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怎么死的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诗词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那么关于孟浩然的死因,你知道吗?
孟子三十三代孙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唐代田园山水诗代表。他的一首《春晓》,短短四句,行文跌宕,韵致悠美,诗味醇永,蕴藏着开掘不尽的艺术宝藏。有人说,爱好唐诗的中国读书人没有背诵过这首诗的,寥寥无几。他有许多名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是一位诗杰,李白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这般有才华的诗人,竟然因着“浪情戏谑,食鲜疾动”,丢掉了性命,惜乎哉!
孟浩然因“浪情戏谑,食鲜疾动”丢了性命这件事,从史实来看应该是准确的。《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他“开元末,病疽背卒。”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即他死后五年,宜城王士源集孟诗218首,编成《孟浩然集》,由王士源作序。王在序中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这位王先生与孟浩然是同时代的人,他所居的宜城在孟浩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南(现在是一个地区),王对孟应该十分熟悉,才会有这段评语。王序中说:“开元而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和王昌龄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交谊甚厚,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作为东道主的.老孟自然会有接待。他们一起饮酒唱和,王昌龄在襄阳客居的时间应该不短。老孟有《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应该就写作于这个时期。老孟“疾疹”发背,已经有些好转了,据说吃了汉水的特产鱼——查头鳊,致毒痈发作,病情加重,终致丧命。
查头鳊是产于汉水的名鱼,味道特别鲜美,汉水边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吃着鱼,细菌污染或毒物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急性索命外,一般不会因吃查头鳊鱼丧命。
按王士源序中提供的资料,以大夫的眼光来分析,造成老孟丢掉性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欢甚”,高兴过了头。浪情戏谑,就是纵情欢笑,何止笑闹,两个久别重逢的感情中人,主人的盛情,朋友的感激交织在一处,面对好酒好鱼,日夜不停地吃喝笑闹也说不定。像孟浩然这样的隐士,没有时间的约束,席不散连吃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一个青年人这般连吃带喝持续笑闹也受不了,何况一个五十二岁又刚刚被疾疹发背(背疮)折磨了一阵子的恢复期病人!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酒肉和笑闹过度致身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背疮复发并病情加重。古人所说的背疮,有天疱疮、背痈,其他恶疮,等等,有的反复发作,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中医要求病人忌口的也多,有的要求忌吃鱼,有的要求忌吃鸡、鸭、葱、姜、蒜、酒等,大夫的医疗经验不同,对忌口的要求也不同。传说明初大将军徐达患了背疮,照大夫的意见忌食鹅,而皇帝朱元璋派人慰问的赐食竟是蒸鹅。徐达含泪当众吃下,几天后就死去了。另有人说徐达是上吊自杀的,他认为皇帝赐他背疮所忌的蒸鹅,就是赐他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自行了断。
背疮这种病在古代缺乏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确实凶险。历史上因患背疮而死的名人不少,范增、刘焉、李克用、宋江等,都是因背疮夺了性命的。据说患背疮的人还尤其痛苦,病情加重时疼痛难忍,患者往往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于是一些古人用患背疮来诅咒发誓,说若做有违天理、有违道德的事,会患背疮而死。
中医讲的患病忌食一些发物,这其实是中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按沈起炜编著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算起,我国人类文明已有一百八十多万年了。医食同源,人类的医药活动是与人类对食物的寻找同步的,中国医学实在包含着太多太多的观察和经验(含着许许多多血的教训)。一百多万年中医中药的奥妙,用一百多年的西方医学还很难解释得了。既然解释不了,还是应该重视这些经验才好。
拓展: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孟浩然的死跟王昌龄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