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光合作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合作用教案 篇1
一、 背景和意义分析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实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第三课时),此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学习,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条件和产物,继续安排"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这对学生全面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实质非常重要。
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虽然学生已连续进行了多课探究实验,但要***完成该实验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仍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概述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另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使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同学间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并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课的目的,确立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实施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具准备:试管、玻璃漏斗、大烧杯、碳酸氢钠溶液、自来水、金鱼藻或黑藻。
(一) 导入新课:
巩固提问: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气体?才能产生氧气?
(二) 探究过程:
1、学生自行预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分析、归纳问题:
①为什么在a烧杯中要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②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什么物质?
③操作本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④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小结,强调注意事项。
3、实施探究方案: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操作步骤,对金鱼藻或黑藻实施实验方案。
①在a烧杯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并放黑藻,反扣一只短颈漏斗上,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碳酸氢钠的试管。
②在b烧杯中装等体积的自来水并放黑藻,反扣一短颈漏斗,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自来水的试管。
③把两套装置一起放在光下照射。
④观察漏斗和试管中出现的变化。
⑤收集产生的气泡并比较收集到的气体的多少。
⑥这种气体若为氧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若为二氧化碳,应该用什么气体检验?
4、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a烧杯中,进行实验产生的气体为什么比b烧杯中的多。
5、学生交流,共享实验心得,师生共讨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并思考回答:植物光合作用原料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在什么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是怎样变化的?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实验步骤
(二) 实验思考问题
(三) 实验现象与结论
现象:a烧杯中的试管中产生氧气多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四)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氧气
原料 场所 产物
光合作用的实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并放出氧气
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课后查找资料,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光合作用教案 篇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够使农作物增产。(重点)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手生物和果蔬保鲜。(重点)
3、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氧化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FLASH:温室中的二氧化碳调控。
2、新鲜水果、麦粒、蔬菜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出示]:三个名词——反季节蔬菜,气肥法,塑料大棚栽培。
[提问]:你听说过这些名词吗?对这些农业生产上的术语你了解多少?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提出问题]:在严冬季
积极举手回答,对反季节蔬菜和塑料大棚栽培略知一二。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那么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6-12“温室中的调控系统示意*”,讨论说出温室中的调控系统是怎样调控二氧化碳浓度的?
[播放FLASH]: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
[讲述]:这种给农作物使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室中肥料”。
[提问]:你知道给农作物施加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吗?
[概括]:
1.增施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2.直接施放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3.点煤球炉,让煤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除了利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增强光合作用?
[归纳]: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水的需求,满足农作用的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达到增产的目的。
同座们两位同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二氧化碳自动调控系统可以监测到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施放钢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5-0.6%。
思考并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在书上勾划。
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发现给予充足的水分,延长光照时间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二、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
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
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
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3、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
思考:暗处理目的?
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
碘蒸汽处理目的?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
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光合作用过程
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观看课件、学案光合作用过程预习提纲、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又提供了哪些物质?
2.叶绿体中ATP、ADP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4、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五、课堂小结与检测
光合作用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合作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一、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一)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二)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
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五、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六、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七、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 (1) ╳ (2)√
光合作用教案 篇7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片等,教学挂*。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①暗处理;
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
③酒精脱色 ;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光合作用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3、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其研究历史
2、难点: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从腐殖质学说和海尔蒙特的桶栽柳树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光合作用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做一次思维的探索。
3、让学生从实验变量、实验步骤等方面分析经典实验,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有关*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早期植物生长原因的研究:
教师: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学生:是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生长的原因。
多媒体呈现问题探讨:
1、 亚里士多德的腐殖质学说
这一学说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生长总是离不开土壤,他还发现某种物质经腐烂之后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他认为植物之所以生长是因为从土壤中吸收了一种叫“腐殖质”的生长汁的缘故。
2、 海尔蒙特实验桶栽柳树实验
17世纪30年代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栽种一株柳树于一桶土中,栽种之前称得柳树和土的质量分别为2.27千克和90.72千克,五年中对柳树仅仅是按时浇水,五年后称土和柳树的质量分别为76.7千克和90.663千克,发现土只减轻了56.7克,而柳树在五年中增长了74.43千克。
显然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受到了挑战,但海尔蒙特得出了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水的结论,这一结论被无土栽培技术所证实。
问题探讨:
(1) 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与海尔蒙特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2) 海尔蒙特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空气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么理解他的局限性?
