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核心思想
在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佛学的核心思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中国化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到我国。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佛学无间处于潜伏状态。它在潜滋暗长,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这个阶段完成了对重要佛经的翻译,作育出远大的翻译家***摩罗什。***摩罗什和玄奘法师是中国最远大的两个翻译家。我们如今读到的主要的佛经都是***摩罗什翻译的。
***摩罗什是西域的一个王子,这个人聪明绝顶。此人通梵文、藏文和汉文,学问很好。我们读到的佛教最出名的四部典范——《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楞来经》都是***摩罗什翻译的。***摩罗什的主要贡献是,佛经经他翻译以后,让中国人逐渐明白了佛学说的是什么。由于较杂乱的原因,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佛教八个宗派:净土派、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律宗。
佛教的这八个宗派形成时,实际上还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佛学就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化的殿堂,是在隋唐时期,非常是在唐朝。当禅学形成以后,禅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瓜分的组成局部。佛学本是外来的学术,不属于国学的范畴,但是中国文化本身就具备了兼收并蓄的气概,大凡外来的好东西,我们都可以吸收融合改造它。就像我们对中医的态度一样。我一开始就讲了体和用的`关系,绝不可能在西的体上生出中医的用,因为菊花是一定开不出梅花的,兰花一定是开不出荷花的,所以中医惟有在中国文化的体上生进去。对中医我们只能像对佛学的态度,吸收它,融合它,最后改造它,改造的目的不是把它作为中医的体,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佛学成长到唐朝的时候,被称为禅学,成为唐代学术的正宗。从唐朝以后,中国的寺庙就称为禅林,祖师都称为禅师,修行的步骤都称为参禅。要了解禅学的内容先要看看佛学到底说什么。
2.中国化的禅学说什么
禅宗在印度就有,传了二十八传,传到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东渡,来到广东的桦林寺。这时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往见梁武帝。梁武帝说我建了这么多庙该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一听,梁武帝还在想功德,可见不懂佛法。就离开梁武帝北上,到嵩山面壁十年,创立了中国的禅宗。又传了六传,相比看佛学经典。传到慧能大师。到慧能大师时,佛学的中国化基本完成。
禅宗是佛家的***派,它不是对八大宗派的延续,而是对八大宗派的***。禅宗是***的,是要破除一切形式。么一切修行在慧能大师看来,都不是修行。为什么?因为那都是形式。那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呢?在慧能大师看来,就是不修之修,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修行,既然做什么都是修行,那么修行人和不修行人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修行的人,佛学。吃喝拉撒;修行的人也都吃喝拉撒,区别就在心的动与不动。心动了的人就是没有修行的人,心不动的人就是修行的人。什么叫心动与不动?都是吃饭,如果当你吃饭的时候只是嘴巴的品味,一点思想都没有,就是修行。如果你吃饭的时候还有意念产生,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味道又差什么了,再加点什么就更好了,还有这些想法跟随的时候就没有修行,你离道还很远很远。如果你吃东西时什么思想都没有,只是品味,那么就在修行。穿也是如此。人都要穿衣服,经典语录。但是一般人穿衣服都要起一些念头,当你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你就是一般人。如果你穿衣服的时候,什么思想都没有,核心。只是穿而已,就是一个动作,就是在修行。禅宗讲,修行的人和不修行的人没有形式上的区别,惟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你那个心动与不动,这叫不修之修。禅宗还讲不证之证,佛学入门。那么什么是不证之证呢?真正的证从形式上是看不进去的,它不是形式上有什么调换,而是你的本性完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真正得道的人不是说某个题目得到解决了,而是突然之间豁然明白,一切的题目都不是题目了,这种状态就是禅宗讲的顿悟。顿悟的时候一切的题目都不再是题目。所以禅宗的祖师你去问他题目,他是不会给你回答的。你问他张三,他给你说李四。你问他尿毒症为什么不加上木蝴蝶,他就说芹菜三毛钱一斤。你去问他为什么念佛时老是眼睛冒金花,他就说你家里的席子破了找人补一补。他为什么这样讲,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你的执着。禅语。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其实一切都是空,还有什么可去解决的,经典语录。烦恼的。所以说,真正顿悟的状态就是一切题目都不再是题目,这个境界是很高的。
3.佛学、禅学与重阳思想的关系
其实佛学中讲的色空,即是阴阳。色是物质,即是阴;空是变化,即是阳,故而色空即阴阳。在色空当中,佛法更看重事物的性空,认识性空才是能破除执着,所以佛学根本上也是重阳的。而被中国文化改造后的禅学更是将空看成了最核心本质的东西,才会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禅学可以说是继承了经学、玄学以来的重阳思想。讲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禅学的根本也是重阳的。
关于佛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六道轮回与善恶果报,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体表现在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藉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出世就是指必须厌恶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人世痛苦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一步强调要舍己救世。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是彻底的消失,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不论在天堂、地狱还是人间,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
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著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佛学礼仪入门心得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
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学习佛门礼仪心得。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
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
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
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
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5.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 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