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动之秋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骚动之秋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骚动之秋读后感 篇1
终于读完了又一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刘玉民写的《骚动之秋》。时间过的真快,进入网络时代的我有幸读到了《骚动之秋》这样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不免为作品中几个重要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在内心激起了一些骚动。
每个人心中对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不过有一条标准——要求作品努力反映生活的真实,创造生动感人的形象。它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基本原则。
我始终认为,生活的真实与生动感人的形象是一个整体。过去常讲,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但是这个真实,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形象的真实,没有真实感人的形象,也就不可能表现生活的真实。凡是伟大,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的,无非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典型形象。《骚动之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并由此展开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性格的特征,深深吸引住了我,让我去探索这些人物的心灵,去认识,理解了他们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去从他们的遭遇和命运中思考许多问题,并获得种种启示。
《骚动之秋》,既是描写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变家乡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从省市县委领导的关注到全国和省级报纸的社会舆论的宣传,从李龙山的古老传说到李王庙后殿的碑碣上刻下岳鹏程和大桑园的名字……但同时,也着重写了岳鹏程内心的种种骚动,他和儿子羸官在改革中不同见解引起的父子冲突;他和秋玲的感情导致与妻子的冲突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他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大胆,果断,魄力和远见,的确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又的确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受到不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进行了倒卖紧缺物资的活动;他在管理方法上确实是严格要求,然而又不免独断专横,甚至大骂工人;他既懂得要获得领导的支持,却又不免由此去观察,掌握领导者种种心理,甚至庸俗地迎合领导的趣味;而不合他意愿的人,即使是自己的父亲,儿子也难免产生嫉妒和懊恨,甚至不惜对儿子的事业加以阻挠和破坏……
因此,岳鹏程这个人物难免如作者借他儿子羸官之口,说他是一个带“悲剧色彩”的农民英雄:他反对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可又“常常不自觉地搞起那一套,而且认定是最正确,最先进的。”尽管岳鹏程自己讲了,社会现实哪儿都有悲剧色彩,但真正的悲剧却在于岳鹏程根本不能理解,他在历史长河淤积的泥沙中改革创业,即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也难免限于封建的种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方法之中而无法摆脱困境。在政治上,他既无法得到父亲岳锐和肖云嫂老一辈***者的谅解和支持,也只有和儿子羸官这一代新人决裂;而在生活方面,他既不可能真正和秋玲结婚,也不可能真正和妻子淑珍分离而毁灭家庭。最后“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天边雁,海上舟,在茫茫中显出孤零零一个身影”他终于病倒了。
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很同情他。
其实现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悲哀的尘粒,再过几十年后,我们就会明白。
骚动之秋读后感 篇2
非借不能读也!十月末就把这本书拿回来了,一拖再拖,罚金就交了几块钱了,实在不能不能再拖了,这两天抓紧时间硬着头皮看完的。这么说好像对作者不太公平!在*书馆拿书就是有这个好处,总是要读的,前几天一冲动买了几本书,束之高阁了,废话说的太多了。
终于拜读了刘玉民的《骚动之秋》。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正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初期阶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大的转型时期,我也很荣幸能够亲历这段历史。人们刚刚从沉睡中刚刚苏醒,面对这样一场改革风暴,不知如何是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批时代的英雄,这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岳鹏程和岳羸官父子。父子俩因为在改革中的一些分歧产生了矛盾致使分道扬镳。故事主要表现岳鹏程作为大改革家,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其上有老***的父亲,代表了保守人物,下有儿子岳羸官,代表了新一代的正值的年轻人,也就是在他的身上,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感情方面有爱他的妻子,又有和他感情纠葛的秋铃,使其深陷其中。面对着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主人公岳鹏程使出浑身解数面对这周围各式各样的人物,每个面孔和人物的内心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部好的作品大多出在大的历史背景情况下,这时候人物所代表的方面比较多,内心的波动变化也比较大。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很多人代表了很多的阶层,交织在一起,似乎把那段时期的农村改革所经历的事情统统体现出来了。此书创作于1983年,我觉得能在那个时间把改革开放写的如此贴切真实,可见笔者是很有生活和远见的,时至今日看此书并没有陈旧感觉。
作品的结尾并没有交代的特别清晰。当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是很期待结局的,看到这个结局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比较赞成作者的这个交代方式。实际每个人物的结局并不重要,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向前滚动,时代造就了这群拓荒的英雄,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未来,这就足够了。
骚动之秋读后感 篇3
刘玉民的《骚动之秋》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事情。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岳鹏程是一个农村企业家,改革家。在他的带领下,大桑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事业上的成功,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但是又过于专断。在大桑园里他就是天就是法律,想罢免谁任用谁都是一句话的事;他为了人们过上好日子不辞辛劳,但是我行我素,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话的质疑,对他的做法的意见。就连他的父亲也不例外。按照他的儿子岳赢官的话,他是个悲剧性的英雄。
作者借助岳赢官的形象说明了一个农村企业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为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固然是值得让人尊敬,但是就能以这样而把自己推上皇帝的位置为所欲为吗?这就好比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腐蚀。笑贫不笑***的风气四处蔓延,人人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拜金主义等思想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道德标准。经济的发展十年百年可以赶上,但是文化的形成却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的。
牢骚还有很多,无奈时间已晚,本人也才疏学浅,只想抛砖引玉而已。
骚动之秋读后感 篇4
《骚动之秋》主要是以一个农民改革家为叙事线索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在人民初次接触商品经济时探索和心路的变化历程。
而我尤其关注的是“岳鹏程”作为其主人公的军阀似的,专制似的领导作风。虽然他一再表示其是反封建反专制的,但其表现出的行为和所唱的调子却实实在在的构成了不争的悖论。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我们人类文明进化到今天,摒弃专制式、独断式势在必行。但如果过于和蔼似乎又缺少必要的执行力。上升至国家政权也是如此,像泰国等一些民主国家政权极其不稳定今天的总统一头黑发,没准明天就变成了一席白丝。而反观我国,虽然政权极其稳定,但人民的言行,思想受钳制也是不争的事实。几千年的“官本位”现象到如今反而愈演愈烈,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毋庸多言,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
如何处理好专制与民主之间的矛盾势必成为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可以效仿顾炎武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么”?或许这就是历史和人性的局限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骚动之秋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