(3) 你怎样解释柳树的增重的原因?
从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知识,足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谁发现的呢?请我们一起来追寻科学家的足迹,重温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
1、 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
出示*片,链接动画,介绍该实验引发的争论与后期实验进展:
2、 奥地利宫廷医生荷兰人英根豪斯的研究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跟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试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试验只有在阳光下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瑞士牧师塞内比尔的研究
1782年,瑞士的牧师塞内比尔注意到“植物恢复空气的活性取决于固定的空气”,用这天的科学语言表述为:“植物产生氧气关键取决于二氧化碳的供应。”
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实验的不足点是什么?
问:(1)英根豪斯做了多少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500多次!普利斯特利实验必需在有光情况下才能更新空气。
问:(2)他们有没有准确得出植物更新的是何种空气成分?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空气成分直到1785年才被发现
师: 一般认为,普利斯特利、英根豪斯和塞内比尔三人共同发现了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
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能量的转变?
学生:没有!
1. 梅耶的研究: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公式,认为植物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教师:梅耶的研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到这时为止,许多科学家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水、有二氧化碳,反应条件需要光,生成物有氧气和有机物。
但没有谁具体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何种有机物?
场所是叶片的什么结构?
请继续关注是谁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又是谁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多媒体展示:
2、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实验
3、1880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同样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问:(1)为什么要把植物在黑暗中放置几小时?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防止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问:(2)这样做,是控制什么变量? 答:无关变量。
问:(3)这个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师:引导分析,是同一个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进行对照。这叫自身对照。
问:(4)这个实验可以分为哪几步?
答:(讨论之后回答)
① 饥饿处理
② 控制自变量光
③ 控制无关变量,将植物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
④ 用碘蒸气熏叶片,检测因变量淀粉的产生。
问:(5)恩格尔曼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答: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为氧气释放,是以好氧性细菌聚集做指示标志。
问:(6)这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什么?
答:萨克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光合作用的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变等。
问:
能否用一个反应式表示?(学生尝试后再展示方程式)
CO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O2+有机物质
教师:1897年,光合作用一词首次在英国教科书中出现,20世纪才广为流传。
下面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6CO2+6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O2
(四)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
分析:生成物中的C、H、O的来源。氧气中的O元素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大家推测有几种可能?
学生推测:三种。(可由学生叙述)
教师:事实是怎么样呢?请看科学家的实验研究。
1、 鲁宾卡门实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反应物水中氧元素的去路问题。
请同学们参照P106页基础题的第6小题。
分析:(1)找出该实验中的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答:光合作用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教师:为了恰当表示光合作用反应事实,我们将光合作用反应式进行适当修改:
6CO2+1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 H2O +6*O2。
教师:科学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家还在探索二氧化碳是怎样转变成有机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2、 卡尔文的研究
分析:材料、方法、结果。(下一节内容学习)
(五)光合作用研究的拓展:化能合成作用
1、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范.尼尔发现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但以硫化氢作为供氢体。光合作用拓展到微生物领域。
2、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某些微生物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利用其他能力合成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参见课本P105教学内容。
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我制造有机物,所以植物属于自养生物。人是什么类型生物?自然界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自养生物?
学生:自学化能合成作用。
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生物?
(3)硝化细菌是从哪里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
(4)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略)
附:光合作用研究与诺贝尔奖
1.1915年、德国化学家威尔斯泰特因发现叶绿体晶体结构;
2.1930年、德国化学家菲舍尔初步确定了叶绿素的化学结构;
3.1961年、美国化学家卡尔文揭示光合作用机理即“卡尔文循环”;
4.197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解释了ATP在细胞中能量转换问题;
5.1988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胡伯尔和戴森霍弗成功分析光合作用反应
6.1992年,美国化学家马库斯提出电子专业理论因广泛运用于光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7.1997年,Skou和Pau boyer 、John Walker 成功研究ATP机制。
(六)课堂小结:
围绕光合作用方程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3、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
课堂感悟:
回顾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说明科学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许多科学家继承前人科学成果,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富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了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
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亲爱的同学,你想站在哪位巨人的肩膀上?
