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微信推送文章
又是一年春节时,大家都很开心很快乐,在这欢乐的节日假期中,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春节的微信推送文章,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春节的微信推送文章一:不可错过的特色春节美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美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2006年起,我国开始建立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名录,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美食通过申报,已成为市、省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只是一长串食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典型代表。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全聚德”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第一代烤鸭师傅姓孙、人称“孙小辫”,经历蒲长春、张文藻和田文宽共四代烤鸭师傅单杆相传。***后,烤鸭技艺进一步弘扬,并以集体传承的形式又相继培养出第五代、第六代,到现在已延续到第七代烤鸭厨师。烤鸭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作为西安牛羊肉泡馍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特色的著名小吃,传说它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为其封官。
冠云牛肉传统制作技艺
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山西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平遥牛肉源于西汉,立于唐宋,兴于明清,以其“相、屠、腌、滷、修”的传统加工工艺,以其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软硬均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绵软可口、余味悠长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史有“闻其香而提神,食其肉而解困”的佳话。
曾几何时,宁波人要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传统的过节食品迎接新春:我们要做鱼,希望“年年有余”;我们要做年糕,希望“一年更比一年高”;我们习惯说“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下巴”,居江南小吃之冠的宁波汤圆,在“香甜鲜糯滑”之间,融入了欢乐、团圆、吉祥之意。家家户户的砧板都在“噔噔噔”作响,我们忙着剁肉、切菜,空气中弥漫着各式炒货的香气,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交织成欢快的乐章……
在去年进行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一些曾经熟悉如今却日渐远去的宁波传统美食制作被登记在了“民间手工技艺”类的普查表上。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昔日祖辈们在灶火上精心烹制的那一道道美食,以及美食背后口耳相传的制作技艺,就是“非遗”的一部分。今天,四明周刊特别寻访了一些散发着宁波乡土味的传统年食,以飨读者。当然,保护“非遗”,我们有很多事要做,其中最关键的是让它们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
诱人夹沙糕除夕端上桌
夹沙糕是流传于象山石浦一带的传统食品,老人们说,蒸制夹沙糕的历史已经很久很久了,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夹沙糕是谢年祭祀时的供品,也是春节里待客的点心。
