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常这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其主要意思为: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页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仁义礼智信随笔感悟:
仁——即“仁爱”
1.善待下属
善待下属,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护 ,有了下属的拥护,就可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共同的目标齐头奋进,在危难之时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支持,甚至得到朋友,同伴,家人的支持,同时可以使仁爱的名声传达到任何环境,得到控制和交际范围内以外的拥护和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落井下石,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以至于到人人得而诛之的危险。
2.优待俘虏
在政治战争中或者商业竞争中,优待俘虏和投降者,归顺者,因为俘虏,投降者,归顺者,甚至挖墙脚过来的人才最了解敌方内情,不仅可以为我方所用,增加我方兵员和人才储备,扩充我方实力,同时,更要对有才能的人加以运用,委以重任,以便其心甘情愿为我方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发展自我,更可以使我方仁爱之名播养四方,引四方人才来效,更可以动摇和削弱敌方军心,民心,人心。
3.抚恤百姓
对百姓抚恤,对客户,顾客优待,可以建立范围内以及范围外的信任,获得最好的联合效果,宣传效果,得到百姓和客户,顾客的支持,这样,根据延伸的规则,势必会把信任建立到越来越大的范围,产生对待甲,影响乙的效果。
义——即“正义”
1.以正导术
向目标对象灌输正确的人生理念,政治理论,商业法则,以此来指导具体的战术行动。
2.雪中送炭
在目标对象处于困境时,给予财力支持和精神鼓励,视为义气。
礼——既“礼貌”.
1.知书达理
这是指对朋友,师长,合作伙伴等交际时,应该有礼貌地进行交谈,举手投足雅致谦虚而不浮躁盲动,给人以尊重的感觉,同时赋予了深不可测的人格内涵。
2.先礼后兵
既谦让为礼,谦让并不等于放弃,一是出于礼节,二是出于博取好感。谦让可以给予社会,部属,对手,同盟等以德服人的仁爱正义之举,同时,在必要时刻,谦让可以换来支持,唤起激愤,促成真正目标的达成。
智——既“才智”、
1.才智相辅
丰富的人格魅力,需要才智结合,活学活用,遇到事情要能够有条理,有正确思路地去解决,而不是盲目从动,瞎搞一气。
2.是非分明
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能够权衡利弊,明辨是非,而保证人格的完整程度和完美程度。
信——既“信用”
1,信而不疑
对于用人,给予其职权而不轻易干涉其行为,充分给予信任,以使对方施展才能而无所顾虑 。
2.赏罚有信
制定赏罚制度,甚至口头许下的赏罚行为,一旦对方完成,必奖赏,犯错,必处罚,这样,方能真正服众,出特殊情况和特殊事件灵活处理外,另外,言出必行更可以使各个机构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中的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