七、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八、课后作业:
1.P100 基础题的第3小题)
2.P106基础题的1、2、5、6
光合作用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具
有自己的特点,***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光合作用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 篇11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光合作用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的《自然》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识别本节目标。(略)
二、探究过程
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间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要提出的问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间是7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b,d—f,e—g过程,谁来补充?(a—b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d~ f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e~g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c,e~h过程,谁来补充?(a—c说明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小鼠是互利的。e~{在光下,没有植物,小鼠无法生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等等)
3.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三。时间是3min。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描述实验的过程吗?(取植物的绿色叶片研磨过滤后,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阳光下的有气泡产生。)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等等)
4.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教科书中第80页*6—4光合作用示意*。 用投影展示*6—4光合作用示意*的完成*,(如下*)请两名学生代表讲解*I和*Ⅱ。(掌声鼓励)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点。
参照上*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即: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5.用投影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说出其中的6个要素。请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公式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的?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得那些新成果?各小组相互补充,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实验证明的光合作用的要素——概念及表达方式——意义和应用。
光合作用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提供食物和能量 初中学习方法。
3.运用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 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 植物的关系。
学 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 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 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暗处理、部 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 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光合作用教案 篇14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
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光合作用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三节 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挂*、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或挂*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划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结果明显清晰的关键。滤液细线必须待第一次完全干燥后才能划第二遍,重复次数可多一些,滤液细线要齐、细、颜色深,其中齐更重要一些。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特别要注意滤液细线一定要处于层析液的上面,否则光合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不会沿层析液向上扩散、分离,这会使实验效果极差,甚至不发生分离,导致实验无效;另外,层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具有挥发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闭。
正常的实验现象从上到下应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种色素,最上面的胡萝卜素如果操作不适当效果可能不很明显。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用了有毒的有机药品,因此实验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颜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在滤纸条分布。
②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2)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引导学生对色素、光合色素有关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可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叶绿素合成时的条件问题。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色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绿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这样学生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韭黄、蒜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因为植物此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只能长成黄化苗,而黄化苗的薄壁细胞比较多,所以吃起来比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长期处于无光条件下,这个道理学生应该是明白的。
叶绿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叶绿素是一种较复杂有机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个镁离子,因此叶绿素的形成还与镁这种矿质元素有关,没有镁,叶绿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镁,植物的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镁与叶绿素是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植物矿质代谢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得吗?有两类矿质元素可以移动,一是像氮、磷、钾这样以离子态运输的矿质元素,还有一就是像镁这样与不稳定化合态存在的矿质元素;另一类矿质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体内移动,如钙、铁这样以稳定难溶的状态存在的化合物。能移动的矿质元素才能被重复利用,而且这些矿质元素一般都运输到植物体生长比较活跃的地方,如茎尖、芽尖、幼叶等处。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镁这种可移动的离子时,整个植物体中的叶片受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老叶先受损变黄,而幼叶暂时不会受到缺镁的损伤,依然鲜绿。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钙、铁这些不能移动的离子,植物体首先受损伤的则是新叶。
③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这也是一个和光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光合作用教案 篇16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
教学过程:
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和;atp合成过程中能转化成了能,该过程还需的催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
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
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自制板*,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
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教案 篇19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直观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本节教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由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引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实验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普利斯特利实验,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2)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
(3)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引出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变量的概念。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这样,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在具体实例中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实验、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实验过程,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其*片,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色,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结合学生对三个问题的作答,再次强调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而黑暗处理和脱色处理都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银边天竺葵)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过程: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强调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实验变量的确定(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至此,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已初步形成,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总结概括学生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原因、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切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1、如*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你怎么理解?
(五)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分层次设置了巩固基础的必做题和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选作课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
必做部分: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原理、结论。
选做部分: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六、板书提纲
光合作用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练习徒手切片。
3、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4、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举例说出兴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新鲜的叶片。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和时绿体,这节我们具体探究一下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哪个上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2人一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垂危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面玻片标本,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方法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切割,应注意什么?
学生:把制好的临时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再把永久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展示学生画的叶片结构*,鼓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及结构特点。
学生:各组讨论,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和下表皮?
(3)说明气孔的开关受什么的控制?
小结:在知道了叶片的结构及功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1)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叶片的结构适于接受阳光照射的特点。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知道叶呈绿色的原因。
(2)明确光合作用的场所。
(3)会应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回答。
问题:
(1)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在生产中你知道怎样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原理。
三、课堂小结
叶片——————叶绿体———————叶绿素——————光能——————光合作用——————有机物
这说明: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光合作用的过程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