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聘网CEO戴科彬的创业故事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猎聘网CEO戴科彬的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月初,在北京建外SOHO一间办公室里,当年轻的戴科彬谈到这个广告创意时,仍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
他就是猎聘网的CEO,一个80后创业者,正在为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端猎头平台而着。
创业源于个人的困惑
三四年前时,戴科彬还是宝洁公司市场部大中华区品牌经理,那时候事业小有成就,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但对于仅用了3年时间就做到市场部品牌经理的戴科彬而言,前面的路似乎有些凄迷。他说,“对宝洁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我都了如指掌,而且大公司循规蹈矩的发展模式,让我感觉职业要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很难,必须要在本职位再等4到5年,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付不起时间的代价。”
他像众多拥有强烈事业心的同龄人一样,一度陷入了困惑和彷徨。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没有人能帮他解决这个困惑。一位老上级建议他找猎头聊聊,说不定就能遇到更好的机会。然而他跟猎头聊过之后发现,国内猎头的水平大多参差不齐,而像一些有些规模的招聘网站,其实并未紧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它们更像传统的猎头公司,根本谈不上个性化地服务。
这时候,他的直属上司一位新加坡人要回国了,他跟戴科彬说,“以后我们可以在linkedin上联系。”当时,linkedin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它是一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SNS)服务网站,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俗称“人脉”。对商业人士而言,身边的圈子很重要,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信息,甚至还互相介绍工作机会。但戴科彬尝试着去应用后发现,这个平台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中国似乎很难被应用,因为有很大的文化上的障碍。于是他心里想:既然需求存在,那为什么不去摸索出一个对中国职业经理人而言更好的服务平台呢?
此前,58同城的CEO姚劲波一直和支持他出来创业,戴科彬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便从宝洁辞职,到北京闯荡。
公司是他和姚劲波共同投资创建的。刚开始时,尝试了很多模式,但终归摆脱不了传统B2B盈利模式的束缚。2006年,猎聘网在原始的“猎头网”基础上,重新做战略调整,开始将猎头的模式复制到互联网上,做实体生意,开展线下服务,重新运作。
戴科彬说,“其实我们后来发现,*产品对企业而言就是工具,它们最终要的是效果。此前的网络招聘网站大多数是在做广告,充其量是个资讯发布平台,但近两年电子商务的拓展告诉我们,互联网也在配搭服务,今时今日的互联网,已经不仅是通过信息互通赚钱,而是要用服务赚取更大的利润。而更多的互联网使用者,也正在通过网络获取更好的服务。”
为客户创造价值
就当一切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时候,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期而至。对戴科彬和他的猎聘网而言,那一年是最最艰难的.。当时员工走了一半,剩下七八个人苦苦支撑着。为了给员工发工资,戴科彬甚至把自己的爱车都卖掉了。
不过,危机并不全是坏事,危中也有机。戴科彬说,“这场危机迫使我们学会用低成本的方法运作一个公司,而当别人都在渐少投入、收缩战线的时候,我们却进入市场,渗透到不同的公司理。危机让我们找到了拥有标准化流程的工作模式。”
日常生活中,戴科彬是个待人热情、事无巨细的领导者,身边的同事说,他是做事极其细致的一个人,甚至天天都会去接客服电话,天天要看用户反馈,还亲自去客户公司拜访。他信仰:谁为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市场。
我们谈起猎聘网最近的那个广告冲击波。他说,点子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整个片子的制作也是他主导完成的。“对一个职业精英而言,最重要是是信任。只要解决了信任问题,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作为行业内领袖级的人物,如和邵亦波等,本身形象健康、又有影响力,他们的,本身也是一部奋斗史。因此,他们作为猎聘网的代言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目前,国内中高层以上人才将近30004000万人,虽说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很大,但猎头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猎头公司过分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而忽略用户体验,也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而猎聘网开拓的社区平台将求职者和猎头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选择。
戴科彬表示,“猎聘网的模式是一个全球创新的模式,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我们结合了做SNS的特点,并应用于网络招聘。将“企业猎头个人”三者的招聘关系通过互联网服务的模式运转起来,是一个更高效的高端人才服务模式。”
而过去猎头对求职者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从而猎头网采取了13种私密措施,如:可以屏蔽掉某些公司,如果怕电话太多可以题让猎聘网400转接,如果漏掉了哪些重要电话系统会提醒等。
现在的戴科彬一如既往地充满创业的热情,每天考虑的是用户是不是又满意了一点,网站的服务是不是进步了一些,团队的执行力是不是又有了提升。
谈到对财富的态度,他说,“创业时千万别想着创富,很多今天已经很有成就的企业家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我想他们也不完全是为了单纯赚钱而工作。我原来在广州工作时,可以说生活非常富足,物质财富上也有相当的积累,但跑到北京来吃苦受累,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是否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实你在帮助别人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的财富也在不断累积。选择创业这条路,无论成功与否,是我人生的一个经历,我就是要用精力、时间和毅力,支撑起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
拓展:名人创业故事
35厘米长大馒头卖1元,8年不涨价,每年卖2000万元
只卖1元,8年从不涨价,在一块美食林立的土地,以及物价飞涨的今天,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如何杀出重围并且持续盈利?围绕一个馒头,完成商业生态,升级商业模式,这样的产品你可能学不会!
