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观后感(精选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整理的幼童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童观后感 篇1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幼童观后感 篇2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中,“留美”原来不是什么风光、荣耀,而是与亲人、与祖国的“生死诀别”。留美幼童在美国原来不是书呆子,而是一群全面发展,完全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失为中国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命运,原来不都像詹天佑、唐绍仪那么令人称赞,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海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来颇为凄凉,被历史潮流所遗忘、抛弃。
从头看到尾,我只有震撼,从发尖到脚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过时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惊涛骇浪中远涉重洋,为国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鲜活的面庞。这种发乎内心,用生命去诠释的爱国情感,历经百年至今仍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学子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他们悲剧性的结局又令我惆怅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华的他们为何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强大起来,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辙。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实践。
幼童观后感 篇3
——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幼童观后感 篇4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
幼童观后感 篇5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历,这段历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是容闳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历时十八年才实现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 但无论如何,这批幼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已经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 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幅。哈哈,Cornell, 雄起!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奇!