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导语:《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给自己晚辈后生马君则的一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劝勉马生勤学善学。接下来整理了《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小组议论
3、课堂讨论
明确:
⑴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⑶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⑵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形式:
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话题。
⑴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⑶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五、课后延伸
1、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写一篇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2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题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易错字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俟(sì)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劲(jìng)2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
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读书。走:跑。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快走。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责。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今——趋势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