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传》阅读题及答案
《盛宣怀传》是一本在2007年5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夏东元教授所著的书。以下是整理的《盛宣怀传》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 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 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试题答案:
15.BC, B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不是不给外国人插手,而是认为不便与外人久其事。C重视动手能力而已
16.答: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17.答:
(1)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
(2)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
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
办学目的:培养与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培养能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人才。
18.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就行。
盛宣怀的两重面孔
常州大马元巷18号前门,一株粉色晚樱烂漫绽放,映得身后一栋砖红色老别墅如水墨画一般美妙。正是江南暮春时分,踏进挂着“盛宣怀故居”牌子的大门口,里头是十来户人家杂居的大杂院。
这里是盛家老宅。道光二十四年,在安吉做县令的盛隆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家中宅院里的一颗老杏树发花如锦。这一年,盛家果然喜事连连:春天,盛隆次子盛康高中进士;秋末,盛康迎来自己第一个儿子。因为之前得到的梦中吉兆,盛隆给新添的孙子取字“杏荪”。
盛家是常州官宦世家。到盛康这一代,受常州学风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他打得一手好算盘,曾做过粮道、盐道的官职,编有《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对从小聪颖过人的长子盛宣怀,他常常勉励其从事“有用之学”。
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江南地区。17岁的盛宣怀跟着祖父盛隆取道海路,又途经浙江、安徽、江西,辗转半年投奔在湖北为胡林翼办粮草的父亲盛康。此后,他在湖北居住五六年。
湖北处天京上游,扼东西南北之咽喉,此时正是湘军屯兵和太平天国对决的战略要地。在湘军首领胡林翼和其继任者严树森治下,湖北以“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于各行省”。少年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此时,李鸿章也来到湖北,在曾国藩幕中辅佐办营务,和盛康成为同僚。他对长于理财和办理军需的盛康颇为欣赏,曾手书“萧何关中,刘晏河北”以相应和。待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以“才具优长”向清廷推荐盛康。盛康因此步步高升。这段“雅故”也为长子未来的机缘埋下了一处伏笔。
因为接连有功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李鸿章成为炙手可热的朝中重臣。1870年,他奉旨赴陕西防剿回民起义。因为幕下急需人才,追随李鸿章多年的无锡人士杨宗濂就把老友之子盛宣怀举荐给他。
在人才济济的李府门下,这个25岁的年轻人很快展露了自己的机敏、才识和勤勉。据《行述》记载,他常常为公务骑马奔走于陕西、山西的山川中,盛夏炎暑,日行百里而不知辛苦。
盛宣怀逐渐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先担任类似机要秘书的职位,后会办甘陕后路粮台和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这让他常常因采办军需物品,往来于天津和上海等通商口岸,得以见识西方资本主义刺激下出现的种种新事物。
1870年7月,在甘、陕平乱的李鸿章接到朝廷急令,命他率淮军至天津,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成功调解教案后,李鸿章取代他的老师成为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大臣。这标志着李鸿章进入中央权力的核心,参与晚清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在之后25年间,虽仍受制于满清权贵,但李鸿章无疑是清廷实际的丞相和第一权臣。
这也给25岁的盛宣怀提供了一个走上历史舞台的契机。
作者简介
夏东元,江苏靖江人,1920年12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攻治国学,后来大力钻研马克恩主义理论,长期在山东滨海公学、曲阜师范、华东白求恩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任政治理论教员讲授中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1956年起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尤侧重于洋务运动史研究.自成研究体系:洋务运动发展论,110年中国近代史以戊戌变法为分段线的两段论。著有:《郑观应传》、《晚清洋务运动研究》、《盛宣怀传》、《洋务运动史》、《近代史新论》、《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校编:《郑观应集》上下册:编注:《郑观应文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中学百科全书·历史卷》。培养硕士20名,博士14名。
主要论著
《郑观应传》《晚清洋务运动研究》《盛宣怀传》《洋务运动史》《近代史新论》《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校编:《郑观应集》上下册:编注:《郑观应文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中学百科全书·历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