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程砚秋的爱国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京剧大师程砚秋的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沦落敌手。敌伪当局要求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组织京剧界义务表演,为日军唱捐飞机。在敌人的威逼下,很多人不敢不唱,唯有一人坚定地说:“我不能为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能让大家受牵连。献机义务戏的事,我宁死*下也决不从命!请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的麻烦,我自己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此人,正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的程派创始人程砚秋。
人物小传
程砚秋:(1904~1958,满族正黄旗人)
原名承麟,著名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创始人,中共*员。代表剧目有《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春闺梦》等。
村居务农 难避日伪
搬到青龙桥时适逢春节,程先生自书自撰一副春联:“蓄发事耕耘,杜门谢来往;殷勤语行人,早作退步想。”春联贴在门上,程砚秋便开始了村居的漫长生活。
一代名伶程砚秋真的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购置了60多亩地,添置牲畜、马车、农具,请了几位农民做帮工。烈日之下,只见他带着孩子跟随帮工来到黑山扈山坡锄地,身披青布衣褂,脚穿黑布鞋,俨然一位壮实的庄稼汉。在玉米地里,年轻的农家帮伙正在教程家父子“一步三锄”地耪玉米,他们共同练习前跨一大步,连耪三锄,将田间杂草除掉,还要注意不能伤了秧苗。还没干上一上午,大伙已经大汗淋漓。
此间,程砚秋宣称要实行“三闭主义”,即闭口、闭眼、闭心,意在避开日伪的骚扰。同时,他带来很多的历史古籍,专心攻读《汉书》《大宋宣和遗事》《明史》等书籍,由历史事件联系到中国当时的命运,又想到自己的处境,不胜感慨。他说:“前日已读完《汉书》《宣和遗事》,徽、钦二帝经过惨状,宫人、公主、王妃均被掳去,青衣行酒真不如平民精神快活。亡国之惨,真令人不忍睹。现在该轮到我们来做亡国奴了,别无选择似的非要你逆来顺受。我没做什么亏心事,不怕!他们爱把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国破家亡,个人安危又算得什么?让他们来吧!”
虽然已经停止了登台演出,但此时的程砚秋仍然无时无刻不心系京剧。他一方面不断对自己以往的剧目精雕细琢,反复修改以日臻完美。甚至经常邀请友人同行切磋技艺。另一方面,结合自己攻读的历史古籍和心中所思,开始酝酿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凝合了他自己的心绪和感受,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比如经典剧目《通灵笔》。
世外桃源的生活并非始终平静。虽然程砚秋已经不登台演出,并且移居郊外。但日伪特务仍然经常上门骚扰。1944年2月的一个深夜,日本宪兵和伪警突然闯入程砚秋的家中,准备抓人。幸亏当日程砚秋未在家中,事后程夫人通过挚友申请保释,才免除了冤狱之灾。程砚秋悲切地说,“士可杀不可辱,”他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亡国奴的屈辱,急切地盼望中国人民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闻获捷报 重登戏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程砚秋万分高兴,逢人便说:“看到打败日本侵略者,真高兴呀!我早就相信中国亡不了!艺术亡不了!”他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北平广播电台做广播演说,愤怒控诉日寇在华的种种罪行。同时,他宣布,改“三闭主义”为“三开主义”,即开口、开眼、开心,开始重新登台演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在军政委莫文骅率领下进入北平城,接管北平的防务。2月1日,41军军部和直属队进驻报子胡同。由于41军担任北平的警备任务,41军军部也是北平警备司令部。司令部的通讯科就住在18号程砚秋家。为了表示对程先生的谢意,莫文骅和41军军长吴克华、军政治部主任欧阳文来到程先生家。程先生见到他们,激动地说:“贵军为民赴汤蹈火,理应盛情款待,只是家人甚多,寒舍狭小,实在抱歉。”几位军首长赶忙说:“这已经给您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请程先生海涵。”
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重新开始在京剧舞台上活跃起来。1950年,程砚秋在西安表演后写成《西北戏曲调查小记》,掀起了西北之行演出的序幕。在此期间,程砚秋曾与***元帅邂逅,***元帅赠宝刀一柄,并说,“宝刀赠***,红粉送佳人”。1951年,程砚秋赴西南考察返回路过武汉时,得知当地同志们捐献抗美援朝的飞机还差几个“螺丝钉”,立即不顾劳顿辛苦,在汉口连唱五天义务戏。
补白
程砚秋入* ***点赞
1957年春天,程砚秋正式向*组织递交了入*申请书。同年10月,经******、***副***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对于程砚秋在抗战期间的爱国壮举,******曾赞扬道:程砚秋坚持民族气节,反对日伪统治,毅然息影剧坛,避居山村,荷锄务农的爱国主义壮举,不仅在当时成为鼓舞人们抗日救国的巨大精神力量,而且将永远在中华民族抗敌御侮、争取解放的斗争史册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经中国戏曲研究院*支部讨论通过,程砚秋成为中国***预备*员。
1958年程砚秋病逝后,被追认为中国***正式*员。
史实寻踪
西四北三条39条(原报子胡同18号)是程砚秋的故居。
这是一所三进的四合院,如意门开在东南角的巽位,进门是一个影壁。前院北房是程砚秋的书斋和客厅;中院有梨树、青竹、花坛,非常美丽;连接中院和后院的是一个建筑精美的垂花门,后院正房是三间北房、两间耳房的格局,程砚秋的卧室在东耳房。
故居现如今还保持着原建的格局,他生前用过的戏装、剧本、*书和学习生活等用品均保存完好。
【拓展】程砚秋的故事
程永江研究父亲程砚秋,研究了40多年。
程永江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毕业回国,任教中央美院,参与创办了中央美院美术史系。
近十年,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把所有的精力都转向了“程砚秋研究”。
为什么?