它的制作方法,大多在家庭母女之间或婆媳之间一代代传承,有时候,邻里之间也会偶有交流。今年66岁的.朱亚莲,就是从她母亲那里学的蒸夹沙糕的技艺,她母亲的技艺则又是从祖辈那里学的。旧时,石浦人蒸夹沙糕时还有个特别的讲究,那就是不允许陌生人走近灶边,所谓“生人要出生糕”。制作夹沙糕的工具大致有石磨、糕蒸、筛、划粉刀、铲、锅等,材料则包括糯米、粳米、糖、海苔粉末等。
通常,石浦人会在腊月的廿三四开始做夹沙糕,夹沙糕在旧时是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美食,因为一般人家一则平时没有闲工夫,二则家里都不甚宽裕,所以,孩提时企盼夹沙糕的快乐心情,很多人几十年以后还记忆犹新。
夹沙糕的品名因原料的变化而略有不同:粳、糯米掺和的叫“夹沙糕”,纯糯米蒸制的叫“糖糕”,用一层粉一层糖蒸制的叫“夹层糕”。做好的夹沙糕,等晾凉了、变硬了,切成片,及至除夕端上桌,是年夜饭上的一道诱人的甜点。
据受访者朱亚莲介绍,夹沙糕的制作大致如下:取米数斤,其中糯米六成,粳米四成,俗称四六相掺,用水浸泡一夜后捞出晾干,而后将米磨成粉;取红糖或白糖若干,用开水化解成糖露;取竹制晒簸一只,把粉与糖露掺和、拌匀,使糖的甜份被粉充分吸收;将揿压过的粉用手搓松散(俗称搓粉);把搓好的粉倒进糕蒸里,糕蒸底部铺垫一层丝瓜络或布,再撒上一层海苔粉末以防糕直接粘住糕蒸底部,粉装满糕蒸后,将粉格平,再轻压一下;把装上粉的糕蒸放进水已烧开的锅里用猛火攻烧,待粉蒸熟后,再将糕蒸从锅里移出;用米筛搭在糕蒸上,复转过来,把糕倒在筛子上,夹沙糕就这样做成了。
鱼丸上宴席鲜美带韧劲
石浦鱼丸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鲜美食,要说起鱼丸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很早以前,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驾着小帆船去猫头洋捕鱼,遇上风暴,船翻了。家人心急如焚,他美丽善良的未婚妻哭肿了眼睛,流干了眼泪,昼夜坐在天妃宫娘娘前面,祈求娘娘保佑小伙子平安回家。直到第五天晚上,小伙子终于回家了。他被未婚妻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当晚,做了一道菜献给未婚妻:把鳗鱼去头去尾,去皮去骨,把鱼肉斩成泥,做成雪白滚圆的鱼丸。
鱼丸象征了他们纯洁的爱情。从此石浦渔民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均要做鱼丸,表示他们的待客诚意。
鱼丸制作手艺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既有社会松散型的,也有家族传承的。石浦延昌郏记鱼丸就是家族传承的代表,据受访人郏氏兄弟回忆,他们家祖辈都是开饭店的,都能做得一手好菜,做的鱼丸更是远近闻名。如今到他们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了,制作鱼丸的历史少说也有150来年了。
现在郏氏兄弟做的鱼丸在石浦同样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俩各自经营一个摊位,专卖鱼丸、鱼糍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石浦鱼丸已逐步进入市场,销往象山以外各地。
鱼丸之味关键在于鲜。制作鱼丸,首先将优质新鲜的鳗鱼、马鲛鱼或鮸鱼洗净、剖肚;去其头尾,接着从其丰满的肉层上用刀子细心地把鱼肉刮下来,剔去鱼皮、鱼骨和鱼刺;再把鱼肉剁细剁韧,下工夫拌捣,使鱼泥具有黏性,并加进少许蛋清、生粉、味精、水,拌得均匀细柔(中间的细节是传承人祖传技艺,不能公开);锅里放水,烧至一定温度(这里的水温也有技巧);把鱼泥放在掌心捏住,然后将它挤成一颗颗的丸子,放入锅里,慢慢将水煮沸,待鱼丸在水中煮熟,就成为洁白的鱼丸了,叫白丸。如果将挤出的一颗颗的丸子,放入热油锅里炸至金黄,就叫黄丸。
鱼丸入口鲜美爽口,咀嚼略带点弹性,是年节里不可或缺的美味,可上宴会筵席。
灰火煨豆茶新年第一餐
正月初一早餐吃豆茶,这是余姚人的过年食俗。这个习俗形成据说与当地名人虞翻有关。虞翻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将,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为牢固东吴基业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生性特立独行,数次酒后得罪东吴主公孙权,于是,虞翻一家老小被流放异乡。在异地,生活艰苦,只有除夕夜才能吃一顿好的,赤豆、年糕、枣子、汤圆……这些算是高级营养品了,虞家舍不得一餐全吃完,剩下的就放进一个陶罐里,用灰火煨焐一夜,正月初一清晨再吃。如此,他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惯例。直至虞翻过世,孙权念其对东吴有功,允许虞翻家族的其他人返还余姚。就这样,吃豆茶的习惯也带到了余姚,逐渐衍变为余姚一带的新年风俗。
