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留住手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留住手艺》,总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的声音深沉浑厚,悠悠地讲述着过往岁月,以及岁月中的风花雪月和烟火味道。真应该把手工艺人也拍成那样的纪录片。至少,在它们消失后还能有“影”可寻。
“手艺人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她们最好的材料库”,“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多完美的天人合一,身体、工具、大自然,最原始的契合,最美妙的契合,丝毫没有刻意和牵强。
“曾经主张工业立国的日本,在今天仍保持众多的手艺,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姿态”一词用得绝妙,你可以倾尽想像那个“姿态”,那是一些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那么势利、不那么市侩、不那么心急的一种优雅、一种风度、一种从容、一种淡定。
“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现在已经没有了,一次性的物品显得又方便又便宜,这种对待物品的态度,甚至也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你还能想起曾经珍重过的某件物品吗?我们这一代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我们的父母乃至祖父母一辈可能深有体会:窗户上的窗花,爸爸糊的灯笼,妈妈纳的鞋底,铜制的勺子,棒针织的毛衣……穿了又穿,用了又用,修了又修,补了又补,物件上留着每一个手艺人的动作,还有那些专注的目光和踏实的指印,还有满满的人情味儿。
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行的'期翼,通讯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等待的幸福,食物的快捷使人们不易感知食物的真味,网络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思念的感觉,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了爱的能力。
科技发展迅速,工业发展迅速,社会发展迅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个哲学问题。我总有一种冲动,去到某个县城或者村落,有蓝天,有星空,有鸡鸣,有狗吠,有慢悠悠的晨光,有袅袅炊烟的暮色,还有那些不急、不燥、有人情味的手艺人们。
“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有性格的就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对人的使用上。”
我害怕雷同,不管是物件还是人,一旦雷同,再有魅力的也失去光彩,没了特质,没了性格,也就没了生机。越是低等的,越是相同的,越是容易随波逐流的。我总是喜欢那些差异,喜欢那些个性,喜欢那些不一样,总觉得那些才是活着的,有生气的。而现代工业及用人单位,要把物品做成一样的,把员工管成一样的,人和物都成了流水线的产物,乍一看好像不错,整齐划一,仔细接近冰冷没有温度。把物件当人看,物件就活了,就有了温度;把人当人看,人也才是活的,才有温度。
建造宫殿的木匠对待物料真是令人敬佩。他们选料有三个秘诀,第一个秘诀是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意思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也就是说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西边要有大道,北边要靠着山;秘诀二就是木头使用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秘诀三就是不依赖尺寸。他们依赖木头、砖瓦的习性,把木头紧缩、瓦的力量,墙壁的力量都计算进去。
一个宫殿木匠建一座塔要美观、结实、持久。他们不仅仅是匠人,还是设计师,对物料、对建筑、对手工艺有着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随着各类电子阅读器、有声读物层出不穷,是不是有一天这些纸质书就会消失?就像活字印刷术一样,在博物馆里的玻璃罩子里缩成一团。时光的咒语里,传统手艺渐次走远,它们这些闪耀过金色光芒的魔法啊,如今却像丧失了曲谱的歌谣。想到这些,我竟悲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