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绘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特征
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拜占庭绘画的艺术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拜占庭绘画的艺术特点
① 基督教美术 和 宫廷艺术相结合,追求威严富丽的效果。
② 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③ 在镶嵌画,壁画,圣像画中,美术手法:
1.采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抑制对空间和深度的表现,
2.采用*案化的对称构*,热衷于运用线条与色彩。
拜占庭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建筑、绘画、雕刻上
(1)建筑上: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教堂建筑风格综合了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柱式和罗马的建筑的宏大气派。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
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时代,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万神庙式的圆穹顶,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1圣索菲亚教堂,综合了两种设计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着东方教堂最显著的特色穹顶,这是整座建筑的主体。还借助帆拱技术来建构大而高的穹顶,超越了罗马万神殿。
巴西利卡式是强调水平方向和纵向轴线的长方形教堂, 其突出纵深感,而 穹顶集中式则强调向心性,为了解决其组合在一起的矛盾,采用了希腊十字式,威尼斯的2圣马可教堂就是这样的十字形教堂。
(2)绘画上:镶嵌画 ,圣像画,壁画
1. 镶嵌画 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内大量的玻璃镶嵌画造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如在拉文那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使人领略到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美术的新风格和珠光宝气的效果。在查士丁尼和皇后西奥多拉各自的献祭*中,采取平面性绘画,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腊罗马造型艺术不同了,如: 人物比例拉长了,皇帝伟岸挺拔,皇后修长纤美,头小眼睛大,排除了细小的动作和表情,长袍又硬又板,人物重叠出了差错,这对于希腊罗马造型艺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大眼睛目光让人捉摸不透,仿佛来自一个时光停滞,空间凝固的永恒世界,将人们从不确定的、片刻的瞬间摆脱出来,获得灵魂的安宁,平面性绘画不需制造立体、空间等视觉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构*、点线的运用。
2. 在圣凯瑟琳修道院墙上有描绘基督生平的镶嵌画,《基督变容》充分显示了拜占庭绘画强调平面性,构*灵活的特征,尽管*中人物动作状态不符合自然常态,但整个构*均衡稳定,人体结构也隐约可见。虽然描绘的是事件却没有叙述性情节。圣像是沟通天国与凡间的桥梁,这种思想导致了拜占庭绘画严格程式化,连教堂不同位置的绘画内容也有严格的标准,在达夫尼修道院可以看到。在 达夫尼修道院教堂 的镶嵌画,不再是用人物表情冷漠超然的画法,而是追求情感的表达,穹顶的基督扬眉瞪眼。《上十字架》则流露着温和悲伤的情愫,真切地表现了基督受难的痛苦,圣母、约翰的悲泣,风格:仍旧采用拜占庭惯用的纯金色背景,讲究画面线条的优雅。
3. 最早的圣像画是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圣母子像、基督像。这种圣像画是宗教精神的显现,赋予了神灵,威力无比。成为了教徒崇拜的对象。君士坦丁堡 的《符拉基米尔圣母》体现了新的人文色彩,使人们体会到了圣母的温情和最终将失去儿子的忧伤,这幅圣母子像传到俄国,影响了东欧圣像画的制作。
4. 由于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洗劫一空,拜占庭重建,帝国的衰败无法支付造价昂贵的镶嵌画,壁画重新受到青睐,特点:大型壁画,有众多人物并带叙事性,画中强调具体人物和整个构*的动势,如 卡里·凯米修道院的《基督在地狱边缘》。拜占庭绘画缺乏平易近人感,基督教精神始终是拜占庭美术的主旨。
(3) 雕刻上:拜占庭的雕刻仅仅用作建筑装饰,最著名的是柱头,在圣索菲亚教堂和圣维塔莱教堂的花篮似的斗形柱头,从科林斯式发展而来,但立体叶簇已变成了花蔓连翩的镂空透雕, 雕刻由团块式转向平面化,更接近绘画。
拜占庭美术的分期
拜占庭美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格变化,330年~5世纪为早期,6~8世纪为第一盛期,9~12世纪为第二盛期,13世纪~1453年为第三盛期。
早期
早期拜占庭美术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传统。这一时期的教堂、会场、公共广场仍然竖立着圆雕装饰。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完美的结构、自然的动态、准确的透视及和谐的色彩。
第一盛期
6世纪,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中建立起来。艺术观念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再考虑人物形象的物质存在及其在空间中的体积和运动处理,而是越来越多地强调表现他的内在精神体验,并赋予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象征意义。
这一时期绘画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着圣者的超然,宫廷的优雅。其衣饰细节处理反映了半东方式的奢华。
第二盛期
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对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镶嵌画、牙雕等黯然失色。在禁用圣像的时期,教堂采用了几何与花卉*案。 843年圣像争论平息下来后,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二盛期,即所谓马其顿文艺复兴时期(867~1057)。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被纳入一套固定的*像模式,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都向程式化发展。艺术形象原有的美有所丧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人间感情。人们对世俗艺术和古典晚期艺术发生了新的兴趣。
第三盛期
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中叶,被称为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即帕里奥洛加斯时期,也被看作拜占庭美术的第三盛期。在这个政治混乱、经济极度衰落的时期,拜占庭美术却再度获得繁荣,影响到意大利及南欧、巴尔干半岛,并对俄国产生很大影响。艺术风格又一次发生变化,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性格特质。
拜占庭美术的插*
拜占庭插*以东方式的装饰色彩、风格化的.形象处理和灿烂的金色背景为特征。现存第一盛期插*代表作有《维也纳创世纪》、《罗森诺福音书》和《西诺普福音书》中的作品。《维也纳创世纪》的每页手稿下方都绘有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其中很多画面表现了连续的情节。《西诺普福音书》中的插*画有着更多的东方色彩,画中的透视,空间和背景处理较之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更为出色。
圣像争论时期出现了两种插*手稿。一种遵照*的禁令不表现宗教*像;另一种则在手稿边页上绘满圣经的故事,或者讽刺圣像破坏者的*画。圣像争论时期之后的大多数手稿本书籍中都出现了具有***艺术价值的插*画。9~10世纪著名的《巴黎诗篇》中有14幅整页绘画,其中出自大师手笔的《摩西在西奈山上》再现了君士坦丁堡盛期的精湛风格。巴黎国家*书馆的一些同时期的插*画有着更多的绘画性。《以西结的幻觉》是其中的一幅,它成功地将古典美术的自然主义与拜占庭美术的超然性结合起来。
拜占庭插*画在10~11世纪达到高潮,随后盛极而衰。《梅丽森达诗篇》是一典型的12世纪插*手稿。它的封面以象牙雕刻、绿松石、红宝石装饰,手稿中描绘基督生涯的24幅整页插画色彩虽仍然非常丰富,但已显散乱。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占领后,插*画创作衰落下来。
拜占庭(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称)一般指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最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stanbul;英语:Istanbul),原名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5343平方公里,市区已扩大到金角湾以北,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也划入市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
前658年始建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岬上,称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迁都至此,起初称为新罗马,不过很快就以其创建者君士坦丁命名——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译康斯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伊斯坦布尔之名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之前至少存在百余年历史了,如1403年西班牙国王遣使觐见帖木儿大帝,使臣途经君士坦丁堡,在回忆录中提到,希腊人也称此地为伊斯坦布尔(见《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汉译本),但西方国家认为奥斯曼帝国是此地的侵略者,所以依然坚持称此地为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初建时为首都(***战争期间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才成为国际上的正式名称。
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欧洲体育之都;该市的历史城区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发布,伊斯坦布尔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拜占庭绘画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