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我过国贺姓之先始于炎帝神农氏为纯汉姓。下面内容由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欢迎大家学习!
贺姓,分会稽贺氏,鲜卑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为庆封后裔备受质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史载庆封其族被灭,庆封无后;二是所载庆封后裔汉末徒会稽山阴,与会稽山阴贺氏汉代中、后期即有人已活跃于政坛相冲突,与汉末和两晋时贺氏已成会稽第一大姓相冲突,与鉴湖由庆湖-镜湖-鉴湖的历史演变相冲突。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另外还有其它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姓氏起源
炎帝居姜水,氏以姜为姓,其后裔伯益为四方部落联盟之首领,谓之四岳。禹治水有功,封地吕(今河南南阳西),为吕候。商末姜尚,名望。俗称姜太公,字子牙,又名太公望,佐武王挥师伐纣,后官为太师。后改为姬姓,后又为庆姓,最后改为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姓氏*腾
郡望堂号
堂号
"四明堂":唐朝时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顺帝时置山阴。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
宗族特征
1、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只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浙江嘉兴贺姓一支字行
古代名人
贺知章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循
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吴中书令贺邵之子。善属文,博览群籍。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等齐名,号为"五俊"。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滞皆询之,循辄依经礼而对。卒,追封司空,谥号穆。循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作二卷。此从《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拓展:百家姓之皮姓起源介绍
皮[pi]
【姓氏源流】
皮姓起源有二:
①、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邑,其后有樊氏。春秋时,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②、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
始祖:樊仲皮。
【迁徙分布】
皮姓是一个发源于我国北方的古老姓氏,始祖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最初皮氏所居的皮氏邑,虽在山西境内,但最早发源地实际上还可以推溯到河南的济源。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姓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历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譬如,后汉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皮姓望居下邳、天水,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目前皮姓人口未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天水郡 汉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一带)。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下邳郡 东汉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治所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至南朝宋改为郡。辖区相当于今天江苏西北部。
②、堂号
天水堂、下邳堂。
自立堂号:涌芬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某支皮氏字辈:学立德成先烈振,安邦定国朱功昌。光明正大家兴远,忠厚和平世泽长。
长沙、善化皮氏字辈:积德家声远,传经世泽长,同心敦乃善,笃庆锡之光。
湖北鄂州、大冶皮氏字辈:吉水时世派:肇敬克崇卿,孙纯庆尚伯(宏)。迁大冶后世派:宏祥福宗,希世景天,廷克应有。叙谱后世派:士(龙)光兆周祚,永定国之兴。本道崇先德,立朝启大文。1988年增派:家学传成法,才名耀远方。安全开盛治,万亿正纲常。
江西高安皮氏字辈:守其美业,克振先声,茂修世炽,永乘贤坤。
【历史名人】
皮豹子 (?-464),北朝北魏将领。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后屡破京师,积功擢内都大官。豹子沉毅笃实,当时推为名将。边镐五代时南唐将领。小名康乐,升州(今江苏江宁)人。保大元年(943),击败张遇贤起义军,升洪州营屯诸军都虞候。九年(951),任信州刺史,由袁州进兵长沙,迫使马希崇投降,升武安军节度使。次年,被楚辰州刺史刘信击败,削职。后周来攻,起为将,又为后周所俘,世宗命为右千片卫上将军,后遣归,不为所用。死于金陵。
皮 喜 (?-483),豹子第八子。本名欢喜。史籍避讳改。文成时,以名臣子为侍御中散。孝文帝初,为平西将军,仇池镇将。经略陇西、汉中,数有战功。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在州饮酒废事,被杖罚。卒。谥恭公。
皮景和 (521-575),北朝北齐将领。后主时任侍中,天统二年至武平元年在位。琅邪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少通敏,善骑射。初以亲信事高欢,补亲信副都尉。文宣帝天保初授通州刺史,后以袭库莫奚功加左右大都督。废帝乾明元年(560)除武卫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天统元年(565)迁殿中尚书。二年除侍中。景和于武职之中兼长吏事,又性识均平,故频有美授。后历特进、领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赵州刺史、洛州刺史。武平五年(574),以讨陈战功,进位尚书令。六年,病卒。
皮罗阁 (698-748),唐时南诏君主。公元728-748年在位。唐开元十六年(728)立为诏王。本为蒙舍诏之主,后逐洱河蛮,以次合并蒙巂越析、邆睒、施浪、浪穹五诏,统一六诏。遣孙凤迦异入朝唐,留长安供宿卫。二十六年,受唐册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移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卒后子阁逻凤袭位。
皮日休 (约834-约883),唐代文学家。唐代文学家。生于大和八年(834)至开成四年(839)之间,卒于天复二年(902)以后。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立志于功名,曾游历各地。懿宗咸通八年(867)进士。曾任苏州刺史从事、太常博士。黄巢军下江浙,为黄巢所得,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他的死因说法不一。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表现了对当时封建统治的不满。他认为:“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又说:“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鹿门隐书》)皮日休的文章,如《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均为有所为而作。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为代表,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现襄樊市郊鹿门山上,有“三高祠”部分建筑,系为纪念皮日休等所建。
皮锡瑞 (1850-1908),清经学家。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光绪举人。因崇尚今文大师伏生,所居题名“师伏堂”,故世人称其为师伏先生。1890年主持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1892年主持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中日甲午战后,愤《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极言变法不可缓。1898年春,任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表现了救亡*存的热情。戊戌政变后,清政府下令革去他举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书馆纂修。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是经学的入门书。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觉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他工诗及骈文。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