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挽歌诗》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挽歌,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明彻达观和面临死亡的镇静态度,以下是整理的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①。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②。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③。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解】
①早终:早死。命促:短命。
②今旦:今朝。鬼录:死亡簿。
③“魂气”二句:大意是,不知魂气流散到阿方,只有枯槁形体寄于棺木罢了。
其二①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②。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③!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④。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⑤。
【注解】
①其二写入殓到受奠。从其一过渡到其二极为自然。
②“在昔”二句:意思是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儿了。
③“春醪(láo)”二句: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春醪,春天新酿熟的酒。蜉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
④“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
⑤“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①。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蛲②。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③,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④,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⑤。
【注解】
①“荒草”二句:这是秋天郊野墓地空旷萧条的景象,只有茫茫荒草和萧萧白杨。《古诗》:“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②焦蛲(jiāo yáo):突兀高起的样子。
③幽室:冥室,墓穴。
④向:当初。
⑤体:遗体。山阿:山陵。
【点评】
这是诗人为自己写的挽歌,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明彻达观和面临死亡的镇静态度。在佛教轮回观念流行的晋宋之交,这种观念极为难得。第一首说明人有生必有 死,是生死观的.中心。第二首继续预言死后情状,感叹有酒不能再饮,有家不能再回,几近诙谐,又有些许悲感。第三首写送殡下葬过程,艺术成就最高。墓地气 氛、送葬沿途景物都历历如画。最后六句最为精彩,送葬人纷纷散去。正是世俗人情的真实状况。把一般人的思想行动都如实写出来,正是作者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 的地方,他对此没有半点责备之意,因为人死后即与山阿同化,有什么可说的呢?
拓展内容: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进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土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