由虞翻那时流传下来的这种食物,在余姚民间约定俗成地称为“豆茶”。许多年以来,余姚人都在除夕夜准备好赤豆、年糕、枣子、汤圆等,放在同一个器皿内,然后,将器皿埋入灶底火缸,经长夜煨焐,在正月初一早晨取出,揭开盖子,满屋飘香。家家户户如此,以至整个村庄或街坊也芬芳四溢。
在虞翻那会儿,他家里第一个食用豆茶的人是翻虞,这种尊长敬老的做法也延续了下来,在余姚的许多家庭,便由小辈把新年第一碗豆茶端送给长辈。渐渐地,这种做法与拜年结合起来,长辈在接受豆茶的同时,要分压岁钱给小辈。
如今,余姚的许多家庭不再在除夕夜煨焐豆茶了。因为,灶底缸没了,取而替之的是煤气灶。正月初一早起,把赤豆、年糕、枣子等放进高压锅猛火狂煮既成。简单是简单了,但是,味道总没有以前那般醇厚香甜。当然,许多习俗流传至今,通常只是停留在形式或是纪念层面了。
白嫩鲜豆腐过年待贵客
老底子过年,宁海岔路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它是大年初一祭拜天地时的必备物,同时也用它来招待春节里的重要客人。豆腐本是大江南北的寻常物,但岔路豆腐白嫩、细腻、有韧性,吃过的人都说这里的豆腐特别鲜、特别香。当地人采用盐卤作为凝固剂来加工豆腐,也就是通常说的“盐卤打豆腐”。
关于岔路豆腐的由来,也有一则民间故事:传说观世音菩萨和布袋和尚一日路过岔路,见有一户人家的媳妇正在用石磨把泡涨了的黄豆磨成浆,婆婆则在灶头用一只布袋把磨出来的浆又滤成汁和渣。于是,他们就猜测到底是喝汁还是吃渣,并打赌谁输了就吃掉各自所猜的。婆媳俩告诉他们,豆汁可以喝,豆渣也可以吃。可以说,两个人都输了一半。猜豆渣的布袋和尚盛了一碗芥菜炒豆渣,觉得味道很鲜。猜豆汁的观世音菩萨也舀了一碗烧滚的豆浆喝,觉得淡然无味犯起了愁。不知不觉把眼泪滴到豆汁里,豆汁就凝成了冻。婆媳把豆汁冻沥干水后,用刀切一块一尝,味道鲜美,香气扑鼻。后来,聪明的媳妇用盐卤代替眼泪,做成了豆腐,于是盐卤豆腐很快在岔路一带流行开来。
当然传说归传说,岔路豆腐之所以出名还得归功于豆好、水好,这里的人们一直沿袭着做豆腐的好手艺,现在5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还会对制作流程说上一二,但自己动手的已是越来越少。
做岔路豆腐,首先要把黄豆磨成豆浆,把豆浆放在豆腐桶里,用滚烫的开水冲下去,去除水泡,然后灌进布袋里,进行过滤,再把浆水倒入铁锅中,下面用柴火烧,此时火温不能过高,然后按比例加入盐卤并不停搅拌。另准备好豆腐箱,下面垫上布,把慢慢凝固的豆浆舀到豆腐箱内,多余的水分顺着布隙沥出,营养美味的岔路豆腐就做成了。
岔路人对豆制品十分青睐,除豆腐外,还把它加工成豆腐干、香干、千腐等,各有风味。
宁海兼有山海资源之优势,加上深厚的农耕理念,因此,这里的饮食遗产十分丰富。“正月糕,正月,十四夜吃汤圆,清明吃艾草,四月八吃柴脑,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阳麻糍糍,冬至汤圆,年夜饭大团圆”,这首《节俗谣》,充分表达了宁海人“以食为天”的观念。同时,由于宁海深受邻县风俗的影响,各乡镇在吃的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宁海元宵节过正月十四,即使同处宁海境内,东南西北的食俗也各有不同,西路吃麦饼,东路吃,北路吃汤包,南路吃麦糊糊,体现了宁海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正月十四中午吃,这在宁海茶院一带十分流行。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宁海人正月里要出门打工,临行前也要吃上一顿热乎乎的。的意思就是希望一年四季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平安。
当地农家往往在头年年底天气晴好时,将粳米洗净、晒干,再加工成米粉。正月十四那天做,将少量水倒入锅里,再将米粉倒进锅里,要堆起来,水漫到粉底部约一寸许即可,用火烧到粉转色,这时下部的粉熟了,上尖的还是生粉,停止烧火,将粉上下拌匀,成半生半熟状,用手捏成团,放在锅里保温。
然后是炒馅。配料包括鲜萝卜丝、黄豆芽、冬笋丝、香干粒、木耳丝、肉丁等。炒至八成熟,再拌炒后盛于大盆中,盆底覆一只空大碗,以便将多余的水分沥出。
接下来是裹。将炒好的馅裹进子里,再将口捏住封口,裹好的多成船形。
除船形外,巧手的妇女,还会裹鸡冠、三角、荷花及各种小动物形状的。把裹好的,放在蒸笼里蒸熟,便成了可口美味的宁海特色食品了。
关于春节的微信推送文章二:春节长假过后怎样调理饮食