馒头的营销学
在重庆洋人街,有很多怪事。
比如,世界最大最牛的厕所,没有收银员的小货摊,以及1元钱的美心馒头。
黄昕是洋人街美心馒头的负责人,在她眼中,馒头有一种朴实的情结。
个头饱满的美心馒头,长得像擀面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馒头”,每一个有35厘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馒头的4倍。在游人如织的洋人街,总会看见排着的长长队伍,提着一大包馒头的人们。“跟重庆小面、陈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样,美心馒头也成为重庆的美食名片。”在黄昕看来,看见自己的馒头如此受欢迎,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洋人街的美心“擀子馒头”
如今的美心馒头还是小小的网红,有一帮簇拥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几乎一半的结果会提到它。和馒头来一张合影,比一比谁的脸小,或者分食馒头秀恩爱,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法,让普普通通的馒头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馒头的名声,渐渐地在当地家喻户晓,洋人街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大,“打的去洋人街买馒头”成为一时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种烦恼,黄昕描述到:“一天卖两吨面粉,节假日还要翻倍,有时更是要24小时加工。”
一个馒头成就了整个洋人街,但背后的过程却是艰辛的。
早在2006年,彼时的洋人街刚刚开业,交通还很不方便,游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务完全跟不上,甚至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无法提供。
“解决这个问题,并打响市场,需要一款拳头产品来引导”。黄昕说,“大众都能接受的馒头成了第一选择。”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为了做馒头而做馒头。于是从2008年开始,洋人街就着力打造“1元钱经济”,豆花、糍粑、面包和矿泉水等1元食品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低价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天销量超过8万件。
可馒头毕竟是北方的主食,南方人吃得少,市场本身不大,“前期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是黄昕经手以来,最难忘的一段时间。“最初美心馒头的知名度低,洋人街也是假日经济,平时人不多。”为了打开销路,引导顾客去洋人街消费,黄昕和团队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跑遍了市区每个人多的地方,每天开车派人做地推宣传,直到天黑连路灯都关了,才收摊回家。坚持了半年,基本打开了销路,人们知道重庆有个洋人街,洋人街有个美心馒头。
美心馒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一种即食又便于携带的旅游小商品,风靡于洋人街的街头巷尾。
“1元馒头是招牌,是洋人街食品线的引导者,更是洋人街的缩影。”黄昕回答。
馒头的经济学
依靠“1元策略”,美心馒头的销量很好,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却浮出水面。
随着原材料涨价,馒头的成本不断增加,1元的馒头很快出现亏损。“2008年50元一袋面粉,一个馒头还能盈利几角钱,现在涨到100元一袋,馒头的成本也达到1.5元。”摆在黄昕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馒头涨价,要么分量减少。
为了此事,美心集团董事长夏明宪专门组织开了一场会议,他甚至拍着桌子说道:“美心馒头打死也不涨价,不减量!”
同时,外界也不断发出质疑声。“打死不涨价的馒头到底能够撑多久?”“发生通货膨胀,老板能顶得住吗?”
