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人头地的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整理的成语出人头地的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解释:
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成语出处: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成语繁体:出人頭地
成语简拼:CRTD
成语注音:ㄨ ㄣˊ ㄊㄡˊ ㄉ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出人头地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前途。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地,不能写作“的”。
成语辨析:出人头地和“高人一等”;都有“超出一般人”的意思。但出人头地多指一个人的前途、成就;“高人一等”指某一种本领、技能。
近义词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反义词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成语例子:孙俊英见人家看得起,能出人头地,一呼百应,好不威风自在。(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英语翻译:stand out among others
日语翻译:人(ひと)に拔(ぬき)んでる,一頭地(いっとうち)を拔(ぬ)く
其他翻译:<德>über die anderen hinauswachsen
成语谜语:冠军;断头台
成语歇后语爬上宝塔尖迈步
成语故事:
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出人头地的寓意
欧阳修表彰苏轼“出人头地”的言语,既表明了自己谦虚、爱才的心境,同时又形象地表达出年轻的苏轼那不同凡响的才华。当初苏轼取得一点成绩后,开始骄傲自满。幸运的是,一位老爷爷及时让苏轼醒悟过来,使苏轼意识到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对待知识,应该永不满足,终于成为大文豪。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出人头地资料
chū rén tóu dì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前途
在学习上,既不想下苦功,又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成语出人头地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