医院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每次春节长假过后紧接着的一个就诊高峰,吃坏了胃的,喝坏了肝的,劳累过度的……都涌向医院。这些人往往在长假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鱼大肉、开怀畅饮,让肠胃大受刺激;
二是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让身体饱经摧残;
三是蔬菜水果吃得少,纤维素摄入不足,造成大量毒素在体内堆积;
四是长假选择出门旅行,奔波千里,劳累不堪。
所以很多人在节后会出现身体乏力、消化不良、肚胀恶心、上火便秘等各种健康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出现肠胃不适如何应对
长假期间,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大量上桌,而这些食物营养丰富,是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床,若不注意卫生,则很容易出现肠胃不适,甚至造成急性肠胃炎。
若肠胃不适症状比较轻时,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尽量选择卧床休息,并且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腹泻严重,应尽早到医院求诊。饮食方面少吃辛辣及粗糙的食物,少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等;一日三餐每顿不可过饱,先进食米汤、粥、新鲜果汁等清淡的流质、半流质,然后逐渐增加一些蛋白质食物,但忌油腻、油炸食品,因为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较难消化,会加重肠胃负担;等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再开始正常饮食。
胃胀、消化不良怎么办
长假期间,顿顿都是大鱼大肉,若无节制,容易造成中医所说的“湿热”和“积滞”,进而引发胃胀。很多人会感觉饭后有异常的饱胀感、茶饭不思,严重的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症状,食欲严重减退。
从西医角度来说,胃胀与长假期间饮食无规律、无节制所引起的胃肠功能减弱有关。因此,西医解决胃胀的办法是建议服用增加胃动力的药物。中医则建议大家从饮食上来解决问题,首先要控制饮食,吃得清淡些,让胃肠道休息,如进食消食理气的萝卜。其次,胃胀患者可以适当多饮茶,因为茶叶有解油腻促消化之功效。
另外,胃胀者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保持情绪稳定和愉快的心情,平时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
便秘,多补充膳食
长假期间的起居不规律和暴饮暴食容易造成便秘。传统医学认为,便秘多由体内大肠积热、气滞、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此时,最好先不要着急吃各种治疗便秘的药物,应在饮食方面加以调节,一日三餐最好以素食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摄入,尤其是绿叶菜当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和长假期间摄入的大量动物性食品起到平衡作用。而且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是治疗便秘的最有效手段。另外,粗粮中膳食纤维含量也比较丰富,对便秘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关于春节的微信推送文章三:春节英语诗歌
新年已降临。
天际奏乐章;
奇迹与美景,
众人共赏心。
新年传佳音,
祝愿含温情。
新年与平素,
福乐永泌心。
There's music in the air,
A magic and a beauty
For everyone to share.
And in this New year message,
There are lots of withes, too,
That New year and all days
Will be happy ones for you.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春节微信推送文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