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黄昕意识到,没有商业化的逻辑,馒头根本不能持续地走下去。“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涨价减量,又能持续发展?黄昕慢慢发现,美心馒头其实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把顾客、馒头和其他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馒头带来顾客,然后从其他食品上盈利。”黄昕说道,“虽然馒头卖一个亏一个,但是围绕馒头的衍生产品利润填补了一元馒头的亏损。”由于销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进货价格比市场低,再加上美心馒头周边,有了酸辣粉、香辣豆干以及各种伴饮的摊位,已经形成一个食品生态。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方法,不仅让馒头生存下去,反而赚到更多的钱。
现在黄昕不担心馒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反而是1元的馒头卖断货最让她头疼。“美心1元馒头的招牌不能砸,如果1元钱馒头断货了,只卖两元钱的面包,顾客会怀疑1元馒头只是噱头,我们是欺骗顾客。”
馒头卖得好,市场上也纷纷出现山寨品。有商家模仿美心馒头,外形上如出一辙,价格上也打出“只卖1元”,但是根本上没有洋人街美心馒头的生态模式,单一的产品很快承受不了持续的亏损,只好把分量减小一点。“减少了分量就明显不是美心馒头,还不如去洋人街卖。”销量小了,产品积压,造成口感很不新鲜,最后这些“山寨店”基本都关门了。
在在重庆涪陵区蔺市镇美心红酒小镇,美心集团也照搬洋人街的模式,在当地开发了美心馒头,因为比市场价格低,这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专门来批发美心馒头,然后把一个美心馒头切成几个,再转手以1元一个的价格卖出去。”这种倒卖的生意,让美心馒头的团队也很无奈,“这没有违反游戏规则,的确也是美心的馒头,打假怎么打。”美心馒头成了当地的馒头工厂,也成了一条美食风景线。
没有组合拳的产品和规模化的生态,美心馒头的特殊商业模式很难复制,这已经形成洋人街独有的馒头经济现象。
馒头的工匠学
最早的时候,美心馒头的生产线只有一条,还是在一个破旧的茅草房,由于供不应求,现在已经增加至三条生产线。站在重新装潢的店面外,通过透明的橱窗玻璃,可以看见整个馒头的加工过程。
从一把面粉到最后的成品,为了做好一个馒头,八年如一日,对于这份工作,黄昕和她的团队从未间断,也从不埋怨。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经过不停地改良,美心馒头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同家里面的手工馒头相比,我们的讲究更多,比如和面精度就必须达到规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辅料都是标准化机器生产,而这整套机器也是通过美心馒头的实际情况组装改良的。
在不同的季节,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面粉在醒发的时候也会有差异。“有一次,供应商的面粉用手工做出来没有问题,但是用机器做出来,打开蒸炉的时候,本来看起很饱满的馒头瞬间就缩紧了。”对于这种不合格的产品,黄昕表示不会二次加工再卖给顾客。“洋人街有鱼塘,这种产品会做成喂鱼的饲料,馒头做不好是技术问题,缺斤少两是人品问题。”
因为馒头的特殊性,保质期不会很长,追求新鲜度的美心馒头,更不会委曲求全的添加防腐剂,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运输半径和范围的缩小,让它的电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现在,围绕美心馒头的洋人街食品线,员工已经超过一百人。“新员工需要组织专门的馒头培训,老员工也有定期考核,公司还派人去北上广和日本学习先进的食品机械和管理。”既是为了一个馒头,也是为了一份工匠精神。
“有时候你会看见开豪车来购买的人,也会看见很多社会底层只为填饱肚子的人,美心馒头在他们面前没有贫富之分。”这种善的商业逻辑和价值,也成就了一项民生工程。
在进驻洋人街之前,美心馒头在海峡路有过一个老店。提起这件往事,黄昕至今还很感慨:“经常可以看见一对做环卫工作的老夫妻,当时我们有两块钱免费劵的活动,你可以看见他们每天都来排队领受,一个馒头加一杯玉米羹,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美心馒头除了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之外,对于抑制洋人街的物价也有很大的作用。洋人街里面也有其他外来的经营户,但是都是捆绑在洋人街做生意,美心馒头起到了平抑价格的作用,欺客宰客,漫天要价,这种现象在洋人街几乎很少发生。“老百姓一提到洋人街,都是竖起大拇指。”
因为雇佣收银员的成本高,在每个美心馒头的售卖点,都安放得有一个一米多高的投币箱,顾客自己投币,因为零钱太多,每天还要安排人来数钱。“今年过年期间,6天卖了100万元,七十多袋装零钱的编织袋,堆了半间屋。”
2015年,美心馒头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比挣钱,更大的价值是带来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庆著名景区。黄昕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卖了多少馒头,摸了摸头笑着说:“1亿个肯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