程先生回答:“当年讲西方美术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后来突然发现,我跟前就有这么一位东方的艺术大师,我怎么能有眼不识泰山呢?”
这两天,程永江在杭州,一来是听听杭州的京剧社团“咏秋社”排演的程派经典《玉堂春》,二来是到杭州*书馆,给程派戏迷做场讲座。
程先生,您觉得,最能代表您父亲性格的戏是哪出?
老先生想了想:《窦娥冤》、《青霜剑》。
《窦娥冤》的剧情不必多说了,家喻互晓。《青霜剑》说的是申雪娥为夫报仇,用青霜剑手刃仇人最后自刎的故事。
——戏中的女子,都奋力向命运抗争。
程砚秋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里年纪最轻的。比梅兰芳小十岁,比尚小云、荀慧生小四岁。艺事开始最晚,成就却不输任何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程派艺术的评价越来越高。
他的为人也很独特。性格、情操、经历,都不一般。在他身上,有中国文人的气质和精神追求。
“四大名旦”间是什么关系
1927年《顺天时报》评出四大名旦,梅程尚荀。
老话说文人相轻。不过这四位,关系不是那么简单。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里说,这四位几乎每个月都有两三次聚会,谈论琴棋书画,切磋技艺,传递消息。
“和荀先生交往最多,他们之间一直互相很支持。有一回我父亲到湖南湖北演出,一路先演,之后荀先生要来,我父亲就介绍当地的很多朋友给荀先生认识。”
“和尚先生交情也很好,1949年解放,我父亲在西安,和马健翎先生一个宿舍,马健翎先生就提出来能不能在西安建立一个戏曲学校。我父亲说可以。后来回了北京我母亲不同意。那怎么办呢,答应了这事儿呀?于是把尚先生请家里来,跟尚先生商量。尚先生就说,我去。”
而最有意思的,恐怕还是同梅兰芳的交往。
程砚秋1919年16岁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说,你和我的嗓子情况不一样,你得找条你自己的路。程砚秋后来果然创出了一种异于梅兰芳的独特声腔。1923年,程砚秋开始大红,师徒二人在台上争起了短长。1927年《顺天时报》评四大名旦,竞争就开始明显了。等到1946年底,一个在“黄金(戏院)”,一个在“天蟾(舞台)”,两个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了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章,舌*唇剑,大开其火。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
“但老师就是老师,跟梅先生,我父亲还是执弟子礼。梅先生四十岁生日,我父亲还在上海给梅先生行叩头大礼。他们之间有竞争,但有时候也没办法,剧场老板有他的生意经,你们越唱对台戏,我们越赚钱。”
“他们老四位的交往,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相互间有竞争,但一句话:功夫台上见。台下,照样礼数依旧,不伤和气。”这里头,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和个人修养。
《青霜剑》中程砚秋饰申雪贞,资料*片
为什么程家的后代都不入梨园行
程砚秋的第一位弟子是荀令香,荀慧生的长子;后来又收了尚小云的次子尚长麟。这在梨园行里叫“易子而教”,是老辈儿的传统。而梅兰芳之后又有梅葆玖。“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唯有程砚秋,三子一女,没有一个入梨园行的。
由满人贵胄家道中落进入戏行,程砚秋再不肯让孩子学戏。
“当时我们去戏院,想看就看,但就是不让跑后台。程剧团纪律严明,后台很肃静,父亲嘱咐了,我的孩子不许上后台,上后台就轰走。”
关于学戏,还有段轶事:当年程家10岁的老大程永光迷唱戏,趁程砚秋在欧洲考察,祖母偷偷让他跟鲍继祥学唱老生。程砚秋回国后大怒,把儿子送去了瑞士读书。
“他的教育观念很新派,说就培养你们到18岁。你们成人了,我也就完成任务了。你们到外面去也不要打着程砚秋的招牌,靠自己努力去。”
1943年9月6日,程砚秋在日记中写道:“上午练拳,舞剑,下午画梅,写字,读书,散步,一日均做雅事。所谓应有尽有,此日没虚过。”
这才是以唱戏为业的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后来,程家三个儿子,老大是翻译家,老二是搞工程的,老三搞美术考古,女儿从事会计。学历最低的也是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