根据“126”策略制定一套教学方法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课教学中首先设置情境引入新课,然后出示目标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再由各小组讨论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每一人都有事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紧紧围绕肾单位的结构及血液进入肾单位后的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再通过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理解尿形成的过程由肾小球对血液的过滤再到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表的运用比较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落实好,学生掌握知识牢固。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大胆猜想,并且以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正是基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前提来设置的。由排尿的这一现象,追根溯源至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并由肾脏结构入手了解尿液产生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特色。
2、本节课的设置是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将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验证出来的,也更加容易记忆。
而本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教学中的问题,例如:
1、本节课的设计方式,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否则在观察、推理时会受限于自身知识而打不开思路,从而使得该探究方式失败。所以在授课时应及时引导,需要层层深入,避免过大的跳跃性。
2、本节课知识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分配把握出现问题,我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还有相关的练习没有进行,这也是遗憾的地方。
3、学生的小组学习讨论中,需要确保学习的高效性,讨论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有序性,避免过多意外因素。例如我们有一组同学在讨论肾脏内部结构第4问时,“分别”的含义理解不清;在数据分析时,过于依赖课本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数据自身的分析,这样都使得讨论缺乏有效性。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难度的课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选择这节课作为参赛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各位专家求教,类似于这样的课,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更能实现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5
《尿的形成与排出》这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人体中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虽然学生每天都在排尿,但是对于排尿排出的是体内的哪些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排出究竟对人体的生理有什么样的作用,却一无所知。因此,我就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反思:
1、在导课的环节通过解*的方式,将之前学过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串联在一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因此肾脏的结构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设计时是从肾脏的外形到内部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指导学生观察,了解其结构,所以在授课时及时引导,层层深入,特别是肾单位的结构及血管颁布的特点,这样为尿液的形成可做好捕垫。
3、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将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验证出来的,也更加容易记忆。
4、本节课所包含知识量较大,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扩展知识方面有较大难度,所以学生掌握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需要注意分配把握,否则可能很难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尿的形成和排出评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