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下是整理的什么是以人为本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问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
答案: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什么是以人为本? 王建武、高健生、刘巩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资料包括:
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基础的增强,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我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证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好处,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好处,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在社会发展中,凭借虚幻的理想和空洞的热情不仅仅能成正果,而且酿成苦果的教训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训,我们每每追及以前的历史,都会感到切肤之痛。这就警示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那种把发展社会生产同以人为本对立起来的认识,本身就没有真正搞清楚以人为本的内涵。
尺度
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务必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务必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带给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礼貌,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个性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要求
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必须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礼貌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礼貌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如果说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是人的发展之“形”的话,那么,人的素质的提高,则是人的发展之“神”,“形神兼备”才能实现真正好处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无形而神无载,无神则形无帅。
保证
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务必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靠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但是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到中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目的
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代替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务必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好处上,社会主义以***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透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理论;进一步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立*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出深刻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反映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深刻反映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和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价值观念。如果说发展理念主要解决的是物质礼貌的问题,执政理念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礼貌的问题,价值观念主要解决的是精神礼貌的问题的话,那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的确是我们全面推进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百姓故事
原望洋县招商局局长杨政在任职前是望洋酒厂的品酒工程师,那时虽然年龄还不到三十岁,但他不仅能品出酒的好坏及度数,而且酒量特别大,为人又很低调,深得厂领导的喜爱。五年前,望洋县委书记刘月林听到这事后,亲自到酒厂去考察他,在酒厂招待宴会上亲眼目睹了杨政的表现,在席间就拍板将其借调到县招商局任办公室主任,酒厂厂长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见书记那么重视人才,只好忍痛割爱,爽快地答应了。
杨政到招商局后,应酬次数多了,口才也日渐见长,再加上酒量,为望洋县招商引资工作做了不少贡献,不说别的,那年,他硬在一招待外商的酒席上将东北一个姓杨的老板最后说成了一家人,并频频举杯,杨老板本没有在望洋县投资的想法,这次只是陪另一生意场上的`朋友过来的,经杨政那么一鼓动,杨老板特意留了下来,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杨老板与望洋县签下了协议,在望洋县投资10亿元搞旅游开发,现在这项目已投入使用,去年一年就为望洋县创造了几千万元的财政收入,并且,因各地游客的到来,无意间宣传了望洋县,扩大了望洋县在外的知名度。在全县很多大会上,刘月林书记都会提到杨政的名字,对他赞口不绝。杨政到招商局第二年,就被提拔为招商局副局长,列在其他副局长之前。
去年年初,因招商局局长到了年龄要到二线,在县委常务会上讨论人事变动时刘月林书记提名杨政为招商局局长,在征询其他***意见时,列席会议的老书记在听了组织部对杨政的简单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他在招商局只有四年的时间,年纪又轻,担心挑不了招商局局长这重担。刘月林书记笑着说:“老书记,杨政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他到招商局后,我们的这块工作经常得到省市的表扬,我们要不拘一格地选人才,杨政在副科岗位上已超过了两年,这也符合选拔领导干部条例的规定,我想他不会辜负组织对他的期望。您说呢?”
几句话说得老书记频频点头,他乐呵呵地说:“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重用,现在不是提倡干部要年轻化吗?”
杨政在任局长后,无意中知道了这其间的插曲,感动于组织对自己的厚望,对于招商引资这块工作,他更是尽心,在与外商打交道里,他宁愿自己喝得趴下,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次外商投资的机会。一次,一外商与招商局签了一份投资三千万元的项目意向性协议。招待这位外商时,外商在杨政喝了近一瓶白酒后,端起可以装三两左右的酒杯,半真半假地对杨政说:“杨局长,你如还能喝个五杯,我再增加三千万元的投资!”
杨政二话没说,端起酒杯就喝,在连喝了两杯之后,外商感动地说:“不用再喝了,我们立马签六千万元的正式合同,望洋县有这样尽职尽责的干部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这事被刘月林书记知道了,请县委办为此专门向全县发了一份表扬通报,号召全县人民向杨政同志学习。杨政为此事感动了好一阵子。
不久前,因人事变动刘月林书记调到市里任一部门正职,望洋县来了一位叫余烈的书记,还不到四十岁。他在来此之前在隔壁县任县长,对望洋县有个年轻有为的杨政早有耳闻,到任后,他就召见了杨政。当看见自己面前站着一个小老头时,他有些纳闷地问道:“你真是杨政吗?请问你年龄多大?”
杨政一阵咳嗽过后,回答道:“书记,我是招商局的杨政,今年三十四岁。”
余烈看到一脸苍白的杨政,关心地问起他的身体状况。
杨政沉默了一会,低声说:“不瞒书记,我并不是向您诉苦,我的身体不怎么好,既有胃溃疡,还有酒精肝,肾功能也不好,这不,昨晚刚挂了几瓶点滴。组织上对我那么关照,我这些轻伤不能下火线。”
余烈的心有些痛了,他明白杨政这个招商局长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余烈扶着杨政到沙发上坐了下来,亲切地说:“杨局长,望洋县有你这样尽职的干部我们很欣慰,只是,身体是***的本钱啊!我们不能只谈经济而不要身体,你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你的工作我会安排好。”
杨政惊惶地望着余烈,不知道书记话里是什么意思。
余烈接着说:“你还在等真正趴下吗?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你放心,我们不会埋没人才的。”
几句话说得杨政热泪盈眶,他向余书记深深地鞠了一躬后,退了出来,直奔医院。
两个多月后,杨政因政绩突出报到省里被破格提拨为望城县政府副调研员,协助分管副县长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杨政知道这一切都是余书记的功劳。招商局局长已安排另一能力很强的人担任,是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录用的,虽然酒量并不怎么好,可工作却开展得有声有色。
余烈经常在会上说:“我们在培养干部的同时,一定要记得对方还是老人的儿女,孩子的父母,他人的丈夫或妻子。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每每听到这句话,杨政就感觉到眼底有些湿漉漉的。
以人为本阅读理解及习题
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即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主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发展措施要因人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对生存需求者而言,主要是提高人均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社会保障;对自尊需求者而言,主要是营造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和业绩的环境;对自主需求者而言,主要是培养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此外,两种新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以人为本。一是新国民财富观。它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财富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比重较高,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新贫困观。从传统观点来看,贫困就是没有钱,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但新发展观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现象,可以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都是贫困的直接表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其他两类贫困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知识贫困决定的。以人为本,帮助弱势群体,必须从狭义的消除收入贫困转向更为广泛持久的消除三大贫困,特别是要转移到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上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一、发展方式转型,人们本来把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却因为经济增长而埋下了精神荒芜、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幸福的种子;二、人的发展主体地位再次确立,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人被视为发展的包袱。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但更强调人口政策调节和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1.下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
B.以人为本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为基本内容。
C.以人为本包括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D.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2.下面对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存需求、自尊需求和自主需求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
B.人的基本需求只是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的生存需求。
C.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包括从物质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落后思想观念、习俗中解放出来。
D.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生存需求。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新国民财富观中,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多少。
B.根据新国民财富观,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比重普遍高于非洲国家。
C.贫困的直接表现是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
D.对于收入贫困的人满足他的生存需求就行了,对于知识贫困的人才需要满足他的自尊、自主需求。文中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答案:
1.D
2.B
3.A 答案解析:
1.根本目的是要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
2.B项,要加上在传统观念看来的条件;C项.是对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的具体解读.D项,是对生存需求与现实的联系的理解。
3.无中生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